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你在大陸投資不能不懂的五年經濟政策 天羅地網 大陸全網經濟時代來臨

2016-05-14

台商 2016年9期
关键词:移動空間產業

大陸在拓展網絡經濟空間的同時,也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並將其導入正在實施的「互聯網+」行動計畫中,促進了互聯網的深度廣泛應用,帶動了生產模式和組織方式變革,形成了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產業發展新形態。

從90年代移動通訊到網路時代來臨,儘管都從美國開始起源,但卻都在中國大陸發揚光大。每每美國有什麼新模式,就被快速引進大陸,從而迅速發展,造就了無數的網路富豪。從進入21世紀開始,中國大陸前10大富豪,除了地產商之外,新經濟行業大部份都出現在信息市場領域,目前最典型就是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以及近幾年迅速堀起的微信、360等,更如最近熱門的滴滴打車合併優步在中國大陸的業務……從PC發展到移動通訊,互聯網新興產業釋放了把消費者固定在一個位置的局限,創造出更多的新商業模式,還有更多涉足食、衣、住、行、娛樂等民生消費領略的連結,正在隨著通訊基礎設施的不斷升級,新載體也不斷被開發出來;其聯結的方式及模式,也持續被發掘及創造。網路像天羅地網,舖天蓋地,向立體空間延伸。中國大陸在「十三五」期間將構建高效的信息網絡,高速、移動、安全、廣泛的新一代信息設施,發展現代互聯網產業體系,實施國家大數據,強化信息安全保障。全網經濟時代來臨,未來我們可以隨時隨地使用到網路,形成「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天地一體」的網絡世界。

「互聯網+」 家天下

從李克強總理上任後,積極推動「互聯網+」,一陣風潮吸引著各行各業展開對接互聯網的技術與思維。大陸幅員遼闊,13億的龐大人口,如何惠民生,讓資源盡可能地公平、公正、公開讓老百姓分享,「互聯網+」無疑是打破天然障礙、解決普惠民生問題的最佳的方式,因此,將互聯網技術及思維,全面滲透到各行各業、各個領領,串聯人事物,真正做到「互聯網+」家天下的境界。

大陸在拓展網絡經濟空間的同時,也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並將其導入正在實施的「互聯網+」行動計畫中,促進互聯網的深度廣泛應用,帶動生產模式和組織方式變革,形成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產業發展新形態。我們看到,許多工廠已在進行工業4.0的改造,向「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邁步,同時也充分利用由此延伸出來新商機,如智能化系統、傳感控制、自動化設備等。

信息基建 設備商機先浮現

要達成全網的環境,就需要有高速傳送、靈活調度和智能適配能力的現代通訊骨幹網絡。未來中國大陸的城鎮地區將實現光網覆蓋,可提供每秒1000兆比特以上的接入服務能力,大中城市家庭用戶帶寬實現每秒100兆比特以上;98%的行政村實現光纖通達,有條件地區提供每秒100兆比特以上接入服務能力,半數以上農村家庭用戶帶寛實現每秒50兆比特以上的目標。

除了光纖寛帶建設推動智能及低碳城市的發展,高速無線寛帶更加速了移動互聯網的全面深度覆蓋,第四代移動通信(4G)網絡建設,高速無線局域網(WLAN)接入,可讓邊遠山區、牧區及島嶼等過去網絡無法覆蓋到的地方都受益;北斗等空間互聯網也逐漸在實現,空間與地面設施互聯互通,幾乎無死角,可以預見,我們的未來,真的可以不受局限在任何地方,都能快樂上網。

而中國大陸在4G方面也不落人後,同時在積極推進第五代移動通信(5G)和超寛帶關鍵技術的研究,啟動5G商用,全面向互聯網協議第6版(IPv6)升級;而「十三五」期間,大陸將重點突破大數據和雲計算關鍵技術,自主可控操作系統、高端工業和大型管理軟件、新興領域人工智能技術,都將對產業轉型升級帶來新機遇。

民營化資本擁入推動互聯網新業態

當下,大陸在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基礎電信領域競爭性業務,形成共建共享、業務服務相互競爭的市場格局。過去民間資本想進入電信等公共服務領域,限制很多,但隨著政策環境的寬鬆,越來越充裕的民間資本,在逐漸開放共享的發展趨勢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會。

儘管不會在現有的體制下短期實現全面民營化,但深入推動「三網融合」,強化服務責任,完善服務機制,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參與建設已經是大勢所趨。看來,在簡政放權的大背景下,政府為了夯實互聯網應用基礎,正在大力鼓勵互聯網骨幹企業開放平台資源,這樣在「互聯網+」標準體系逐漸建立起來後,大陸將加快推進互聯網的商業模式、服務模式、管理模式及供應鏈、物流鏈等各類創新的新業態。

對老百姓而言,除了日常生活消費品得到更多便利之外,還可以結合線上線下的新興業態,普及互聯網醫療及教育,這也是解決看病難等民生問題的關鍵;也可普及農村,讓受地區及貧困因素限制,無法受教育的人們廣泛受益。

猜你喜欢

移動空間產業
智己AIRO 流动的艺术品
创享空间
创享空间
移动木桩
Cool Invention炫酷发明
移动数字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時寒冰 第五次產業大轉移將為中國未來30年帶來巨變
樊綱 要用創新的精神來看待健康產業
文創與產業孰輕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