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已唑·嘧菌酯悬浮剂防治玉米大斑病试验研究
2016-05-14高兴贵闫强
高兴贵 闫强
摘 要:本文阐述了25%已唑·嘧菌酯悬浮剂对玉米大斑病病害的防治效果和对玉米的安全性,试验表明25%已唑·嘧菌酯悬浮剂对玉米大斑病防效较好,大大促进了玉米生长发育,对玉米安全。
关键词:已唑·嘧菌酯; 防治;玉米大斑病;试验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42
1 试验目的
验证25%已唑·嘧菌酯悬浮剂在玉米上喷雾使用,对玉米大斑病病害的防治效果和对玉米的安全性,为产品的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2 试验条件
2.1 试验对象、作物和品种的选择
防治对象:玉米大斑病 。
作物及品种:玉米 (德美亚1号)。
2.2 作物栽培及环境条件
试验区设在北安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土壤类型为黑壤土,有机质含量为5.5%,ph值为6.8。4月29日播种,采用65cm密植栽培技术,保苗9.5万株/hm2,施肥量为650kg/hm2(尿素350kg、磷酸二铵200kg、硫酸钾100kg)5月28日出苗。土壤墒情较好。前茬为大豆。其他栽培管理条件一致。
3 试验设计和安排
3.1 药剂用量与处理编号(见表1)
3.2.2 小区面积和重复
每处理大区面积6670m2,进行小区随机调查(3次重复)。
3.2.3 使用方法
玉米抽雄穗50%时开始施药,用药1次。配制药液时,应用自走式高秆作物喷雾机施药,先用少量水溶解药剂,然后加入药箱。
3.2.4 施药器械
采用北京丰茂植保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3WX-280G高秆作物喷雾机进行茎叶喷雾处理,喷头采用10003喷头,作业压力为3个标准压力。
3.2.5 施药时间和次数
施药时间为2015年7月14日,玉米抽雄期施药。
3.2.6 防治其他病虫害的药剂资料
在玉米抽雄期用BT(苏云金杆菌)防治玉米螟25g/667m2 。
4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4.1 气象及土壤资料
4.1.1 气象资料
施药当日天气,多云,东北风3~4级。最高温度26℃,最低温度14℃,平均温度21℃,相对湿度43%。
4.1.2 土壤资料
试验区土壤类型为黑壤土,有机质含量为5.8%,pH值为6.6。整地质量较好。
4.2 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施药前1天调查病情基数, 15d后进行第2次病情调查,30d后进行第3次病情调查,分别计算防效。每小区随机取5点调查,每点取5株调查全部叶片。
4.3 产量调查
产量:每小区产量单收单计算,记录每小区产量和每667m2产量,用kg/hm2表示。
5 结果与分析
生物统计分析方法:试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
从表3中看出,施药后15d调查结果看,对照区的病情指数达6.96,发病较重,处理1的病情指数为1.16,防效为83.33%,处理2的病情指数为1.02,防效为85.34%,处理3的病情指数为1.65,防效为76.29%。从防治效果看处理间的防效比较,处理2>处理1>处理3,各处理间在5%水平上处理1与处理2之间差异,但与处理3差异显著,但在1%水平上,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处理1与处理2在防效上略好于处理3,总体防效在76.34%~85.34%之间,防效较好(详见表3)
从表4中看出,施药后30d调查结果看,对照区的病情指数达15.84,发病较重,处理1的病情指数为2.19,防效为86.17%,处理2的病情指数为1.94,防效为87.78%,处理3的病情指数为3.11,防效为80.37%。从防治效果看处理间的防效比较,处理2>处理1>处理3,各处理间在5%水平上处理1与处理2之间差异,但与处理3差异显著,但在1%水平上,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处理1与处理2在防效上略好于处理3,总体防效在80.37%~87.78%之间,防效较好(详见表4)
从表5中看出,对照区处理4产量为10025kg/hm2。处理1产量为12300kg/hm2,较对照增产22.69%,处理2产量为12550kg/hm2,较对照增产25.19%,处理3产量为11600kg/hm2,较对照增产15.71%。各处理的产量处理2>处理1>处理3>处理4,各处理间在5%水平上处理1与处理2之间差异,但与处理3差异显著,但在1%水平上,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处理1与处理2在产量上略高于处理3,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4,说明药剂处理增产作用高于对照药剂增产作用,药剂处理与对照药剂对未处理的玉米产量有明显的增产作用。
6 结论
25%已唑·嘧菌酯悬浮剂对玉米大斑病防效较好,使用大大促进了玉米生长发育,对玉米安全,提高了玉米产量,建议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