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志趣培养和人格塑造
2016-05-14向永青
向永青
【摘 要】孩子们的志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习有着重要的调节和维持的作用。本文探究了小学语文课中的教学氛围、教学效果等因素对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志趣培养、人格塑造的影响,提出了改善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老师正确的引导下,兴趣和人格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引导。
【关键词】语文教学;志趣培养;人格塑造
一、用独特的视角看待学生的志趣
对于学生来说,老师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扮演的不仅仅是一个领路人的角色。他们更希望老师是他们的伯乐,他们总是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下学习。而同样的,他们也是再用期待的目光等待老师去发现他们独特的优点。孩子们的志趣往往是他们最好的老师,老师只有尊重他们对事物的观察、体会,才能让他们更加无拘无束的去发现和质疑。在他们的世界里,同一个问题的答案总是千差万别的,而正是这些异彩纷呈的思路,更加恰到好处的赋予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的志趣也会伴随他们不断大胆质疑,渐渐发散出来,这时,就需要老师以他独特的视角去发掘学生的志趣,美食教育方法对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志趣就是一个很好的标杆。他们有一方的孩子们肆无忌惮的童年,让孩子们在更加自由和广阔的天空徜徉,而老师更多的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和发现学生的志趣动向。被赏识和被重视的渴望不止成年人才有,这也是孩子们内心的期盼,一句赞扬,一朵小红花,对于他们老说便是莫大的鼓励,这样更能促使他们的志趣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老师不要为学生去规划一个特定的圈子,用自己的经验和经历困住学生的思维,要鼓励他们保持积极向上,不盲从和不屈从课本教学,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兴趣圈,也为老师去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引导学生的志趣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不是所有的志趣都会越发展越好,就像不是所有的种子都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一样。学生的社会经历基本都是空的,他们的心智尚且处在萌芽的状态,对这个大千世界充满着好奇和想象,却也只敢浅浅的窥探,不敢有太多的尝试,当他们对某一事物充满热情和向往,却不知所以,只当作是一种让自己消遣和愉悦的习惯。无法辨别自己所钟爱的事物是好是坏,是否要继续热衷下去,怎样热衷下去。当老师逐渐开始察觉学生有这样面临选择的情况时,较为的丰富的人身阅历和经验总结会驱使老师对学生的志趣做出一个初步的辨别,并对其良好的志趣给予鼓励和引导,对学生的志趣的引导并不是将老师自身的经验总结强加给学生,而是在适当引导下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甩开传统的框架,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下发展成一个更好的自己。当学生对是非好坏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和分辨时,自觉意识也已经开始逐渐提升和强化,内心深处所埋藏的热情被激发,老师就应该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依照最初的志趣自由向前发展。
三、学会鼓励和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在学生的心里,老师是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权威人物”,他们尊重老师,同时也害怕老师,在学习中,他们总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东西,不能多方位、全面的看待问题,把学生应有的天赋和优点埋藏,使学生不能更明确的认识自己和看待自己的长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填鸭式的教育会把学生的兴趣热情渐渐冲刷的消失殆尽,与其让学生每天在重重压力下接受教育,不如在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发挥,释放他们的本真,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老师扮演的更多的是一个倾听者的角色,将自己的位置摆在与学生同高的平台上,可是是面对面地交心,也可以是默默无闻的支持,在学生不知所措时跟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当他们盲目自大时给他们讲讲那些名人名言背后的故事。当学习渐渐适应了,自己成为学习中的小主人翁的角色,便能更加容易的调动他们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的积极性,保持良好向上的心态,更加有效的让自己的兴趣在正确的轨道上越行越远,越行越稳。
四、老师要为学生树立模范作用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实践中,教师对书本上或者生活中的问题都有自己的答案,老师会把最符合要求的告诉同学们。长时间下去,学生在课堂或者课间,完成老师交代的作业时,就会时时刻刻都在猜老师的想法,猜到了就说,觉得自己猜的不正确的就不想说。一旦养成了这种思维定势,老师不仅禁锢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没有了自我。所以,老师一定不要把自己的认识,自己定的标准,强加给学生,应该多听听学生的想法,思路,多尊重学生自己的答案。不要使学生觉得老师独裁垄断,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博爱,兼容的美好品德。
五、教师要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以及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生活。”人最可怕的莫过于没有情感,宛若一具行尸走肉。语文,众所周知的,这是一门富含情感的课程。语文课堂上,教师只有让学生发自内心动情,用心去体会感知文字的力量,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就会被唤醒,不断的受到激发,他们就有了越来越多的情感。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一些自己的遭遇,经历。不断去感染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们的丰富情感慢慢就会被激发出来。利用书本为蓝本,把每一篇课文都当成一个故事来描绘,不仅增加了学生们对课文的兴趣,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从李白、杜甫到季羡林,从革命题材到现代信息科技技术,从格林童话到龟兔赛跑。这每个有趣的故事,把他们编织成每个孩子心里的一个美丽香甜的梦。汇成了一个梦的海洋,鼓励孩子们做一个有梦想的人,既要脚踏实地,也要学会仰望星空。
教师要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情感,优秀的品格,首先就得自己有一个高尚的品格,健康的人格,人民教师们是辛勤的园丁,照顾着祖国一代又一代的花朵,给他们灌溉施肥,衷心的期盼他们可以茁壮成长,要身体力行,作一个正直,有爱心,敬业爱国,友善的人,用宽阔的胸怀,高尚的品质,博学多才这些优秀的闪光点,去教育和影响学生们。
六、课外阅读扩充知识量
莎士比亚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就我自己本身而言,我的小学教育阶段遇到了一个知识非常渊博的语文老师,在小学学生阶段,我读过非常多的书,而我的语文老师,也是这样要求我们的,这些书籍中得到的知识,现在回想起来,是让我受益终生的财富。平均一个月读两本或两本以上课外知识读物,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眼界,更是能让他们收获更多的精神享受,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尽情的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让他们在没有时间出门的前提下,可以尽量的多体会一下事物的情趣,生活本身的乐趣。塑造一个优秀的人格,离不开向正确榜样形象的学习,无法估量的书本知识中,孩子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个正确的模型,用以评价自身,等孩子成长的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分辨事物的能力,他们的道路就会越来越顺畅,志趣也会越发凸显出来,人格塑造不光有了老师家长的参与,更有了知识海洋的滋养与陪伴。书本的力量也就这样显现出来。
七、结束语
小学是学生成长和教育的启蒙阶段,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学为学生的志趣培养和人格塑造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就学生而言,志趣培养和人格塑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是需要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去积淀和发酵,让这两者相互融合和渗透。老师的有效引导会使学生在这两者的正确选择中起到恰到好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青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06:10-14.
[2]姚辉.语文教学中健全人格的培养[J].教育艺术,2009(3):14-14.
[3]李传丽.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技术与市场,2008(12):10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