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2016-05-14李守川
李守川
【摘 要】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倡导建立“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因此,创新教学模式,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成为当今语文教学最迫切的任务。本文将从学案导学和互动教学两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创设理想的语文课堂,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性。
【关键词】新理念;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模式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主体,又能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于是出现了众多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改革模式,其中“学案导学”模式就是应用的比较广泛的教学模式之一。
一、“学案”及“学案导学”的概念界定
“学案”是指教师精心设计的,用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学案”是与通常所说的教师教案相对应的学习方案。它主要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学习探索过程,学法指导,学能测试,矫正反馈等环节。“学案导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主动运用“学案”由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先学,教师后教”的一种方法系统。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提高教学效率。
二、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1.回归学习本位
“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建构主义理论的深刻影响,学习者在面对建构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是内省,而不是接受教师给出的意义。建构主义理论重视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以学习主体为中心,遵循人本主义原则,重视学习者学习热情的调动,因此在高中语文学习过程中,以“学案导学”模式为基准,教师的责任被很好地体现,教师不再是单纯的在课堂上讲解的主体,而是帮助每一位学习者实现自身的学习主体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2.开展合适的学习活动
语文教师在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时候,先进行的是一种动态性的评估,也就是对现有的学习水平进行检测,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教学水平的针对性。另外一点就是学习活动的选择,主要目的就是让学习任务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贴近,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至于觉得难度过大或者过于简单,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后便是教学支持的提供,也就是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通过建立学案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完整的成熟发展。
三、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措施
1.精编学案,明确要点,积极参与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教学法的核心是教“学法”,以“学案”的形式先交给学生,让学生借助“学案”自学,了解新课的内容知识,学会概括、总结知识网络,优化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自主学习。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教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它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同时也影响到各种考试的取向。学案导学是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编写学案的过程中要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通过具有启发性的内容,有层次性、梯度性的问题设计,帮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深入挖掘教材、理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和整体化。其次,教师要群策群力,精编学案。学案的编写不是一件简单的思维展示,它需要群策群力,集思广益。集体备课则最大限度地做到了资源共享,减少了教师个体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因此,学案的编写应该是同年级语文教师集体备课的结晶。教师根据不同的课型和教学任务,经集体讨论、研讨,编写出一个较高水平的导学方案,在课前发给学生。教师向学生提供的学案,要做到学习目标具体明确,内容全面,重难点突出;在内容编排上也必须要与教学进程同步。学生根据学案的要求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2.布置预习,自学研讨,生生互动
课前预习是每一个学生进入新知识点学习的必须完成的步骤。做好预习工作,不仅能让学生最快地进入学习,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学生通过自学能够提前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教师教学的展开。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就是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文本的预习,这个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这就要求教师要提前编写并下发本节课学案。学案的设计包括重难点、教学环节、课堂检测、课后反思。教师布置和设计的预习任务要符合新课程标准,其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情况安排,从简单到复杂,从课文的字词到句子的理解,再到文章的篇章结构、主题把握等等。在学生预习时,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对预设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按照学案中的预习目标课前预习,课上针对预习中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负责带领本组成员共同研讨、解决,可以组内结对,组与组之间结对。这样既能督促同组同学间的热情互助,也促进了生生互动,课下、课上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全被调动起来了。
3.分层导学,通力协作,攻疑克难
学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也是学案的直接应用者。因此,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学情,依据学生情况设计学案,力求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从而使学案更有效的辅助课堂教学。要让学案充分发挥它的有效性,学案问题的设计就要有艺术性。教师一方面要深入教材,领会教材的意图,明确教学的目标,同时还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同学,了解其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让成绩薄弱的学生也有机会参与到问题的研讨中。问题设置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同时还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程度不同的现状,给学生适当分组,嘱咐组长给小组内学习不佳的学生降低学习难度,再根据学生的学习检测结果增减目标。为了更好的发挥组长的作用,一定要给他们更多的管理组内成员的权利:监督检测、帮助提高、强行执行。这样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动下展开了组内的竞争,全班的学习热情就会被调动起来。教师在学生疑难研讨的同时,对各组的疑难进行点拨,并指导学生根据小组讨论及教师指导后的结论整理笔记,促进学生整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4.成果展示,交流点评,共同提高
在完成教学要求及既定目标后,教师应以成果展示的方式对本节内容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应包括完成目标情况、学习能力以及学生表现等多方面。各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进行学习成果交流,对于典型的问题,教师要适时点评。教师从学生展示成果中帮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方法概括、规律总结、重点回顾等,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堂反思,教师本人、学生代表发言,共同探讨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使课堂效率更上一层楼。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出现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我们无法否认它的优点,“导学学案”的使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的学科教学中,还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对这种模式进行改进,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梁伟仁.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求知导刊.2015(08)
[2]杨亚斌.高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