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于漪语文课堂教学的韵律美

2016-05-14张玉洁赖学军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于漪韵律美的

张玉洁 赖学军

于漪语文课堂教学感情饱满,语言生动,逻辑性强,韵律和谐,堪称艺术品。于漪语文教学艺术,集中体现在她对课堂韵律的把握,其课堂韵律美主要表现在教学进程起伏变化,教学气氛张弛有度,教学速度疏密有格,教学情感跌宕有致,教学语言抑扬顿挫。教师对课堂节奏的精妙把握,以及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合成效果。

语文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教学灵活性强,使得语文成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作为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成为了语文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许多语文教师在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就是其中之一。于漪老师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感的把握,弹奏出了属于语文的独特旋律,达到了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的效果,值得语文教师学习和借鉴。

一、于漪语文课堂教学的韵律美概说

韵律,源于诗词术语,指诗词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后来,“韵律”被引申到建筑艺术,指建筑群高低错落、疏密聚散的建筑艺术特色。与诗词、建筑艺术的韵律相通,语文教学要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求语文教学有韵律地展开,使课堂产生错落有致的韵律美。“语文课堂教学韵律,是指课堂教学进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有步骤、有规律地施加教育影响力,从而在师生共同努力中创造出的有节拍变化的和谐完美的氛围。”[1]它是教学过程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包含显性和隐性两方面内容。显性内容主要是指教师讲课声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学生朗读的整齐变换等;隐性内容是指符合学生心理规律的情绪的自然消长。韵律美是诗人、建筑师的不懈追求,同理,韵律美也应该成为每位语文老师课堂教学的不懈追求。

二、于漪语文课堂教学韵律美的依据

随着美学思想的发展,语文教学从美学思想中汲取养分,以审美的眼光审视语文教育,试图通过美化教育活动从而达成具体的教学效果,语文教育美学便应运而生。“语文教育美学是语文教育和美学交叉渗透的领域,它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美的规律对语文教学进行塑造,把功利性的语文学习变成一种审美体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最终促进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2]语文课堂教学的韵律美便是语文教育美学在课堂中的具体呈现,注重语文课堂韵律美的把握不仅符合语文教育规律更是语文教育美学观的题中要义。

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行语文审美,全面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然而,应试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充满功利主义倾向,目中无人的满堂灌输,“语文课堂充满无效教学的阴影。”[3]许多青年教师肤浅理解“新课改”中加强课堂师生互动的要求,大量时间用于无效的设问和问答,课堂虽热闹但非常空洞。据现代心理学研究,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加长,并且以有意注意为主,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韵律美是优化现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手段,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然要求。

三、于漪语文课堂教学韵律美的实践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像一曲师生共同谱写的交响乐,有其独特的韵律。于漪是灵活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的行家里手,其课堂教学动静交替、张弛得法、疏密相间、错落有致、急缓结合、详略得当,快慢适宜、起伏和谐,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学进程起伏变化

语文教学过程曲折起伏,跌宕多姿才能引人入胜,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这要求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于漪的语文课堂,导入新颖简洁,展开舒缓活泼,高潮扣人心弦,结尾余音绕梁。根据不同的教学进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每个阶段都呈现不同的基调,产生跌宕起伏的变化。

1.新颖简洁的导入

“于漪依据课文内容和学情,巧妙设计异彩纷呈的导入,或利用已学知识,或引用相关诗文,或设置悬念,或讲述故事……新颖别致,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4]于漪教授《记金华的两个岩洞》时,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语设计下了一番功夫。“课始,于漪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如…其…,让学生填空。学生填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第三个填不出。于漪便填上‘如历其境,并启发说:‘今天我们请叶圣陶先生做导游,‘如历其境的畅游金华的两个岩洞?通过运用循着‘导游的足迹和请叶老做导游的趣语,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课文学习开好头。”[5]

