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晓林 为两亿农民工代言
2016-05-14郝涛
郝涛
眼前的他,满脸憨厚,浑身透出一股关中汉子的坚韧和质朴。他向本刊记者讲述了自己二十余年如一日的铁路技工生活故事
新当选中华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的巨晓林成了陕西省岐山县谢家坡方圆百里的名人。乡亲们从电视新闻中得知他“当了大官”,纷纷找他反映各种各样的情况。
谢家坡有280多人,共有106人外出打工,有20多个人回家过春节。巨晓林发现,养老保险问题是同村外出打工的兄弟姐妹们向他咨询最多的。老家的这次调研,成就了他带到今年全国两会上的一份建议——《关于依法维护农民工权益,切实重视农民工养老保险缴纳的建议》。
3月16日,全国两会闭幕。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巨晓林乘坐火车硬座回到合福高铁的工地。第二天当穿着工装的巨晓林出现在施工现场时,队长还责怪他为什么不休息几天。巨晓林说:“班组的兄弟们都在忙活,我哪好意思啊!”即便当选了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他也丝毫没有领导的架子,话语中透着朴实和真诚。
巨晓林是中铁电气化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接触网第六工程段职工、班组技术员,20多年从一名普通的农民工成长为技能大师和全国劳模,今年初又新当选为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他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经历和故事呢?
两根冰棍的甘甜
高中毕业那年,巨晓林填报的志愿是农林大学,想当一个农业科学家。不料高考落榜,他不得不回家务农。一直以来,巨晓林有两个梦想:上大学、当兵。然而,家庭贫穷且身高只有一米六的他,这两个“梦想”难以如愿。
1987年3月,得到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招收农民工的消息,25岁巨晓林离开家乡来到北同蒲铁路电气化工地,成为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一公司的一名接触网工人。简单地说,接触网为电力机车提供动力,而火车上的受电弓则从接触网上获取电能。
巨晓林自身条件较差。特别是在20多年前,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接触网专业工作内容很大部分以重体力劳动为主。矮小的个子和相对弱小的力气,都是巨晓林作为一名合同工的短板。但是巨晓林有着无比的细腻与韧劲,无论接触哪道工序,都会仔细地把技术要点、施工心得记录在本子上,有不明白的地方还会跟着技术人员和师傅不停追问。面对朋友的不理解,他说出了心里话:“农民工也要懂技术,技术好我们就不会被淘汰。”
巨晓林在工地度过了两年多勤学苦练的日子,从一个啥都不懂的农村小伙变成了一名合格的接触网工人。1989年夏天北同蒲铁路施工接触网架线作业,这项工作每到一个悬挂点,都要有人肩扛电线爬上爬下,十分辛苦。一天下午一场大雨突然袭来,巨晓林披着雨衣留在工地照看工具和材料,望着杆塔上的悬挂点盘算着用一个啥办法干活能省点力气。通过观察和测算,他用一个铁丝套挂住滑轮试了试,果然能省不少劲儿。工班弟兄们按照这个办法架线,功效一下子提高了两倍。工长高兴地请弟兄们吃冰棍,特批巨晓林吃两根。直到20多年后的今天,巨晓林仍然难忘那两根冰棍的甘甜。也就是从那时起,巨晓林迷上了工艺改进与创新,一项项创新成功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极大地降低了工友们的劳动强度。从此巨晓林在他们工班、作业队逐渐成为“难不住”,有事大家都喜欢找他一起解决。1998年,哈大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建设中,巨晓林发明了“下部固定绳临时悬吊法”,提高工效两倍以上,而且安全可靠。经专家组论证后,当即在全线推广;2006年,迁曹铁路施工,巨晓林研究出了“正线任意取点平移法”,在还没铺好钢轨的情况下,就能确定接触网杆位置开始施工。到2008年,他将自己改进的一百多项工艺工法编成了两本书,和工友们共享。
巨晓林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精神契合了中铁电气化局党委倡导的“主人型、敬业型、文明型、知识型、创新型”职工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中铁电气化局对他的事迹进行了大力宣传,也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组织的高度重视,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北京市劳动模范”、“火车头奖章”、“第十届中华技能大奖”、“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各种荣誉接踵而来。2012年,巨晓林“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主要任务就是进行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2012年7月3日,巨晓林全票通过当选为北京市的十八大代表。2014年12月底,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补选巨晓林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16年初,巨晓林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兼职副主席。他靠自己20多年的坚持与努力,闯出了自己事业的新天地。
