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成:经历峥嵘岁月 情衷统战事业
2016-05-14林曙朝
林曙朝
定居在山西省的老归侨潘金成(阿峇),祖籍福建省永春县达埔镇,1925年7月8日出生于马来西亚,1949年6月回国,1954年自中央军委情报部转业到山西阳泉工作至今。曾任阳泉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第一届常务副主席,第二届主席,第六届、七届阳泉市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山西省政协委员、第六届常委。
潘金成的出生地在霹雳州太平市一个叫宜力的地方,华侨工人多,特别是橡胶工人和矿工;加上从中国到南洋谋生的一般都是贫穷人群,所以革命觉悟都比较高。潘金成从小就受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明确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事理。
关注祖国安危,投身救亡运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潘家开了个橡胶店。父亲去世后,母亲就接过来经营,将它租给一个叫陈嵩高的同乡。陈嵩高是位华校校长,怀有浓厚的爱国思想。他一边开橡胶店,一边代理报纸,还买了一个留声机,经常在店里播放国内流行的革命歌曲,如《渔光曲》《松花江上》《天涯歌女》《保卫家乡》《黄河之恋》等。那时候潘金成只有十一二岁,每天都在听这些革命歌曲,在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陈嵩高代理当地的报纸有二三十份,有《南洋商报》《星洲日报》《光华日报》等。潘金成一放学,就迫不及待地到陈校长那里去看报纸。中国东三省沦陷,成立了伪满州国,东南亚华侨悲愤不已,潘金成和大人们一样戴孝,以示不忘国耻。他小小年纪,就时刻关注中国发生的事情:华北日军司令梅津美冶郎与国民党何应钦谈判,何应钦秉承蒋介石旨意,与之秘密签订卖国的《何梅协定》;日本唆使汉奸进行“华北五省自治运动”,成立所谓“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傅作义部队在绥远抗击日伪军的侵略,攻克百灵庙,歼敌千余名;日军借口搜查失踪士兵,悍然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七七事变爆发等,念小学的潘金成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对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强盗行径,充满了刻骨仇恨。
1939年,潘金成到马来西亚名校钟灵中学念书。那时候武汉合唱团到马来西亚进行抗日宣传,发动侨胞支援祖国军民抗战,演的剧目是《天涯歌女》等。新加坡的一些知识青年与之呼应,组织了一个“北马巡回剧团”,也来到马来西亚,利用钟灵中学为阵地开展活动。学校放暑假的时候,他们就把桌椅板凳都搬出来,搭个戏台,一连几天演出抗战的剧目。在这种场合,潘金成总是充当义工忙里忙外,积极为剧团提供服务,同时还是一名热心而忠实的观众。
潘金成还积极投身抵制日货的活动。当地华侨把日货说成是“仇货”。穿衣服都不用日本布,而是穿一种国产的叫“爱国布”的方格格布,女人用它做旗袍,男人用它做衬衫。大家还联合起来对付和惩罚那些卖日本货的人。那时候日本出产的蝴蝶牌口琴特别好,开始每个华侨商店都有卖,后来一下子都拿出去烧了。潘金成爱好音乐,也有一支蝴蝶牌口琴,但他毫不犹豫将它付诸一炬。
潘金成还踊跃参加义卖、募捐。有一个客家阿婆自己家有个果园,经常在学校门口卖红毛丹、芒果、番石榴等水果。她拿着一个小篮子,每天能卖七八毛钱,把这些钱捐给了祖国的难民。潘金成的母亲手艺比较好,经常作一些南洋的糕点,让儿子拿出去义卖,所得款项捐给“南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支援祖国抗日救亡。
用歌声为南侨机工回国抗战壮行
1939年9月,陈嘉庚领导“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招募的第一批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集中于马来西亚槟城,即将启程回国,14岁的潘金成是钟灵中学百人口琴队的成员。槟城侨界在头条路春满园游艺场召开盛大的欢送大会。钟灵中学的铜乐队和百人口琴队在会上和会后作了精彩的演奏,用嘹亮的歌声和雄壮的节奏为南侨机工回国抗战壮行。
