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门河:清波碧流绕乡愁

2016-05-14陈昊李晓筠何刚勇

环境 2016年9期
关键词:沙河江门市江门

陈昊 李晓筠 何刚勇

“每次回国,都要来这里走走,发发呆,现在江门河漂亮了,又有了小时候的感觉。”傍晚时刻,华灯初上,江门河边的釜山公园里空气清新、微风徐徐,满头白发的华侨徐大伯带着家人在河边久久深情凝望。

近年来江门河污染整治持续发力,先后投资超10亿元进行水环境综合整治,通过污水截流管网建设、“一河两岸”景观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城中厂”搬迁改造等一系列整治措施,江门河水质持续改善、彻底改观,从避之不及的黑臭到2015年达Ⅲ类水质,成为江门持续治水、久久为功的典范。

“一河一策”整治黑臭水体

江门河又名蓬江河,江门人亲切称之为“母亲河”。江门河北起西江北街,流经江门主城区,往南流入潭江,全长23公里,是连接西江与潭江的重要河道。老江门人都记得,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江门河两岸竹影摇曳,河水清澈,两岸居民,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到河边游泳、洗衣服。

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改革开放使江门工业走在了发展的前沿,随着工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工厂企业聚集在江门河两岸,90%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被排入江门河,上世纪90年代,水质均为劣V类,成为人们掩鼻而过的臭水沟,一度因“脏、臭”遭江门市民诟病。

“江门河的治理就是一场必须要打赢的持久战。”江门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江门河整治时间早,时间跨度长,从1998年开始,这仗一打就是十多年。

多年来,江门市围绕“现代化滨江园林城市”的城市定位,以营造最佳人居环境为目标,先后投资10多亿元,推进江门河综合整治,使江门河的水质和整体景观得到彻底改观。经过整治,2003年至2014年江门河水质从Ⅳ类水质持续好转,综合污染指数整体呈持续下降趋势,到2015年水质实现标志性转变,达Ⅲ类水质,污染指数整体比2000年下降了77.7%。沿河绿化率也从60%上升到95%,江门河的生态、文化、交通、旅游等各项功能作用逐步得到发挥,一河两岸的秀丽景色受到市民和众多游人的青睐。

为标本兼治,改善水质,江门采取强有力措施,一方面狠抓工业污染防治,对企业实行“关停一批、搬迁一批、治理一批”,从源头上控制和削减工业污染。一方面大力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2015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约39749万元,在江门河流域范围内建成文昌沙水质净化厂、龙泉污水处理厂、丰乐污水处理厂等7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截污管网109.307公里,实现了江门河沿岸截污管网全覆盖,流域范围内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4万吨/日,大大降低了流域内生活污染负荷。

“江门河支流天沙河因工业、畜禽养殖、生活等污水影响,仍为重度黑臭。”据江门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配合江门整治,江门市开展了对天沙河的重点整治,专门制定天沙河整治规划,目前,已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完成护岸工程15.7公里,河道清淤14.3公里。同时把整治工作向纵深推进,先后投资1.69亿元,完成了天沙河“引水增流”工程建设,引西江水入城,增大天沙河水流量,提高了天沙河外部大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有效改善了江门河道水环境。根据整治任务,天沙河将在2018年底前彻底消除黑臭现象。

“在今年1月江门开展的黑臭水体排查和公众问卷调查中,公众选出了亟待加快治理的6条河涌。”据了解,目前,江门已将这6条河涌纳入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任务,要求各市、区按照“一河一策”整治原则,针对每条水体的具体污染问题“对症下药”,各个击破,实现河道清洁、河岸美丽,从根本上改善和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

“腾笼换鸟”力促产业升级

江门市甘化厂,曾为新中国创下辉煌的工业传奇,1958年成立,是“一五”期间国家重点项目。近日记者走访发现,该厂区大部分已经被一栋栋高楼所代替。“现在都拆得认不出了,什么都拆光了,只有制糖车间那里还剩下一些设备。”从大半辈子都在这座大厂里度过的“老甘化人”吴伯言语中,不难察觉出他的遗憾。

