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有效地运用小学语文课外资源
2016-05-14杨倩倩
杨倩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文学习资源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开发和利用好本学科课程资源对于养成孩子们的个性、激起学习热情、提升孩子们的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教师该怎样利用和开发文本课外教育资源以便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呢?下面,我就结合语文教学中的一点探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开发利用好生活资源。
生活与语文紧密相联的,生活到处是语文课程学习资源,生活处处也会用到语文知识,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在教学中对生活元素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让语文课程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对建立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有深刻的意义。
1.生活——识字场
生活就是一个巨大的识字场,它可以很好地弥补课本识字量较少的问题。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导孩子们到生活中去认识汉字,引导孩子们积极主动认识汉字,把识字内容由课内引向课外。学生可以从书籍、报刊、杂志中识字,也可以从电视、电影、网络中识字,更可以从布告栏,文化墙、广告牌中识字……而且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识字交流会,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己在课外学习和收集到的字词的平台,这样可以进一步扩大识字量和识字范围。
2.生活——素材库
小学生作文大都有篇幅短小、词语匮乏、素材陈旧的弊病,习作时更是抓耳挠腮、无话可说、无从下笔。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没有细心记录生活,更没有积攒足够的习作材料。所以,语文老师要教会孩子们去观察生活、去感悟生活、去积累生活。例如我在课余时间适时让学生走出课堂,组织学生到野外郊游,到图书馆读书,到工厂参观。有一次在教授《拥抱秋天》的习作教学时,为了能让学生写出自己真实的情感,我决定带领学生去公园研学。到了公园,我放手让学生用双目去观察秋天,用灵魂去感悟秋天,用手中的笔去记录秋天。回到学校,一篇篇语言优美的练笔作品,交到了我的手上。通过这些活动,很好地培养了孩子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增长了孩子们的见闻,积累了丰厚的素材,为以后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生活——好帮手
生活不仅仅是识字场和素材库,更是一位帮助理解重点语句的好帮手。文本里有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是需要反复思考和理解的,仅仅依靠教师单纯地讲解,是达不到效果的,学生还是不容易明白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分析句子时联系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利用好孩子们的身边实例。比如《钓鱼的启示》中“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个句子让小学生理解很难。因为首先故事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其次“道德”问题也让小学生摸不着头脑。教学中,我没有单纯地分析文本,而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此类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有的学生说:“自己在路上捡到了钱,旁边也没有人看到,是交给老师还是不交,我想好久……”有的说:“我的试卷上一道题错了,老师给我打对了,没有人知道,我改还是不改,好矛盾哦……”这样不但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口语交际的平台,还理解了句子的含义,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二、开发利用好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可以向孩子们展示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料,比如文字、照片、声音、影像等。合理地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比如在教学四年级《观潮》一文时,我在课前预习时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文字、图片等资料,课中我利用班班通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让孩子们身临其境,使孩子们在创设的环境中,去体会大潮的雄奇与壮美,为后面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再如教授六年级《伯牙绝弦》时,我利用网络资源放送了古曲《高山流水》,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了孩子们对“知音难觅”的体会,很好地完成了文本目标。
三、开发利用好校本资源
新课标提倡从学校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努力体现课程资源的特色化。比如荆涂学校编写的《书法艺术》校本课程,是对学校课程的有效补充。该课程以艺术为背景,从“书法名家进课堂”“绘画艺术”等角度切入,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编纂这一校本课程。开发利用好这样的校本课程,可以借助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总之,教师在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时应当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努力把隐性的语文课程资源转化成为有效的教学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