潘金成
铜乐队和口琴队轮番演奏。当铜乐队停奏时,口琴队就接上吹奏。潘金成怀着激动的心情,同伙伴们吹奏了《光明赞》《马赛曲》《凯旋曲》《牺牲到了最后关头》《保家乡》《长城谣》《再会吧!南洋》《送别》等催人奋进的革命进步歌曲。雄壮激越而悠扬动听的乐声,不仅感染了每个机工团员,也感染了与会群众。
大会结束后开始游行。浩浩荡荡的队伍走出春满园开始上街游行,街道两旁挤满了华侨群众,热烈鼓掌,高呼口号,表示对司机机工的敬意。机工们都穿着灰色军服,打着绑腿背上行李,个个精神抖擞。他们抵达码头,上了驳船划到轮船上,再驶赴新加坡与其他回国人员集合。送走了机工团,师生们返回学校,涌动在每个人心中的激情,仍久久不能平静。
想起当年往事,已成耄耋老人的潘金成仍兴奋不已。他说:“一支小小的口琴也让我受到爱国主义的亲身体验。70年前的一些往事片段让我永记心中,我常用爱国主义来鞭策自己,直到生命终了。”
秘密参加马来西亚抗日组织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8日对美、英宣战,发动太平洋战争。1942年2月15日,继马来半岛陷落之后,号称“固若金汤”的新加坡也告沦陷。日军随即在全马各地实施所谓“大检证”,对各族人民(特别是华侨华人)进行疯狂的大屠杀(据英军维德上校后来在东京法庭上作证,指控日寇残害的民众达15万人)。潘金成和家人为生存不得不走上逃难之路。
成立于1930年4月30日的马来西亚共产党,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马来西亚无产阶级政党,以各民族人民的最大利益作为自己一切政策和一切行动的最高准则,在日寇入侵马来西亚的危难时刻,立即发出“行动起来,动员起来,抗日卫马”的战斗号召。在极端困难和毫无战争经验的情况下,创建人民抗日武装——“马来西亚人民抗日军”,开展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战争。
满怀爱国豪情的潘金成在逃难一年之后,和同学们毅然参加了马来西亚共产党领导的“马来西亚抗日同盟会”,从事搜集日军活动情报、筹措粮食药品、支援配合人民抗日军打击日寇。因为所有工作都是在地下秘密进行,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但潘金成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按照组织的要求,凭借自己的智勇,完成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深得组织领导的信任和赞赏。到1945年初,“抗日同盟会”就把整个宜力市的抗日救亡工作交给潘金成负责了。
潘金成(右)与马来西亚林韶华博士(左)同南侨机工苏荣禄(中)合影
潘金成深知只有发动群众,斗争才有胜利的把握。他发挥自己精通华语、闽南语、英语、马来语、印尼语的优势,深入各民族群众之中,宣传革命道理,提高人民觉悟,发展情报员,建立交通线,壮大了自己,孤立和打击了敌人,还完成了转移几位高级干部的任务。当时,国民党也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号,在当地鼓动成立所谓“华侨抗日军”。他们不打日本,专门制造摩擦,竭力对付马共领导的人民抗日军和“抗日同盟会”。潘金成和战友们既要面对日本的军警特宪,又要面对国民党的所谓“华侨抗日军”,可谓危险无处不在。潘金成一些战友都相继牺牲,但他没有丝毫的胆怯和畏缩。
爱好文艺的潘金成,还不忘发挥革命文艺的战斗作用。他组织了一支“自由呼声”宣传队,演唱的都是一些革命节目和歌曲。他曾经把革命歌曲《我们在太行山上》,改编成了《我们在霹雳山上》,深受各族群众的欢迎。
遭迫害返回祖国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马来西亚共产党领导的马来西亚人民抗日军以及“马来西亚抗日同盟会”等组织,经过3年8个月的艰苦卓绝斗争,在盟军配合下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
在马来西亚人民渴望自由、独立的时候,窃据马共最高领导职务的国际间谍莱特,出卖马来西亚人民抗日成果,强令人民抗日军全体复员,解散抗日组织,使英国顺利地恢复对马来西亚的殖民统治。英国殖民统治者恩将仇报过河拆桥,把马共和一切抗日人士视为推行殖民政策的主要障碍,制造事端加以打击。已于1946年3月加入马来西亚共产党的潘金成,又投入反对英国重建殖民地奴役制度、要求民族自决的独立运动。