作为上世纪80年代的工业重镇,江门甘化厂等工业的发展,曾经让江门人拥有无比的自豪感,但同时也给江门带来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 其在制浆过程中会产生亚硫酸盐制浆废液,年排放量达700多万吨,其污染负荷占江门河流域工业污染总负荷的近四成,是江门河头号污染源。随着国家对环保标准的越发严格,甘化厂最终还是2011年底全面关停。

甘化厂只是江门工业污染整治的一个缩影。近10多年来,江门河沿岸共搬迁大大小小企业上百家,其中不乏像甘化厂这样的老牌大型国有企业。

为狠抓江门河沿岸工业污染,江门在淘汰重污染企业的同时,一场以“腾笼换鸟”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也在同步实施。

在整治中,江门按照“腾换”并举、重在“换鸟”的思路,以“三旧”改造为突破口,逐步完成“城中厂”搬迁改造,减轻了江门河流经城区河段的污染负荷。同时,做好“筑巢引凤”的基础工作,通过优化空间布局、盘活存量资源、提高土地效率,为优质企业和优势产业腾出更多空间。

“截至目前,江门河市区段沿岸企业已经全部关闭或搬迁,工业污染影响已经彻底被消除,水质得到有效保障。”江门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与此同时,为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江门通过统一规划定点,推动搬迁的电镀、造纸等重污染行业入园建设,实行污染物集中控制。先后完成了银洲湖纸业基地、崖门电镀基地、台山海宴电镀基地、新会精细化工园区等基地的规划建设,并对这些园区实行严格环保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企业搬迁不是简单的搬工厂,如果搬进来就要脱胎换骨。”江门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江门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大的“两高一资”项目建设,杜绝已被淘汰的项目以技术改造、投资拉动等名义恢复生产。据透露,近年来,有多家企业就因条件不符被拒之门外,涉及化工、陶瓷等高能耗、重污染行业。

规划“三区”严控养殖准入

江门是珠三角畜禽养殖量较多的城市之一,农业特别是畜禽养殖污染是江门水污染防治的突出问题,点多面广,整治难度大。前不久,江门印发的《江门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制定全市禁养区、限养区内畜禽养殖业清理整治方案,并在2016年底前,要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与利用设施。

而在今年6月启动的全市黑臭水体整治中,江门把农业污染专项治理纳入其中,着重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提出了分类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措施,并进一步严格管理,规范畜禽养殖业发展。

“随着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江门河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逐渐走向规范化。”据江门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江门对江门河流域范围内的畜禽养殖业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先后关闭并搬迁了流域内生猪存栏量达万头规模的蓬江猪场、篁庄猪场和新会食出公司北坑猪场等3家大型养猪场,清理、拆除了禁养区内的双龙猪场等生猪散养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达标整顿工作基本完成。

为加大畜禽养殖整治力度,根据《江门市畜禽管理办法》规定,畜禽养殖区域划分为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以下称“三区”),并要求各市区结合实际科学进行“三区”规划。

江门河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攻坚战率先在蓬江区打响。“江门河流域内共有1532户养殖专业户、散户,其中大部分被集中在蓬江区棠下镇。”据了解,位于蓬江区的棠下镇是江门市的养殖大镇,目前全镇共有194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专业、散户1166户,江门河流域内大部分养殖场被集中在该镇,占整个江门河养殖总数的76.1%,而这些养殖场产生的废水,有许多未经处理便排到水渠中,最终流入天沙河。

蓬江区根据市政府治水要求,将蓬江区的三个街道全部纳为禁养区。“禁养区划定之后,蓬江区要在今年底实现全部搬迁,相信届时养殖业污染对于天沙河的影响会有所减少。”据江门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蓬江区辖区内环市、白沙、潮连3个街道已于去年底完成了生猪养殖场的全面清理,共清理养猪场71个,生猪20000多头,计划年底前完成禁养区内养殖场的搬迁和清理工作。

“江门将首先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出租、谁负责‘属地管理、联合整治的原则,运用现有行政措施手段,依法依规进行清理禁养区养殖场(户)。”目前各地已同步开展禁养区清理工作的部署与动员,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时间和要求,落实整治责任,确保2016年底前完成。

猜你喜欢

沙河江门市江门
江门市新会区大鳌中学作品集
白沙河
抓紧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金机遇
抢渡沙河
分类讨论思想在高中数学复习中的应用
大白兔奶糖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文化产业开发模式探究
新江门 新机遇 新合作
江门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