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动魄的金融数据预示着什么?
2016-05-14马光远
马光远
2016年上半年,稳增长主要靠基建投资和房地产;而下半年,遏制民间投资的下滑,通过实实在在的改革举措增强民间投资的信心势在必行。
7月份大幅度滑坡的金融数据,让中国市场的情绪再度紧张起来。
从总量看,无论是新增信贷、社会融资增量,还是M2(广义货币,同时反映现实和潜在购买力)的数据,不但低于预期,而且距离年初的目标值也越来越远。
从结构看,新增贷款中,居民短期贷款减少,而中长期贷款增加了4773亿元,说明房贷在居民贷款中占了主要比例;同时,企业贷款却减少了26亿元。据统计,这是2005年7月以来企业贷款首次出现负增长。
信心陷阱
诚然,7月份数据的下滑,比如M2增速的下滑和2015年股市救市有关系,和7月份融资需求的淡季有关系,但M2的增速和新增贷款的增速创近两年新低,企业贷款出现10多年来罕见的负增长,M2和M1的剪刀差创历史新高,这些恐怕是难以用去年的基数和季节性因素来解释的。对此,央行的解释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落实“去杠杆”任务的大背景下,货币信贷增长的中枢水平可能比过去有所调整,货币高增长的历史在结束,要适应M2进入低速增长的新常态。
同时,央行否认了中国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然而,从M2和M1的剪刀差,以及实体经济低迷的融资需求看,中国进入流动性陷阱其实是不争的事实。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假说是可以解释当下中国的金融数据的。但是,我要强调,可怕的不是流动性陷阱,而是流动性陷阱背后反映的改革的陷阱,信心的陷阱。
抛开数据,从企业对中国经济的信心看,依旧处在低迷的状态。这反映在金融数据上,就是企业的融资需求低迷,投资意愿低迷,企业和居民持有大量的现金而找不到投资的渠道,只能进入房地产和债市,导致楼市泡沫。
金融数据是实体经济的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经济下半年依然面临严峻的局面。
如何破局?
在今年全球经济面临极大的衰退压力的情况下,中国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仍然是稳定预期,对冲经济下行的压力。货币政策应该以稳定宏观预期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而非其他。在全球经济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宏观政策切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应该根据宏观政策目标确定货币政策的基调,而不是相反。
基于此,我认为:
第一,当下宏观经济的下行以及企业和民间投资的低迷,既是中国经济必须经历的趋势性阶段,也和改革等的不确定导致的中长期信心缺失有很大关系。货币政策的放松无法解决信心问题。M1和M2的剪刀差,表面上看是“流动性陷阱”,事实上是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塌陷。
第二,金融数据的大起大落反过来一定会影响宏观经济。央行在《货币政策分析报告》提到,频繁降准会大量投放流动性,促使市场利率下行,加上其信号意义较强,容易强化对政策放松的预期,导致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外汇储备下降。这似乎排除了降准降息常规的工具。但是,考虑到下半年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以及全球央行的变相宽松,中国货币政策切不可传递出收紧的信号。房地产泡沫、汇率下滑相对于宏观经济的下行都是次要的,一定要妥善解决稳增长政策和资产价格泡沫的矛盾,保持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支撑作用,房地产泡沫可怕,但让人爬到半山腰把梯子抽掉更可怕。
第三,增强企业和居民的中长期信心最终要靠实实在在、不走样的改革举措。要让企业对改革有信心,这是改变投资意愿不强的关键。2016年上半年,稳增长主要靠基建投资和房地产,基建投资又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下半年,如何实现投资主体的顺利接棒和传导非常重要,遏制民间投资的下滑,通过实实在在的改革举措增强民间投资的信心势在必行。
第四,一定要落实大规模减税的承诺,一定要实质性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降息仍然是货币政策的必要选项。
总之,货币政策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货币政策是万万不能的!
特约编辑:马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