1948年6月20日,英国殖民当局颁布《紧急治安条例》,制造白色恐怖,用军事暴力手段进攻和镇压马来西亚各族人民。仅在6月20日晚间至21日凌晨,就在全马逮捕600多名左派及民主进步人士,封闭300多个工会和群众团体。7月下旬,殖民当局宣布马来西亚共产党和马共领导的许多组织为非法,进行更大规模的镇压和残害。潘金成和许多战友都被捕了,在监狱里呆了8个多月之后被当局驱除出境。
1949年6月,潘金成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国。富有对敌斗争和地下工作经验的他,穿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装,进入中央军委情报部,从事情报搜集、翻译和分析等工作。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潘金成于1954年转业到山西阳泉,在金融、侨务、人民政协岗位上发光发热。他多次要求转入中国共产党,但组织上答复说,以他的情况,留在党外更有利于中共的统一战线工作,能作出更大的贡献。于是,他就一直安心留在中共党外。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在职时,潘金成一直对文化怀有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业余坚持学习和钻研。离休后,他真正做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在文化领域主要从事四方面的活动:
一是继续研究和学习语言。在马来西亚时,他不仅通晓华语、闽南语、英语、马来语、印尼语,还学习过印度语。1948年开始又学习了世界语,并成为国际世界语协会的会员,至今每天还坚持练习口语。从1996年开始,他又涉足泰语,不久便达到能够阅读和书写的程度。
二是翻译,主要是笔译。香港南岛出版社出版一套《南岛丛书》,披露鲜为人知的东南亚共产主义运动的内情史料。潘金成发挥自己精通马来语的特长,翻译了马来西亚共产党领导人之一阿都拉·西迪的《被捕》《挺进瓜毛生》《长征》《全马训练营》《抗英战争与和平》等文章。
三是撰写反映异邦风土人情的文章。离休以后,他在杂志上发表了《马来西亚的水牛》《繁花似锦的热带水果和马来谚语》《‘啷叮当——马来半岛上走江湖的闽南艺人》等一系列作品。此外,他还撰写了一批回忆录性质的文章,如《阿峇回忆录》《我与钟灵中学》《寄宿生活花絮》《林惠祥执教钟灵的点点滴滴》《一树桃李半岛飘香——记马来西亚的马来学院》等。他的作品内容客观真实,文风严谨朴实,不仅有文学价值,更有史料价值。
潘金成(左)与笔者合影
四是研究华侨华人历史。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曾与冯信德合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阳泉归侨的由来和发展》的报告,填补了山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的空白。
2005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潘金成激情满怀,接受了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和山西省侨联的采访,回忆了自己在东南亚参加抗日的战斗经历。同时撰写和发表了《忆海钩沉》《南太平洋战争毁了我深学的机会》《忆66年前欢送南侨机工回国服务片断》等文章,为研究“二战”提供了珍贵史料,也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生动教材。
近年来,潘金成又热情参与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历史研究。他多次会晤云南省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汤晓梅女士,口述历史资料。2012年秋天,他还接受马来西亚沙捞越华人历史研究专家、《沙捞越华侨抗日机工(1937—1945)英雄的故事》作者林韶华博士的采访,就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历史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
昔日的马共党员潘金成,经历了风风雨雨峥嵘岁月,却有终生不变的坚守,那就是:共产主义的信仰一直未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直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