“工人导师”的人生跨越
2010年5月,巨晓林作为高技能人才,被选调到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铁参加施工技术攻关,其所在的一队三班被正式命名为“巨晓林班组”。一公司为他配备了图书柜、电脑,购买了工具书,还聘任巨晓林为“工人导师”。
初到京沪高铁的施工现场,巨晓林把自己当做了20多年前那个刚刚走出岐山的青年后生,每天如饥似渴地学习充电。痴迷时,连走路与吃饭都拿着笔记本念念有词。参加工作20多年的巨晓林身上最不缺的就是那股近乎痴迷的钻研劲头。很快,各种施工标准与技术规范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巨晓林知道时速350公里的高铁施工和普通铁路施工对工艺和标准的要求有很大区别,这种变革对于施工作业的要求变得异常精确和严格。每天忙碌在施工现场的巨晓林习惯性地琢磨起了工艺改进。看到接触网支柱运输时,炮车平衡不好掌握,容易导致支柱一端触地磨损镀锌层,巨晓林与团队一起研制出“炮车运支柱防磨镀锌法”。他还与团队一起研究确定了“支柱跨距测量法”,不仅保证了测量人员人身安全,还较大程度提高了测量精度。接触网支柱安装整正时,需要对立好的支柱进行多次调整才能保证支柱的垂直度,满足技術标准,多次调整费时费力,严重制约工程进度。巨晓林与所在QC小组经过20多天现场试验,发明了“下部基础螺母模拟精调法”,直线线路上一次安装成功率提升40%多。在京沪高铁施工现场,巨晓林带领技术攻关团队,共发明改进了“支柱标高测量法”、“悬式绝缘子巧绑扎法”等十项施工工艺工法,为安全优质建成京沪高铁做出了贡献。
在京沪高铁,巨晓林实现了对高铁施工的学习适应。2013年9月,京沪建设的征尘未洗,巨晓林和工友们就转战到合福高铁,再次开始了紧张施工。在这里,胸有成竹的巨晓林对每道工序都认真思考,每天奔走在现场的巨晓林出思路,攻关团队成员一起进行改进试验。接触网基础预留螺栓防锈涂抹的黄油容易沾染灰尘不好清除,使用团队确定的“巧除油垢法”,可以随手就地取材,简单清理干净。
合福高铁使用的铁质坠坨配重是一项难题,巨晓林和团队经过20多天反复试验,研究确定的“坠坨预配计算法”一举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配重计算使得每次预配准确无误。他指导研究的“降低四电接口预留施工不合格率”获得中国施工企业QC成果一等奖,他为主要发明人的公关小组研制的“支柱限界测量工具”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在合福工地,巨晓林共改进、发明包括“双级电动隔离开关安装法”、“巧摘空中紧线器、滑轮法”等30余项工艺工法,涵盖了高铁接触网施工多道工序。
如今,巨晓林编写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第三册高铁篇已经成书,书中涵盖了共计39项工艺改进,所有工艺都在合福客专施工现场采用。另外,高铁接触网施工,需要对站前施工单位预留各类接口位置和质量进行检查,以免站前工序完成后无法更改影响施工,巨晓林整理了十几项检查方法,“站前施工质量检查篇”已经完稿。目前,他正在编写隧道接触网施工工艺,预计今年底可以完稿。
淳朴依旧的“小巨人”
在很多人眼中,巨晓林是时代楷模,是遥不可及的先进典型,但只有巨晓林身边的工友知道,走下领奖台、远离聚光灯、收起奖状、忘掉掌声,脱下西装、穿上工装,他还是那个憨厚、朴素的接触网工人。
在驻地出工列队或者打饭时,身高一米六的巨晓林淹没在工友们的队列中那么不起眼。工友们也没有把巨晓林当做名人,玩笑时依然透出浓浓的兄弟情。聊起天来,曾无私帮助巨晓林的技术主管依然控制着主动权,有时巨晓林想插话,他们会毫不客气地告诉巨晓林“等我说完你再说”,而巨晓林真的会习惯性地微笑着等他们说完,可惜往往别人又接上了话题,他还得等着。每当这时,巨晓林和徒弟就会憨憨地笑着听别人讲得热火朝天。但是在干活的现场,情况截然不同,工艺流程、工序步骤、安装方法……巨晓林说起来都头头是道,如同教科书般精准规范,是绝对的权威。
考虑到巨晓林已经50多岁,不再适合登高作业,领导特意嘱咐他别再逞强,多做做传帮带的工作。可是实心眼的巨晓林看见别人干活就闲不住,非得搭把手才感觉心里舒服。在合福工地有一次接触网坠坨装车,巨晓林扭了腰,疼得走路都拧着身子,不知道被书记和队长等人“训”了多少次。可是稍微好点,就又慢慢走着在队上开始忙里忙外。
巨晓林还是那么喜欢为别人着想,参加公务活动时,距离不是太远他都会谢绝单位派车,自己提前出发去挤公交车。在合福高铁施工的两年多时间,他多次回京参加会议和活动,几乎每次都买普通列车硬座票,他说坐高铁时间不合适,会耽误一天工作。而坐硬座还能和身边旅客聊天,顺便了解不同行业的情况,等于做了一次社会调查。
闲暇时的巨晓林爱写爱画,他创作的《感南水北调》、《权力就是责任》、《大山的叙说》、《爱的味道》等小漫画及配诗,无不显示出他思念家乡、关心国家大事的赤子情怀。
工地与岐山,在巨晓林心目中就是两个无法割舍的家。他曾经说过:我在岐山,黄山下雨了;我在黄山,岐山下雨了。他口中的下雨,其实就是浓浓的思念。铁路电气化施工现场,是巨晓林成长的沃土,只要有时间,他就会返回工地,忙着开办“晓林业校”、对青工进行“安全技术培训”等工作。
现实中,巨晓林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但是他卻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成绩。采访结束后,最让记者难忘和挥之不去的是他那张憨厚的笑脸,脸上除了质朴,还写着勤奋和专一,这也许是他取得成功的秘诀所在了。
责任编辑 余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