2.舒缓活泼的展开

于漪根据课文逻辑和学生情绪变化,步步展开,层层推进,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逐渐加大讲课内容,加快教学节奏,并根据学生情绪反应,不断调整教学节奏,逐步推向课堂的高潮。“于漪执教《七根火柴》,首先通过联想使学生脑海浮现身体极度衰弱的无名战士的形象。又趁热打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猜想无名战士的身体状况何以至此。通过引导学生想象无名战士长征途中所遭遇的艰难困苦,让学生体会无名战士高尚的情操。”[6]在于老师一步步引导下,课堂教学气氛进入高潮。

3.扣人心弦的高潮

高潮的设置是课堂交响曲中最精彩的乐章。于漪在课堂教学高潮的设置有其独到的见解。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激发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使教师、学生和作者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使课堂气氛处于热烈状态。于漪执教课文《最后一课》,就采用声像并举法把课文推向高潮。“当学生朗读刚停,教室一片寂静,于漪用录音机播放钟声,学生惊诧于沉郁的钟声,全神贯注。学生注意力刚集中,于漪出示‘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后的彩色图片,诉之于视觉,让学生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课堂的庄严肃穆,韩麦尔先生的神情、语言和动作,以及此时小弗朗士的心情和感受,从而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很自然地在课堂教学设置了高潮。”[7]

4.余音绕梁的课尾

课堂教学结尾,就像赛跑的冲刺,教师不仅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总结教学内容,使之深深扎根于学生的脑海,还要用艺术技巧,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回味无穷。课尾,于漪及时把握课堂的教学韵律,采用深刻的结语,或令人深思的问题,或齐声朗读课文……让课堂最后的环节产生余音绕梁之效。“于漪执教《荔枝蜜》,课堂教学结束时,于漪给学生留了一个讨论的问题——文章既然是写蜜蜂,用‘蜜蜂和‘荔枝蜜为题,哪个题目更好?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荔枝蜜》的文体和语言特色,使课堂余味无穷。”[8]

(二)教学气氛张弛有度

教学进程的跌宕起伏是课堂教学韵律美的外在表现,那么教学气氛的张弛有度则是对课堂教学韵律美的内在的折射。“‘张,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中枢神经高度兴奋,达到最佳的信息接收状态。‘弛,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兴奋的大脑暂时得以放松。”[9]二者相辅相成,使教学富于节奏感,从而教学效果得以提升。现代生理学研究发现,长时间单调的刺激和杂乱无章的活动都会使人的身心产生疲劳感。这一理论运用于教学过程,即让学生做到动静结合,张弛有度,使课堂教学处于一个完美和谐的氛围。于漪的课堂教学,时而让学生敞开思路,广开言路,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营造紧张亢奋的气氛;时而有意安排一定时间的聆听静思,给学生以相对松弛的机会,在轻松愉快中驰骋想象,从而为下一次的紧张氛围蓄积新的力量。一张一弛,使学生听课的效率大大提升。

“于漪执教《雨中登泰山》,课始,采用导游式语言提出问题:‘你们看到的雨中泰山是怎样一番景象?学生静思,快速阅读课文,课堂气氛变得平缓,学生得以静静思考。然后,当学生阅读课文后,纷纷举手,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描绘情景,课堂气氛升温,变得紧张亢奋……”[10]于漪张弛节奏的把握恰到好处,整堂课饱满,极富韵律美。

(三)教学速度疏密相间

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这就要求教师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科学取舍,课堂教学过程疏密合宜。“所谓‘疏,指课堂教学中教师讲的速度较慢,花时多而信息量少,徐缓推进;‘密,指讲课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少而信息量多。”[11]重点内容,放慢速度,详细讲解,给学生以思考和想象的时间;一般内容或课文背景等加快速度,让学生短时间内了解大容量信息。教学速度疏密相间,有效调整学生课堂心理节律,使得课堂教学节奏鲜明,富于韵律美。

