APP下载

中学生活化德育探究

2016-05-14黄彬彬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实效性中学

摘 要 德育的核心是“做人”,而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着单一、僵化、不够重视等诸多问题,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生活化德育就是要德育回归生活,在文化熏陶中感受德育魅力、在生存环境中铸造德育品质、在实践锻炼中锤炼德育情操。在尊重中学生个性特点和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以具体生活场域为载体,发挥学生德育践行的主体性,以开放的、民主的、对话的方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生活化德育模式。

关键词 中学 生活化德育 实效性

如果说知识教会我们怎么走路,那么道德则指导我们朝着什么方向前进。十五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维多利诺曾经说过:“有知识无良心,便是灵魂的死亡。”[1]这里的“良心”可以理解为道德。可见,道德对于个人不仅是单独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一个人生存的全部品质。道德并不神秘,道德可以习得,“教育是人获得德的基本途径”[2]。中学时代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探讨如何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即德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文明古国,我国对于德育的投入从未间断,更是不断加强。但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各界都没有很好地发挥自己对于当代中学生的德育功能,只是把它寄托于书本的理论指导,寄托于学校管理而缺乏实际教育。然而道德作为一种精神的力量,仅仅依靠教授习得是有限的,这就使得当代中学生对于道德观在认识与实践、观念与行为中存在巨大的偏差。因此,开辟一种新的德育观念,开发新的德育手段、德育渠道,提高德育实效性尤为重要。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源于生活。真正提高德育实效性使学生提高道德水平就是要使道德理论联系道德实践,也就是要使原有的德育方式更加“生活化”。

一、生活化德育的内涵与特征

德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其本质是一种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趋向。“德是在日常生活的习惯中养成的。”[3] “道德是行为中的问题,而不是知识问题,不能通过教授来解决。”[2]因此,德育应始以生活为起点,终以生活为落点。生活化德育就是要德育回归生活,在文化熏陶中感受德育魅力、在生存环境中铸造德育品质、在实践锻炼中锤炼德育情操。中学生活化德育就是在尊重中学生个性特点和个性发展的基础上,以具体生活场域为载体,发挥学生德育践行的主体性,以开放的、民主的、对话的方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生活化德育模式,是宏观掌控和微观养成的统一。

生活场域是德育的丰厚土壤,德育应回归生活,其鲜明的特点是:首先,生活化德育强调德育的生活化。生活化德育的生活化就是德育寓于生活、服务生活、回归生活。要针对德育对象的个性特点、生活现状、思想状况的实际情况,将德育具体落实到教育对象的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在具体生活中体验、在具体生活中感悟、在具体生活中养成、在具体生活中提升。其次,生活化德育强调资源的整合与统一。生活形式多种多样,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生活化德育应该从点滴做起,注重细节,机械的强调某一生活场所或环节而于其他方面淡化,德育教育肯定事倍功半。当前的中学生德育,父母对孩子的学业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只寄希望于学校场域而忽视家庭的教育功能,德育并不能取得如期的效果。德育是人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统一的结果,是多种教育资源和生活场域的有机统一和整合。再次,生活化德育强调亲历亲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身。”真知是在实践中感悟出来的,优良道德品质的养成都是历经实践的冲刷和洗涤,“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练达人情、洞明世事,就是亲历亲为的道德实践。生活化德育的三个特性是相互渗透,互为体现的,也就是加强实践性才能凸显生活性,不同的生活环境又增加对生活的体验。

二、中学生德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基础教育的改革,我国德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从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独生子女教育状况和近百余年间的中国家庭结构变迁而言,德育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当前,在中学道德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德育生活化方法单一、僵化而封闭

在当前中学德育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轻视思想品德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当成软任务。片面强调知识传授,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和法律教育等德育内容。德育工作方法封闭、僵化,表现出来的是灌输、说服,流于简单化、一刀切、呆板生硬而缺乏实效和吸引力。学生能背诵班级文明规约但缺乏体验和感悟;学生虽然都知道何为“拾金不昧”“遵守纪律”“诚实守信”,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斤斤计较,互相攀比,“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倾向严重;倡导美国式的自由,却享受着中国式的宠爱,结果是没有美国孩子的独立,又丢弃了中国传统的孝道。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德育内容单一且流于形式,德育不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不是对生活的思考和体悟,甚至背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而空泛的宣讲大道理,违背了德育的特质。

2.德育生活化的环境亟待优化

德育要生活化,才有生机和活力;生活化德育,必须要培育和优化育人环境。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认识、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都较以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进程,使得一些西方思想伴随西方产品迅速输入我国,加上中国固有的封建残余思想糟粕在很大的程度上困绕着当前德育的实效性,使得部分中学生的思想中还存在着“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一切讲求实惠、图享受、向钱看、自私自利以及缺乏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等。再加上当前社会竞争、就业压力等现状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中学生的思想,当他们无法承受学业上负担的时候,选择放弃学业过早地走上社会择业谋生,这类人无论成功与失败,都为中学生德育提供了负面的例子。同时,遍布街角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的暴力倾向和黄色内容对中学生产生强烈的刺激和诱惑,严重地消解了中学德育的效果。中学德育是养成教育,既然养成,其生活环境至关重要。

