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迁移研究综述
2016-05-14李玲
【摘 要】尽管二语习得研究范围在不断扩展,研究内容在不断延伸,但语言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重点。母语的迁移作用对二语习得具有重要影响,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国内外关于语言迁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出进展。
【关键词】语言迁移;发展历程;表现形式
一、发展历程
关于语言迁移的发展历程分类,文秋芳(2010)等对母语迁移的研究时间作了如下分类:
第一阶段是从19世纪中晚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这一阶段,语言迁移被视为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研究内容主要为迁移发生的确定、迁移的范围和迁移的影响。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延续至今,这一阶段增加了许多新的研究内容,如迁移的原因、制约迁移的因素等等。第三阶段的研究重点在于对语言迁移理论模型和理论框架的构建。第四阶段试图从神经生理学角度研究语言迁移如何在大脑中发生。这几个阶段的研究内容互相穿插,只是研究内容和重点不一样而已。
二、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
语言迁移研究发现,语言间的相同和差异会产生母语迁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Odlin):
(1)正向迁移。指母语与目的语的相同之处会促进第二语言学习, 加速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
(2)负向迁移。即母语干扰,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
(3)习得时间不等。语言学家发现,儿童习得母语所花的时间基本相等,大约为5年。但成人习得第二语言所花的时间却相差很大,这表明语言本身有难度差异。语言难度差异与语言距离有关;一般来说,语言距离越近,难度越小,习得所需的时间就越短。
(4)交际迁移与学习迁移。前者指学习者在应用和理解目的语时求助于母语知识来实现交际目的或理解目的语的意思,后者是指学习者使用母语知识来构建有关目的语规则的中介语系统。
三、影响母语迁移的因素
关于影响语言迁移的主要因素,文秋芳等认为主要有三大因素:语言水平、标记性和语言迁移。语言水平指语言学习者的源语言水平和目标语水平。语言水平会影响语言迁移的性质和程度。Chomsky的标记理论区分了语言规则的核心和边缘部分,认为核心语法是无标记的,边缘语法是有标记的。有标记性规则的习得要借助正确规则的输入,而无标记规则难学。根据标记理论,并不是所有目标语与母语的差异之处都会发生迁移,当母语的语言规则为有标记而目标语为无标记时,迁移不会发生;当母语语言规则为无标记而目标语为有标记时,迁移才有可能发生;无标记的规则或标记性较弱的规则较容易或较早被习得。
唐承贤(2011)将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分为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语言因素母语与二语在音位、词汇、词法、句法和语篇等各个语言子系统中的差异,其中以音位层面上的影响最为明显。非语言因素包括语言意识因素、社会语言因素、受话人因素、标记因素、语言距离与心理类型学因素、发展期因素及其他因素。
斯琴(2013)等人认为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很多,包括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学习者的分析与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及知识的应用、认知技能与策略等。对于这些制约因素,不同的研究者持有不同的观点。
Ellis认为,有两个重要的非语言因素影响着语言迁移:一是环境,二是学习的阶段。此外,语言迁移还可能受到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年龄、母语水平、学习策略等因素的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并非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
四、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
目前语言学界较有权威的三大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知派和社会文化派对此各持有自己的观点。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母语是学习者困难与错误的主要来源,有干扰作用,母语与二语之间的差异与学习难度相关,起预测二语学习难度的作用。社会文化派认为,母语是一个中介工具,由学习者自发使用,在二语学习中作为一种策略起积极促进作用;认知派所包含的六个主要认知观点对母语对二语的观点各有异同;虽然各家各派就此问题意见不一,但是总体来说也达成了一些共识:语言迁移是二语习得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其影响不是简单而且直接的,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小结
目前的语言迁移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方面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对迁移的负影响研究比较多,对正迁移的研究较少。第二,研究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较多,对二语对母语的影响的反向研究较少。第三,从母语对二语习得影响的结果入手进行研究的较多,从影响和过程等方面入手进行研究的较少。这些局限性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郭翠.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迁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90-93.
[2]唐承贤.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母语迁移研究述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70-76.
[3]斯琴等.第二语言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J].前沿,2013:55-57.
[4]文秋芳等.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25-165.
作者简介:
李玲,单位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