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策略
2016-05-14周文伟
周文伟
【摘 要】新课标指出,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必须强化音乐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包括情感、创作、愉悦等方面,要发挥音乐学科在学科体系中独特的作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培养学生勇于展现自我的自信心,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培养学生终身热爱音乐的兴趣。
【关键词】高中音乐;音乐欣赏;教学策略
高中音乐教材汇集了大量古今中外经典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有着极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对于培育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审美趣味、思想修养,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在教学中如果不注意教学方法创新,就很难使这些高雅的音乐真正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处,引起年轻人情感共鸣,因而也就难于发挥音乐艺术的积极的审美、教育、认识、娱乐等功能。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在吸收同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音乐欣赏教学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动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
高中学生一般比较重视主课,往往将音乐欣赏课视作放松课,要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让他们经常体验成功的喜悦感,逐渐使他们对音乐欣赏课有兴趣。应该说,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动”,如果一个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上课都比较积极,那么另一些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很快被调动起来。如每次在上课的头五分钟,可以让学生介绍一部音乐作品,体裁不限,只要内容健康都可以在课堂上介绍,而介绍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提问、设问、欣赏和介绍,作品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两个人合作介绍。这样能促使学生去寻找音乐作品和作品的介绍,并在找寻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音乐知识及其他的知识,多样的介绍形式也可以吸引其它的学生留意音乐作品,并获得一定的知识。或者,可将学生分成几个组,利用学校的打击乐器,启发学生将生活中各种不同的场景,以表演和打击不同节奏相结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可激起学生的兴趣,还可促使学生动手动脑,留意身边的不同事物的节奏,如何用打击乐器表现出来,如何将表演和节奏相结合,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对于学生的介绍和表演,教师要予以鼓励和表扬,在教师简短的点评中,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点到即可。五分钟时间并不是很长,但足以将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
二、鼓励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和即兴创作
许多音乐作品给学生提供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作品中的形象即兴上台表演,这样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也可锻炼学生的即兴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比如,在介绍德国作曲家韦柏曲、由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改编的管弦乐作品《邀舞》时,由于作品开头和结尾有两件乐器分别代表着两位不同人物,长笛代表着女士,大提琴代表着男士,作品引子部分的演奏,犹如两位人物在友好对答,而结尾部分又犹如在跳完舞之后,男士礼貌地将女士送回座位,并以于感谢。于是,我启发学生将他们所感受到的音乐形象以表演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了解作品的内涵,也使学生得到了一次锻炼勇气上台表演的机会,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如,有的作品旋律非常抒情优美,而有的则比较忧伤,听后会让人产生许多不同的联想。在欣赏这类作品时,就可以启发学生根据音乐的不同情绪,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写下来,或者以诗的形式,或者以各种短文的形式写下,再配乐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及对作品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即兴写作的能力,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当然,并不是每介绍一部作品时都要学生进行即兴创作和表演,教师可以灵活掌握。在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教师再有意地介绍作品,学生将会更有兴趣去感受音乐、体会音乐内涵。
三、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高中音乐欣赏课的魅力不仅在于可以欣赏音乐,而且由于音乐与舞蹈、戏剧、戏曲、文学、绘画、地理、历史、政治背景等都有一定地联系,从而使音乐欣赏课又成了可以了解许多相关知识的课,当然,音乐还是主要的。
在上高中音乐欣赏课时,要注重学科间的互相渗透,让学生在了解、欣赏音乐的同时,也了解一定的写作、历史等背景资料。比如,一些作品的写作与当时的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有的音乐作品则就是根据一定的历史事件写成。如,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作品《1812庄严序曲》,就是作曲家应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尼古拉·鲁宾斯坦之约,为纪念俄法战争胜利70周年而创作;还有波兰作曲家潘德雷斯基的弦乐曲《广岛受难者挽歌》,是作曲家以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地一颗原子弹造成骇人听闻的历史惨剧为题材而写。在介绍这类作品前,就可以请学生在课前去找寻一些有关的历史资料,在欣赏音乐之前介绍,这样可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对当时的历史事件也会有更深的了解与认识。
又如,一些音乐流派与当时社会的美术流派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如印象主义音乐流派和表现主义音乐流派等。在介绍这类音乐前,可让学生找寻一些有关的音乐和美术方面的资料。而表现主义音乐流派的形成与当时欧洲压抑的政治背景有关等等。
四、教师对教材的灵活运用
现在高中所用的音乐欣赏教材是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从新的角度出发,打破了以往音乐欣赏教材以音乐发展史为线索的编写思路,以《音乐的创意性》、《音乐的民族性于时代性》、《音乐的标题性》、《音乐的社会性》为题,选择了古今中外的部分民族民间音乐、各个时期的一些代表作品,也包括了一些流行音乐。由于作品的时间跨度比较大,这就要求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音乐知识,了解一定的音乐作品。但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作品时,要注意作品的旋律性、要易记、要易懂,有些作品要能够让学生随着音乐进行表演,有时还要选择些课本之外的作品,结合课本要求给学生欣赏,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作品,扩大学生的欣赏角度。比如,在教材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表演者对作品的独特处理》中,书上例举了奥地利指挥家卡拉杨和美国指挥家波恩斯坦指挥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两位指挥家不同的指挥风格,而教师可以再找另外指挥家指挥的这部作品,以比较不同指挥家的不同风格对表现作品的影响。又如,教材中的有些作品比较长,而在课堂中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完整欣赏,或者是学生实际情况不允许如此操作,那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作品的片断或者是各个主题,而鼓励学生课后欣赏完整的作品。
教师灵活掌握教材的目的,其一是让学生保持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其二是激起一部分学生课后去了解音乐作品的兴趣,从而始终保持学生感受音乐的积极性。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我的课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也获得了不少知识与乐趣。但每一届学生的情况并不一样,要将课上好,还需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上课的方式方法。
当然,在作品欣赏前,教师对作曲家及有关作品的创作背景等知识一概不说,先让学生完整地欣赏一遍音乐,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想象为作品取一个标题。如笔者在让学生欣赏《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晨景》后,同学们兴趣浓厚地说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标题:《春天的早晨》、《湖光山色》、《幻想曲》、《春天的旋律》、《飘》、《远航》等等。为了防止学生对音乐的“贴标签”、“玩文字游戏”,我要求学生解释自己命名的标题含义。并说说音乐旋律、节奏、速度、音色等音乐要素的特点。实践证明,这种欣赏教学方法打破了常规的欣赏课程式:出示作品名称——介绍音乐家——交代时代背景——分段听——完整听——谈感受——教师小结。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能力和音乐修养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