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论语》中令人疑惑的几个“出”

2016-05-14李承统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9期
关键词:南宫子路论语

李承统

《论语》学习的几个语段让学生产生了疑惑。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而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课文把“出”都解释为“出去”,有学生问:孔子为什么没有当面批评或赞扬学生,总感觉有背后说人闲话不够光明正大的非君子行为?孔子不应该是努力教化学生的形象吗,出去了再说,那学生不就没受教化了?孔子可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啊。

第二个问题好解释。孔子的教育观和交往观可绝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因为还未学过《诲人不倦》《周而不比》课,学生不知孔子在教育上不做强迫,“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交往上也不做强迫,“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知其不可而为之”只是贯彻在他的政治理想中。孔子虽然诲人不倦,但绝不会强迫教化学生。

关于第一个问题,本人设想语境,当师生对话结束后,这个“出”极有可能是学生(南宫适、宰我、樊迟)退下、退出,回到自己的位子上,但仍在现场。而后孔子的点评既面对其他学生,也面对对话过的学生(南宫适、宰我、樊迟),所以场景表达并不违背孔子谆谆教导之心。注意的是,“予之不仁也!”不是给宰我品行定性,是说他的想法不符合仁道;“小人哉,樊须也!”不是说樊迟品行阴险卑鄙如小人,是说樊迟的见识是地位低下的下层民众的见识。不这么理解,孔子的话对现场的两位学生伤害就大了。况且孔子几乎不会对学生进行人身攻击,即使子路不敬,孔子也只说“野哉,由也。”季氏比周公还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批判,指责)之可也。”所以孔子绝不会因为师生间的意见讨论而给两位学生贴上品行恶劣的标签,这大概也不符合孔子温文的形象。

第二种解释,“出”就是“出去”,离开现场。但君子如南宫适者,并无当面表扬的必要,因为君子大概也不在意鲜花掌声;顽固如宰我者,大概也并无当面强行让他接受自己主张的必要。很多老师惯用师道的威严来屈服学生的意志——“是不是?”“对不对?”学生迫于师尊的压力违心承认老师的意见,背后却不以为然。孔子则不是,宰予已坚定地回答“安”,他觉得下面的一番道理难以改变宰予对守孝的认知,但我要把君子之居丧的情况说一下,没强迫你宰予什么,这是孔子对个体生命意见的尊重,也是符合对话交流的适中原则。自己的精神还是要传达的,“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番话说给其他的学生,至于对错,学生自有他们的一套理解,我也不做强求,作个启发引导就可以了。而未当面指责宰予(或樊迟),大概也是为了维护学生的尊严。孔子颇为考虑学生的感受,如孔子点评子路鼓瑟的技艺以致门人不敬子路。孔子就为子路做了面子上的挽回:“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由此,以本人狭隘的揣度,学生“出”后孔子再发话的原因,大概有上面两种理解。一是,抓住“出”字义的一种解释,学生虽“出”,但对话仍有“当面说”的可能性。二是,从教育理念、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给“背后说”做出正面的解读。虽然孔子并非完人,言行上有诸多缺憾,《论语》也并不为之讳。但在这几个对话中,我们却要努力改变学生认为孔子所做所言是背后嚼舌头说闲话的非君子行为的认知。

此外,抓住学生提问的契机,我们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对于细节的考虑。虽然《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重点在于对话的内容,但语境的设想在很多时候还是必要,也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教学切入点来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品性。《论语》全文共有六处比较典型的“出”的场景,除文首提及的三处外,另三处有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故相师之道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前两处的“出”字仅解释为离开,意义固定,并没有争议。而最后一处与文首三例类同,这里同样也可以设问:孔子为什么等“使者出”了后再去赞美使者呢?孔子为什么不当面赞美使者呢?

这样的学习,一则让学生体会到《论语》语言的含蓄之美,再则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教育特点,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孔子作为典范在一言一行中对礼的贯彻。一个细节,言简意丰,有待师生用心细细品味,方显经典阅读的深韵。

猜你喜欢

南宫子路论语
孔子“教训”子路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日昇刀法
妹妹猴腮雷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南宫长万:莫提好汉当年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