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倾学生,中职语文课堂活起来
2016-05-14李翠霞
李翠霞
【摘 要】中职语文不被学生重视,甚至厌恶,作为老师,必须找出教学的突破口。当代学生个性强,一纸规定难以凑效,《学记》中有言“亲其师信其道”,要让学生跟着学,还得用情感开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情倾学生,尊重学生的心理、基础、需求,课堂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关键词】情感;尊重;信服;选择
一、中职语文课堂的现状
在社会普遍误认为进入职校学习,就是学技能、找工作的背景下,语文学习更变得可有可无。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听说读写能力普遍低下,上课无精打采,消极被动,甚至认为学习语文简直就是浪费时间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抵触甚至逃避,导致语文学业收获不大,课堂往往变成老师的独角戏。
二、中职语文的重要性
21世纪职校的任务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业务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语文具有工具性:其一,从专业学习看,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是学习专业课的基础能力。吕叔湘说:“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基础。”其二,从升学和终身学习看,“刚要”明确职业教育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叶圣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生活交流、思想表达时时处处都离不开语文。
三、情感,在中职语文课堂的灌输与运用
1.尊重课堂,全情投入
我曾听一位老同事说过,教语文不难,谁都能教;教语文最难,涉及的内容无所不含。老师要不断学习,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决不能在课堂上出错,以致学生反感;老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表达能力,恰当运用成语、俗语等,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老师要不断学习,增长见闻,引古论今,施展个人魅力。
据《新闻晚高峰》报道,河南大学常萍老师不出书、不发论文、不申报职称、以讲师职称退休。她的课堂堂爆满;课堂笔记刷爆朋友圈。“每年评年终总结的时候,常老师的年终总结只有一句话,就是‘认认真真上课。”她退休后被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破格授予副教授职称,这是学养、造诣使然。同样,《武汉大学一教师两肾坏死只能跪着讲课》的新闻主角41岁的英语教师余功茂,为了课堂中能看见学生,与学生交流,他竟跪在讲台前的椅子上露出上半身,受到学生的无限尊崇。两位老师为学生的课堂专情,都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2.尊重人格,平等交流
将教育进行量化,是当前很多学校评价老师的做法,于是,部分老师主观地将中职学生等同于差生,往往出言不逊,师生关系陷入恶性循环。“老师,其实我也想学习,但就是学不进去。”一句话道出差生不差。陶公曾这样告诫教师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可不要等到坐火车,学微积分,点电灯,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是啊,老师,要学会呵护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人格。
沟通时,使用共振语言。例如:开场白,老师前部分说得好,学生充满期待,气氛调动起来,但最后一句“这个学期我来到你们学校担任你们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一个称呼“你们”,拉开了师生距离,使学生新奇、渴望的眼神没有了,大部分学生低下了头。 又如:同样是开场白,老师说:“虽然我们拥有不一样的实际年龄,却拥有一样的心理年龄,我们定能成为学习上的朋友,心灵上的至交。”获得学生满堂喝彩。
回答错误时,设法肯定。我讲到修改病句“深厚的兴趣……”时,明确了“浓厚的兴趣”,然后问:“深厚的什么?”学生竟然答:“雨伞。”我连问多遍,还是没听清楚。学生倒是哄堂大笑,我突然明白了:原来当天恰逢下雨天,课室后面放满雨伞,学生的回答竟然是“身后的雨伞”。恍然大悟之后,我也笑了,并单一地评价了学生回答的正确性。 中职学生基础差,答非所问并不一定是顽皮捣蛋,只要可圈可点,就应该加以肯定,打消害怕心理,让学生感受被尊重,在激励关爱中前行。
3.尊重需求,合理裁剪
经典文章的学习,可淡化结构等文体知识,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毕竟学生的目的不是当作家。如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合欢树》《好雪片片》《卖白菜》等,应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和人间的温情为主,从而感受生活中受到的关爱,感悟自己肩膀上的责任。第五单元《致橡树》《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等,应让学生感受爱情的美好,从而思辨现实中的爱情个案。应用文的学习,有固定格式可仿,学生可能不重视,但利用生活中的“爱情借条”等案例分析,就能大大激起他们的兴趣,欲罢不能,写作的注意问题就能牢牢记住。作文教学,我则将重点放在一事一议,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既避免了学生对长篇大论作文的恐惧感,又解决了“没米下锅”的问题,而且能持之以恒,每天练习,久而久之,学生的选材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就能提高。
4.尊重基础,快乐教学
课堂的核心,就是知识的传授。要达到预期效果,关键要方法得当。“老师,我全都能背,就是都写错了。”这是古诗词默写的一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话,学生想了一节课还不明白,这是素材积累教学中的一幕。学生在课堂上看不懂、听不明、解不通的情况比比皆是。面对基础逐年下降的中职生,老师沿用一贯的教法,将会出现对牛弹琴、曲高和寡的现象。我尝试运用多种直观方法照顾学生的情绪,以免趴倒一大片。
竞赛法:可用于识记性内容,多用小组竞赛,既利用了学生的好胜心理,也培养了团队意识。根据传递信息的理论,学生用教育人的方法,掌握信息的效果是最好的,有效率达90%。远远超过讲课的5%。
选择法:可用于阅读理解的内容,可多设置选择或判断的题型,避免学生无从入手的尴尬,在解释原因时能合理控制难度。
媒体法:可用于情景的展示,将相关知识直观、生动地或图片或视频或音频进行展现,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学生的理解。如古诗词的朗读、意境感受,作文的描写教学等,将比枯燥的言语表达更胜一筹。
表演法:可用于口语交际、课文情景的学习,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锻炼了表达能力,特别适合中职生将要面对社会的现实。
故事法:可用于经典的理解,通过故事形式,调节课堂气氛,加深对知识的印象。例:解释“令”的意思——美好/尊敬。高考生,争分夺秒,用识记的方法省时、便捷,做一题得一分,他们有动力。面对中职生,我讲了一个笑话:
有个农夫,听人说“令尊”二字,不知道什么意思,便去请教村里的秀才。秀才心想,这个庄稼老连“令尊”是别人的爸爸都不懂得,故意说:“令尊是称呼别人的儿子。”说完暗自得意。农夫信以为真,客气问:“相公家里有几个令尊呢?”秀才气得脸色发白,却不好发作:“我家中一个令尊也没有!”农夫以为他真的无儿,觉得遗憾,安慰他:“您没有令尊不要伤心,我有四个儿子,我就送一个给你做令尊吧!”
——课堂笑成一片,学生对“令尊”有了足够的理解。参与,是焕发课堂教学活力的灵丹妙药,是开启学生求知欲望之门的金钥匙。
当然,要想中职生一下子有质的飞跃,那是不现实的。有人看了毕加索的抽象画,非常不解,问:“你画的是什么东西,我怎么看不懂?”毕问:“听过鸟叫吗?”“听过。”“好听吗?”“好听。”“懂吗?”“不懂”。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对这些学生不能要求他们一下子能够对某个问题说得清清楚楚,弄得明明白白,只要他们还有丁点儿的感觉,就不是完全没有希望。期待我们的语文教学能让中职生把自卑、自怨、自贱、自弃的心理阴影抛到九霄云外,在自信中取得事业成功,在成功中构筑人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