3.德育生活化内容狭窄,强调书本教授,忽视多样化熏陶和养成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评价机制的影响,当前中学德育过多地强调教材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环境、生活场所的建设。中学德育应大力挖掘古今中外优秀德育资源为我所用,利用案例式、体验式、探究式和辩论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身临其境去体会、去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注重德育,主张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并且有大量鲜活的例子,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4]他提出“教育即生活”,认为教育是一种生活的过程,学生不应拘束于书本知识,闭门读书。我国的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教育观,其核心是“生活即教育”。他认为,“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6]德育教育要生活化,必须积极吸取古今中外优秀德育资源,充实德育的内容,将德育的历史感与时代感、世界感和民族感有机统一起来,摈弃传统的以本为本、死守书本的狭隘观念。

三、加强中学生活化德育的途径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在中学生活化德育教学中应该遵循下列原则。第一,目标宜小不宜大。在生活化德育中,从大方向上把握,从小点上展开,以小见大,以近及远,“积跬步以达千里,聚小溪以成江海”,具体直观地制定生活化德育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热点时事谈起,使德育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第二,主题宜新不宜旧。“新”是指德育的主题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学生生活实际,但形式上要大胆创新。道德观念不是死的教条或概念,而是寓于生活之中,随着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变化的,不能模式化,更不能一成不变。比如“孝道”,传统有“埋儿奉母”事例,但今天应该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要抽象继承,可以讨论、可以辩论,要引起学生的共鸣。第三,形式宜实不宜空。“空”是指德育流于形式,“实”就是要将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学生生活实际中。当前的中学德育教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事,德育成为应付检查的陈设、评优的工具。真正将德育工作做实在、做全面、做透彻、做到学生的生活中、做到学生的心中。

1.探究生活化德育规律,提升德育的地位,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首先,不能过于注重知识教育,而忽视情感教育。生活本身需要学生去感悟、去体味、去发现。为此教师一定要“蹲”下身来,根据中学生的年龄规律来审视德育。学生不再只是“坐”着上课,而要寻找“自由”的德育课堂,调动学生参与新的德育课堂的热情。如,高一经济生活中提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知识点简单,学生也容易理解,但是要让学生都按照书本的原则进行消费是当下很多中学生需要进步的地方,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在课堂中进行一个简短的辩论——到底是“买贵的,还是买对的”。这样不仅能听到学生的心声,而且能让学生自己学习知识道理。其次,必须建立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生活化德育教学体系。如果单靠思想政治课来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是有限的。所谓的生活化德育是全方位的德育,从学科上来谈,就是要求所有学科都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除思想政治课,其他各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类的学科,如高中语文教材中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都能给学生带来人生价值观、人生理想与人生实践的感悟。

2.美化生活化德育教学环境、净化德育氛围

首先,整洁干净、环境优美的教学环境,不仅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能无形地推动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比如,学校的校训、学校走廊过道的名人名言、横幅标语、名人字画都能够给学生提供美德教育的机会。其次,注重行为规范的培养。见到师长问好、和同学友好、爱护校园、关心集体等行为规范要养成习惯。通过评选道德模范生、道德风尚奖集体来增强学生对美德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校园的环境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长期奋战才能形成良好氛围,学生对于美德的培养才不会敷衍了事。

3.强化家庭育人环境,发挥家庭德育功能

首先,父母和子女之间要加强沟通、增进交流,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但有的家长强迫学生学习,忽视了对他们的情感培养;有的家长打骂和责罚子女。现代的家庭德育观念是提倡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家长要用合理的心态对待孩子,认真分析和评价得与失。其次,加强家庭和学校的充分沟通,使学校德育与家庭德育相协调。家庭和学校要建立经常性联系,交流学生在校情况及在家表现,全面分析学生的发展情况。例如,“家长会”就给了家长一次走进学生学习环境的机会。教师在平时注意观察并记录每个学生的在校情况,在家长会期间及时反馈给学生家长,提高德育实效性。“家访”给教师提供一次了解学生生活的机会,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需要帮助辅导的方面,更加全面地做好德育工作安排。

4.整合社会力量,服务德育工作

社会生活中,有社区团体、志愿者服务中心等机构,有劳模、战斗英雄、科学家等人物,这些都是学校、家庭难以提供的,他们能够给学生以正面的引导、教育,学生们亲自聆听光辉人物的先进事迹,亲身经历无私服务他人的志愿服务,认识社会、自我教育,从而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德育网络系统。电视、网络的暴力色情书籍、影片、虚假广告,民间的恶习陋习等对于学生有很大的误导作用,社会要监管、整顿和打击。要正确发挥大众舆论的作用,加强宣传优秀的文化作品。社会各界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德育范围。总之,生活化德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系统,单靠学校难以完成,整合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全方位投入才能提供全方面的德育体系,才能真正使生活化德育回归到生活。

参考文献

[1] 朱永康主编.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2]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 余文森,连榕,洪明总主编.教育基本原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黄彬彬(1971-),女,福建石狮人,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闽南理工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实效性中学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在多解中学创新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协商实效性研究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