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因素所致儿童上消化道溃疡的临床与胃镜特征
2016-05-14李宗正刘雅静
李宗正 刘雅静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因素导致儿童上消化道溃疡胃镜诊断特征。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上消化道溃疡性幼儿4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观察3种病因导致的上消化到溃疡内镜特征。结果 非甾体抗炎药物导致的溃疡性疾病发病年龄最低,胃镜检查显示病变部位为胃窦部;过敏性紫癜导致溃疡患者的年龄稍大,胃镜检查的主要特征为患者的胃、十二指肠粘膜组织炎性病变弥漫性扩大;幽门螺杆菌导致溃疡患者年龄最大,胃镜检查主要特征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结论 不同因素导致的儿童上消化道溃疡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胃镜特征差异较大,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明确分型。
关键词:儿童患者;上消化道溃疡;幽门螺杆菌;过敏性紫癜;抗炎药
上消化道溃疡病主要是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溃疡的形成主要和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息息相关,临床资料显示上消化道溃疡病的发病几率约为5%左右,其中最长见的疾病类型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的患者确诊为儿童上消化道溃疡的患者45例,根据其致病因的不同将其分成三组,非甾体抗炎药物组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在1.5~5岁,平均年龄为(2.6±0.5)岁,病程在14 d~6个月,平均病程为(2.3±0.4)个月;过敏性紫癜组患者15例(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在2~10岁,平均年龄为(6.4±0.5)岁,病程在25 d~7个月,平均病程为(4.1±0.5)个月;幽门螺杆菌组患者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在6~13岁,平均年龄为(10.6±0.2)岁,病程在1~6个月,平均病程为(3.6±0.2)个月,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电子胃镜检查 术前对患者禁食、禁饮治疗最少8h,在术前约10 min口服利多卡因(生产厂家:广东同德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4771),甲硅油胶浆等进行粘膜表面麻醉处理;在检查前约7 min左右行静脉推注地西泮(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1022887;生产企业: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进行镇静治疗,剂量为0.3 mg/kg;检查所使用的胃镜为日本富士公司生产的富士能400系列EG-470小儿电子胃镜,分别对每1例患者的食管、胃腔、十二指肠粘膜组织进行检测。
1.2.2幽门螺杆菌检查 所有患者分别由医生在胃窦部位采集适量粘膜组织进行幽门螺杆菌培养和快速尿素酶试验。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进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胃镜显示情况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溃疡患者的溃疡组织深浅程度不同,均合并出现球腔变形的情况,溃疡底部有明显的血痂、白苔和黄白苔覆盖的情况,周围粘膜肿胀或者充血,溃疡组织的边缘非常清晰,溃疡面积在0.08~0.25 cm2,平均溃疡时间为(0.17±0.02)cm2,15例患者幽门螺杆菌细菌培养检测呈阳性[2-3]。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其十二指肠、胃腔有明显的点状出血,十二指肠球部、降部等具有大小不等、深浅程度不同的溃疡,但是十二指肠降部溃疡为该类患儿最主要的类型,幽门螺杆菌细菌培养检测为阴性。
2.2病理显示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组:该类患者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炎症,镜下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间质中有少量血管扩张的情况,黏膜组织表面幽门螺杆菌数量较多;腹型过敏性紫癜组:该类患者主要的溃疡部位为十二指肠和胃窦等部位,镜下见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肠粘膜遭中性粒细胞破坏导致结构残缺。非甾体抗炎药组:该类患者其胃窦浅表粘膜出现炎症病变,其间质见少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淋巴细胞浸润,其部分腺体有轻微的轻度增生情况。
3 结论
3.1不同病因上消化道溃疡的临床特点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最大,病程最长,主要的临床症状为中上腹部疼痛,大便呈柏油状;过敏组患者其平均年龄相对较小,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脐部周围疼痛和全腹部疼痛,大多为血便,或为黑便,呈果酱样或血水样,同时其双下肢、耳郭等部位出现紫癜的情况;非甾体抗炎药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最小,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恶心呕吐等[4-5]。
3.2内镜检查的特点 幽门组患者的主要的溃疡区域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织相对比较孤立但是溃疡较深,但是和健康组织的界限非常的清晰和整齐,绝大多数的该类患者其合并球腔发生变形;过敏性紫癜患者溃疡组织呈现弥漫状,溃疡组织多发于肠球部和肠降部;非甾体抗炎药组患者内镜检查显示其溃疡主要集中在胃窦部位,且溃疡层浅周围粘膜发生水肿的情况。
3.3不同病因的损伤机制 幽门螺杆菌在进入胃腔之后会经由细菌膜表面的尿素酶分解生成氨,在菌体周围逐渐形成氨云,同时会分泌具有抑制作用的蛋白,从而使得胃部的酸性增强,确保病菌的生存和繁殖。幽门螺杆菌粘稠的环境下运动能力明显增强,在抵达上皮表面之后会和上皮细胞发生粘连继而分泌过氧化氢酶等以免遭到中性粒细胞的杀伤。胃黏膜在强酸环境下逐渐损伤和溃疡;腹型过敏性紫癜患者过敏反应会导致胃部出现生态反应,导致大量的毛细血管出现死亡,动脉血管有炎性反应等,胃部组织粘膜血流出现障碍,因此粘膜的本身的防护屏障被消弱,最终逐渐出现糜烂的情况;非甾体抗炎药组患者是由于药物作用使得在离子捕获的过程中对患者的胃黏膜造成最直接的损伤;另外一方面抗炎药物影响了细胞能量代谢,导致细胞通透性发生变化,继而胃黏膜发生损伤。抗炎药物会诱导胃肠道细胞凋亡速度,主要通过影响细胞内能量代谢的情况来导致最终的溃疡情 况[6]。
参考文献:
[1]徐华,毕淑英,郑春茜.不同因素所致儿童上消化道溃疡的临床与胃镜特征[J].中国内镜杂志,2011,10(15):230-231.
[2]徐华,毕淑英,郑春茜.儿童三种上消化道溃疡的临床与胃镜特征[J].空军医学杂志,2011,06(25):94-95.
[3]王瑞锋,刘泉波.儿童常见上消化道溃疡临床与胃镜特征分析[J].重庆医学,2015,01(10):290-291.
[4]张双红,万盛华,刘艳.1726例不同年龄组儿童胃镜结果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4,10(12):329-330.
[5]毕淑英,徐华,张俊红.不同年龄段腹痛患儿的临床及胃镜特点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17(06):320-321.
[6]郭映泉,唐明武,万恒.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道溃疡合并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J].海南医学,2013,14(20):720-721.
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