于漪的课堂教学节奏和学生的心理节律达到完美的匹配,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独特的韵律美。课文重难点内容,缓慢讲解,甚至必要的短暂停顿,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一般性的内容,则会加快教学节奏,略讲、快讲、甚至跳跃着讲,在短时间内给学生以最大信息量。课堂教学或疏或密的灵活把握,让课堂呈现抑扬顿挫的节奏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于漪执教《藤野先生》,学生对油光可鉴的‘鉴字,出现理解困难,于漪放慢教学速度,由点到面,疏讲‘鉴字:‘鉴本义是镜子,这里作动词用,又联系‘半亩方塘一鉴开,‘后车之鉴的‘鉴字,从而使学生对‘鉴的含义有充分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2]

(四)教学情感跌宕有致

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才能让学生心灵的“情弦”鸣响。于漪认为“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因此,她尽可能使自己全身心沉浸在一种特定的情景之中,将课文的情思,形象再现出来,以言传情,以情激情。通过多变的语调来牵动学生的思绪,让学生在情感的变化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

“于漪执教《七根火柴》,课始,激情导入:小小的火柴,发出多少热,放出多少光。它具有怎样的意义和价值?作者紧扣火柴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赞歌!于漪用深情的语调为课文的展开奠定了悲壮的基调。紧接着,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感情。引导学生从无名战士的形貌与动作中感受其顽强的革命意志以及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激发学生对无名战士的崇敬之情。随着课文情节的展开,高潮的出现,于漪又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关键词语进行剖析渲染,掀起情感波澜,把教学情感推向高峰。又及时引导学生背诵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一段名言,深化主题,使学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课尾,抓住一个‘数字,用排比句式挖掘内涵,强化情感气势。”[13]整堂课情感层层推进,逐步升腾,充分显示情感变化的律动,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跌宕起伏的韵律美。

(五)教学语言抑扬顿挫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工具。教师课堂教学的魅力,很大程度体现在教师的语言艺术上。平铺直叙的教学语言往往会使课堂教学缺乏生气与活力,而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则会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整体效果。

于漪的语文课堂,通过对教学语言的调控,用语言紧紧的粘住学生,形成语言节奏韵律。于漪的教学语言随教学内容以及表情达意需要的变化而变化,有时像涓涓细流潜入学生心底,有时像优美的乐曲叩击学生心扉,有时又仿佛与学生促膝谈心。“于漪执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每个同学的书里都有这样的一幅画——人民英雄纪念碑。站在纪念碑前,忆先烈经历的艰苦岁月,看现在的辛福生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认识和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14]这段话所用的句型有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句式既有单句又有复句、长短句。句式富有变化,句法参差有致,产生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加上于漪调控得当的音量,柔和自然的音质,入耳入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前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说,“在每个领域中出现凡是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15]作为语文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节奏艺术,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美育功能。课堂教学的韵律美正是于漪高超的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于漪通过对教学进程、教学气氛、教学速度、教学情感、教学语言的节奏调控,让语文韵律美感染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获得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王绳缓,杜慧春.于漪课堂教学节奏美说略[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03).

[2]周义.教育美学引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3]蓝瑞平.全盘否定 失之偏颇——对《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的批判[J].人民教育,2005,(23).

[4][9][11]王绳媛.于漪课堂教学节奏美说略[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03).

[5]于漪.于漪文集·第二卷·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之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6][10][12][13][14]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于漪教案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08).

[7]于漪.于漪文集·第一卷·教育教学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8]陈赣.于漪与文化视野·文化眼光之二 语文:要辨真善美丑[J].语文学习,2010,(09).

[15][苏]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张玉洁 赖学军 浙江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325000)

猜你喜欢

于漪韵律美的
“人民教育家”于漪:坚守三尺讲台,胸怀江河世界
好美的雾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韵律之美——小黄村
韵律
教出说明文的“立体感”——从于漪老师《晋祠》一课的经典性与现实意义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