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2016-05-14彭斌
彭斌
【摘 要】中学语文教育工作是培养和造就学生人生起点的重要基础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进而为其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笔者对农村中学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以及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素质;培养
在笔者所在的农村片区中学,学生普遍语文基础薄弱,而语文教学又必须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因此,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和教研成果,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塑造学生美好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整体素质,是新课程理念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学生懂得人文关爱,获得情感体验,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能读书能作文,能够以良好的言语和心智技能进行交际的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有效引导,强化感悟
塑造学生美好人格塑造和培养人文精神是时代赋予现代教育的重要使命,现代教育要更加合理地、有效地服务当代社会,在价值取向上应该着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培养。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他们或热情真纯,或优美典雅,或令人感奋,或启人思索,或发人深省。只要我们充分把握了文学作品的情感表现和艺术感染,就可以实现对学生精神良知的启蒙。作为教师,要合理开发利用语文课蕴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资源,让学生在这个视野开阔、文化多样的21 世纪里仍旧守望着精神良知的家园。
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情感的窗户,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心灵世界,让学生呼吸人文精神的气息,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热爱祖国,忠于民族,孝敬父母,珍爱生命。一个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要善于解读语文文本,自觉贯穿民主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也体现着深厚的人文关爱,为学生美好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二、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方法,模拟人生的情感性体验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情感体验是学生认知的一个方面,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学生的情感参与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积累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教师运用课堂教学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与学生共同讨论,来分享知识,获得情感体验。教学中必须摒弃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做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的思维量和活动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主讲式、讨论式、合作式、研究式、朗读式、活动式等等。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开展配乐朗读、课本剧演出、情景对话、朗读竞赛、提问抢答等活动,激活课堂,优化教法,让学生获得不同体验,在学习中体悟,在活动中探究。这样可以更多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心灵愉悦,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读写创造的激情。
人的情感性体验来源于生活的多个层面。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实施生活教学的策略,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入自然,走向社会,走入心灵,要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丰富语言实践;让学生从自身的视角去倾听、去观察、去思考、去体验、去实践,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提高,丰富情感悟性,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的阅读体会,激活学生自己的人生阅历,触发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情动于衷,要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积累,运用语言,表达审美情感、阐述审美见解,展示审美个性。
三、进一步推进教体改革,优化教学的具体结构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新人才。语文教学必须面向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改变那种陈旧的教学结构,灵活地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环节,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训练,激励学生敢想敢说,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创设宽松环境,鼓励学生冲破盲从书本的思想,敢于挑战权威,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积极创新的治学精神,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作为教师,要改变一成不变的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层面,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时时给学生以新课程感受,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不同的文本解读方式。教师应积极热心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看报,关心新闻,关心社会热点,让课堂洋溢时代气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如语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会,组织读书学习,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新闻采访活动,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能。
总之,语文教学的立足点是人,而不是物化了的知识。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人的发展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是语文教学应该关注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