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成为教学设计的核心
2016-05-14潘照团
潘照团
【摘 要】教学设计是系统论指导下的重构,它必须关注学习链上的每个核心环节,方有对学生最后结果的全面关照,让“学”成为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素理应成为施教者进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要让这一理念真正落地,教师可以从学情出发、以学标定向、据学程联动、置学业温习几个方面来展开。
【关键词】核心设计 设计核心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备课,即考虑“怎么教”与“如何学”。“教”相对于“学”,设计者更容易掌控。于是,“备教”代替了“备学”。这种现象,以前有,现在也存在,因为撇开了学生的教学模式,更容易被复制,准备起来也更为轻松。然而,教育是不可复制的。面对不同的学习个体、不同的学习组合,或者同一个体不同的学习阶段,都应当有匹配的教育。“教”要考虑“生计”,也就是多考虑学生,多考虑学习,让“学”成为教学设计的核心。
一、学情——教学设计的始发站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基质性要素。因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是为学生的存在而进行的教学,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这是“核心设计”的起点,也就是所谓的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很多人怕麻烦。但没有这项预估,怎能做好备课的预判?
从时间上看,最理想的状态肯定是每节课前都有个前测。可实际操作上,却存在很大的困难,管理者不可苛求。教师的工作不仅仅只是教学,如果每天做前测,加上前测所带来的收集信息、出题、批阅、分析等一系列配套动作,实在难以应对。另者,教学设计对于上课而言,是一个前置性概念,备好课还需要一个自我调整的时间,任何思路只是思路,随着时间的发展,随着生活场景的变化,或者随着某种事件的发生,思路会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积极的,自我完善的。所以提早两到三天备课,让备课在实施前有个缓冲的调整时段,有利于课的优化。课课前测,让教师一边修路一边前行,显然不是最科学。基于此,笔者倾向于通过单元前测的形式开展学情调查。一单元一次前测,时间上充裕,也有利于师生单元意识的形成。这种单元前测比较常态,至于你缩小时间单位,或者扩大到学期大单位做个前测,则可根据实际自我把控。
从内容上看,学情分析的范畴比较多,有人认为是对学生年龄特点、学习态度、已有经验、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的分析。笔者不是很赞同,除了已有知识经验,其余大多是在一个学段内基本较为稳定的学习特征,它不会在每节课、每个单元都有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基本上一个学期分析一次即可。以一个单元或更小的单位做学情分析,其新的学习内容预判性选择可见下表样例。
从方法与应用上看,问卷是学情分析的主要方式,但题目要少而精,尽量用选择题、判断题、连线题等易判的题型,特别对低段学生更是如此。选择对象不一定是全班,对上、中、下三个层面的学生各选部分代表抽测分析,也是一个办法。除了问卷调查外,还可以组织讨论,个别访谈,也可以查看学生已学资料。学情分析,其实就是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下图学情应用坐标系可作参照:
已知的基础内容:放过—不教;已知的核心内容:淡过—略教;未知的基础内容:渡过—重教;未知的核心内容:游过—深教。真正的核心的教学点是要引导学生潜水深体验的。学习伙伴之间,我们可以让会的教不会的,让不会的在学习之前做好相关的资料补给。
二、学标——教学设计的方向标
备课的顶层设计是什么?就是明确教学的总纲——目标,其引领着讲授、提问、合作探究、布置作业等教学行为的方向,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基石。某种程度上说,目标又是教学思想的现实反映,是教学意识的实体落地,要想树立“还学于生”的思想意识,就要从学生的角度拟定目标,笔者姑且称它为“学标”——为学而设的目标。其有“质”与“量”的要求。
质上,指向“学标”叙写的精准度,体现可操作性、可评判性。要达到这点,笔者认为可以参考马杰的ABCD目标陈述法:行为对象(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行为条件(Condition),表现程度(Degree)。简单来说,就是考虑“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如“能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填词游戏中学习第三自然段,基本能熟读成诵”。该学标几个要素都得以体现,其中主体必为学生,能干的学生看了这种学标也可以自学。书写时可以完整呈现这四个要素,但也并不是每课都这样,只要能够说清楚要学习的内容和期待学生产生的行为就可以了。有质量的“学标”还必须是一个整体,是三维目标的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个导向,是拟定“学标”的参照,但不可逐条对应机械割裂三维整体。
量上,“学标”拟定一般不多于4个,不少于1个。少于1个,便是无的放矢。多于4个,意味着这堂课重心游移,其实就是失去了着力点,课堂结构混沌,每个点只能浅尝辄止。
