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裤都”转型
2016-05-14吴小康
吴小康
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福绵区街道上,裤子加工厂随处可见,这里的产品不但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南美、东南亚等地。目前尽管销售“黄金期”已经过去,但在当地许多企业家看来,新的机遇正在眼前。
上世纪70年代,在部分群众带领下,福绵区裤子产业由家庭小作坊开始起步。经过多年积累,一批裤子生产厂和企业在这里落地。“高峰期,福绵区一天产60万条裤子,全国100条裤子中有3条来自这里,聚集着近3000家企业,连国外媒体都称我们这儿为‘世界裤都。”福绵区福绵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主任陈弦说。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让这里失去了曾经的辉煌。从2010年开始,裤子出现行业性的销售困难,一批企业为此关停,产业规模有所萎缩。目前全区有1600多家服装企业,配套企业400多家,年销售收入58亿元,从业人员8万人。
与当前众多中国的制造业一样,“裤都”面临着转型。月之悦服饰有限公司厂房内灯火通明,工人们忙着裁剪、缝制口袋、安装拉链、钉做纽扣。“2015年我们卖掉100多万条裤子,虽然跟前几年相比有所下降,但跟其他厂相比还算不错。”公司负责人唐悦说,这几年裤子行业竞争激烈,订单越来越难拿。
“以前做裤子,只分颜色不分款式,现在情况不同了,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以量取胜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赛迪利服装厂老板梁平说,2015年全厂销售量下降20%,这促使他在服装设计上下更多的工夫。今年他将大批量生产转为多款式小批量生产,为此他从广州聘请专业设计师,以保证产品跟得上潮流。
由倚重国内市场到瞄准国外市场,一些企业主动加入市场竞争。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曾长期为几家知名企业代工,“每条裤子的加工利润也就几元钱,以前订单稳定的时候,企业勉强还可以活下来,但现在大的经济环境不景气,企业想要生存下来,就要有自己的品牌”。
在昌昌服装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里,悬挂着“对外贸易经营备案登记表”“自理报检单位备案证明”等证件,这家企业的出口地不但覆盖欧盟国家,还逐步拓展到东南亚、南美和中东等地区。
“虽然我们有1000多家生产企业,但却没有培育出一个真正能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福绵区区长罗宗光认为,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而产品品牌化、销售网络化正是“裤都”今后的发展方向。
月之悦服饰有限公司已尝到互联网销售带来的甜头,2015年销售总量中有1/3来自线上销售。唐悦说,今后公司将会开更多的网店、投放更多的广告,销售渠道将以线上为主。现在多家快递公司在福绵区设立网点,保证了销售的畅通。
与此同时,“裤都”仍面临着转型困扰。圣健华服饰有限公司生产主管田琼介绍,当前设计师、电商销售和普通工人三类人才紧缺,但以工厂现有条件和待遇很难吸引优秀人才,“目前厂里的工人多为留守妇女,不少还上了年纪,她们很难胜任比较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