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能学更感幸福
2016-05-14李淑珍
李淑珍
老年人的幸福是什么?面对数量逐渐增加的老年群体,曾有专家说:“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社会层面对老年人工作的几个主要方面。由此,我们可以说,以上这六个“老有”正是老年人幸福内涵的答案。
研究这六个“老有”,不难发现,要使之得到很好的实践和落实,并非单向的社会工作,而必须有两个方面,即老年人和社会共同努力。特别是与老年人学习、娱乐和作为有关的三个“老有”,更重要的是靠老年人自己的努力。其中尤其明显的是,“老有所学”主要靠老年人自己的坚持。我的父亲八十多岁了,他就认为,老而能学更感幸福。
父亲多次与家人说起春秋时代的一则故事:晋平公问盲人乐师师旷:“我年近七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告诉他:“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早晨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正午时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点燃蜡烛照明。能有秉烛之明,与摸黑走路相比,哪样更好些呢?”晋平公听了,说:“善哉!”(据刘向《说苑》)这则故事告诉人们,老而能学就会有秉烛之明,就可以避免摸黑走路,这不就是幸福吗?
关于什么是幸福的问题,世间历来就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按佛家说法,通过修行,实现“六根清净”,具备“大彻大悟”的条件,才有可能享受“到达彼岸”那种无上幸福。父亲说:“我们凡人,没人在意佛陀那种‘彼岸,也不可能有那种‘大彻大悟的境界,但我们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和智慧总是可以的。不是有句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嘛,可见,能够学习当然也是实现幸福的一种途径了。”
退休了,头上没帽子,肩上没担子,不会有更多事情引来烦恼,离“六根清净”并不太远。如此大好的学习条件,若不加利用,实在可惜。
父亲刚退休时,感到个人自由大大增加了,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想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因此在退下来的二十多年里,凭着有一双看书还不模糊的眼睛和原来就养成的读书习惯,他读古书,读流行书,上网读,捧书读,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平均不少于三个小时。从古典文学到志书史籍,从名家文集到时尚纪实,读了一部又一部。父亲通过博览群书和报章杂志,收集整理了许多文史资料,命名《我的资料库》存进电脑;通过读《资治通鉴》和部分《二十五史》及志书,研究了与当地相关的一些历史人物,写出十多篇有关地方的历史论文;父亲还受到书籍内容的熏陶,不断有所启发,从而写出数以万字的文稿在省、市级报刊发表,出版了自选集两册;还破天荒试写了几部中篇小说,其中已有两篇在省级大型文学刊物发表……父亲的学习成果受到同事和许多亲友的褒奖。
在回答什么是幸福这一问题时,许多人都会说到欣慰和温馨这类词汇。父亲也是如此,在想到自己学习成果的时候,在听到亲友们热情鼓励的时候,怎能没有欣慰和温馨的感觉?作为老年人,回想到这些,父亲从内心说出自己对养老的感受:“老而能学更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