质与量的明确,奠定了整堂课的基调,精准的“学标”是学海中的灯塔,给我们指明了教学的方向。传统的教学设计、目标总是被定格于教案的最前栏,笔者认为并不是不可调整。其实,把目标挪个位置,移到每张页面的最下沿,腾出一横格,给设计者书写当页教学活动相关的“学标”。这一小小的格式调整,让“学标”对应了教学板块(不存在绝对对应),“学标”的锁定就贴近了学习过程,不会出现目标归目标、过程归过程的情况。
三、学程——教学设计的操练场
教案是教师策拟教学行动的据点,要修好教学工事,就要凸显“学”的元素,变“教程”为“学程”。
首先,要有板块结构设计。核心设计的核心是是学。让学生感兴趣地主动地学,就必须有足够的时空。以往那种以点串线的教学设计,给人感觉丝丝相连、环环相扣,表面看似滴水不漏,其实漏掉的是学习的真性情。真性情往往同自如、洒脱联系在一起,课堂也应有信马由缰的快感。课的设计不要结构过于缜密,用板块式组织教学,教师脑子里是“块”的概念,一堂课也就那么四五个的“教学块”,易记易发挥。有了块的结构,教学中细小的问题也便减少,学生在每个板块的学习互动就更深入,这种结构是学生学的过程得以展开的关键。
其次,要有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设计是教学预设直接操练“核心素养”与“核心能力”的工事,是教学设计的内核工程。教学设计者要从旧有的内容堆砌式走出来,因为教学过程重在设计,而非“教什么”的抄录。也要从教材分析型中走出来,因为设计也不是教参意见的搬用。当然不能异化成抄写练习题,核心设计指向的是有指导的学习,非有过程展开不可。一般有如下三个过程:明确任务(学什么)—导学任务(怎么学)—转化任务(表现学)。在明确学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策略引发学生内部的认知加工和思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很重要。当然,要使课堂更大气,更显张力,学习活动设计不能只是局部的深化,而应该注意整体的学习支架的设计,让每一个教学块的设计实现有意义关联,形成有机的学习模块。
最后,要有生成性弹性设计。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机械封闭的硬性预设,转变为一种灵活开放而且又为教学过程实施留有弹性空间的预设。这种开放和弹性的预设,不仅要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更要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主动发展提供前提保证。教学设计时留有空间处,主要有两处,一是重点和难点,既是重、难点,就很少只有一条抵达的路径。我们要多想几种教学方式。二是在可能处提早预估应对。
四、学业——教学设计的阅兵坊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某种角度来说,布置作业比批改作业更重要。公开课上,我们很少看到正儿八经的布置作业,大部分下课铃声一响,课也鸣金收兵。课上得风生水起,结课常有意犹未尽之感。开课者以此标榜旗开得胜,琢磨作业的心思难以沉浸。在他们眼中,公开课布置作业,近似画蛇添足,有碍风雅。再观家常课,随堂听课几乎不见作业布置,午后放学前,你会惊奇地发现每班黑板一隅多出了各学科作业题目。俨然,作业是要的,但几乎都是替补的。这是一种作业的集体无意识。
作业的核心要素是“联系”“强化”,作业就是联系强化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巩固新知、迁移内化、自我修炼与提升的学习环节,是核心设计的节点。为了凸显其对促进学习的作用,我们不妨称它为“学业”——为学而作业,而非为作业而作业。学业有成,重在分层。理想的作业,它是精准指向每个个体的。可现实操作并不是所有课型的所有的作业都可以针对每个人,现实一点的“好学业”,应该是适合每一类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了避免因分层作业而加剧学生学力水平的层级分化,须注意几个要点:要有必选作业——指向基础,又要有自选作业——指向适配提升。自选作业要有难易指数的区分,并且采用积分制,让选择更有思维的含量,更能激发挑战的劲头。见下表策略分析:
学业有成,还要从课本意识向学科意识进军。作业不是就课解课,而是要有学科的素养诉求,以周或月为单位的长作业,夹杂专题实践与探究,辅之信息收集与处理,学业也就熔铸了学科基业。
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教授认为,幸福取决于你有意识的思维方式。要想找到你教学设计的幸福,要想因学生学的幸福滋生出教师教的幸福,我们就要有意识地思考。核心设计指向了“学”,也就有了意识。知道由哪里切入,晓得如何运作,也就从意识走到行动,真正锁定“学”,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与核心能力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亚,王芳.备课的变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高艳.论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J].中国成人教育,2001(4).
[3]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浙江省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 32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