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度构建高校育人体系探析

2016-05-14宫佳妮

新一代 2016年9期
关键词:严肃性资助育人科学性

宫佳妮

摘 要:学生资助工作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任重道远的工程,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同时,最终目标也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这也是维护教育公平建设与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我校为例,结合现阶段资助工作的开展情况,探析资助工作的开展的工作流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提出几点思考,以望对以后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资助育人;针对性;严肃性;科学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资助育人是学生资助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落实工作过程中,引起各级资助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2012年12月28日,北京市财政局、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人力社保局、市民政局、市残联联合下发《关于修订实施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及国家助学金政策的通知》,明确了自2012年秋季学期起,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含公办中等职业学校,政府教育、人力社保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具有正式学籍的城乡低保家庭(含生活困难补助家庭)学生、城乡低收入家庭学生、享受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及其子女、孤儿(含福利机构供养和社会散居)、残疾人子女、残疾学生、农村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调整国家助学金由三个等次变为两个等次,其中,一等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学年2500元,资助城乡低保家庭(含生活困难补助家庭)学生、领取生活困难补助金的重残人子女、享受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及其子女、孤儿。二等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学年1800元,资助城乡低收入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可见,党、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通过各级资助管理部门有针对性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学期间真切的感受到关爱。

在几年的资助工作中,我们发现,各项资助政策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但也不乏出现经济依赖、会获资助款、被资助感觉理所应当、被资助后自卑心理、学校成绩未见显著提高等现象。因此,通过4年的工作经验,笔者深切感受到除对学生进行经济资助外,还应更加充分的重视学生资助工作也是一个重要的育人环节,也是一个良好的育人契机。

自2007年国务院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大对我国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以来,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贫困生工作呼唤感恩教育的声音迅猛高涨。感恩作为中国话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字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大学生理解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后对自身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回报。我校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这是一种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也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我校爱心服务社进行志愿者服务为研究对象,使用归纳分析资料形成理论,通过对爱心服务社进行爱心活动的行为和意义,观察他们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各种行为的改变情况,展开寻找切入点进行研究。一通常,贫困生学刚开学时,对大学生活的感受一定是很冷漠的,通过一系列的志愿者、爱心服务活动,温暖和丰富了他们的世界观,触动了他们的心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感恩的心灵渗透到他们的情感领域,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同学、老师和学校。作为学生,尽最大努力做好自己,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和老师;作为同学,与大家和睦相处,热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以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心态,用实际行动回报同学;作为儿女,从物质和精神方面关心家庭,力所能及的缓解家中困难。看到爱心社成员的变化,老师更加强对贫困生的修养教育,努力实现资助与育人更进一步的发展。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受助学生受到感恩教育后感恩意识和行为的变化,也可从中总结出我校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开展感恩教育的一些途径。

首先,从感恩父母、感恩同学、感恩老师、感恩学校,四个途径进行感恩教育,从学校角度出发,以活动为载体,在学生中渗透感恩教育。精彩的活动只是一个媒介,他能够引起学生情感方面的共鸣,学生接受了这种感恩教育,世界观就会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最后将感恩付诸实际行动,回报恩情。同时,也会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使他们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培养自己良好的适应能力,让生命充满活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内在的潜能。对于那些意志消沉的学生,更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心思和精力转移,从虚幻中获得真实的温暖。

其次,通识教育不仅是课堂的教学,还应辅以课堂外的非正式教学,才能使教学结果见成效。教室外的大环境是通识教育的扩展,也是为了实现人的和谐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和负责任的公民。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我校通识教育的内涵表现在三方面:1.教育本质上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教育;2.教育目的上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3.教育内容上是个人生活领域知识和技能以及心智的培养,这些方面最早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最后,资助育人工作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有针对性的资助育人。面对不同受助年龄的学生,落实时不应是生硬的强加于人,而应该有目的的寻求适合的时机,自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文红.从物质资助济困育人到励志强能育人——民族地区高校能力发展性资助育人的现实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7).

猜你喜欢

严肃性资助育人科学性
本期导读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落实《守则》《规范》教育 增强学生规则意识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在严肃性与亲和性之间寻觅最佳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