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16-05-14吴应斌
吴应斌
【摘 要】随着教育模式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高学生主体地位和学习主体能力已经成为了眼下教学中重要的目标,“导学案”教学模式正是能够优秀完成这一目标的方法之一。本文简要阐述了几点“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希望对广大教育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物理;导学案;设置原则;应用策略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编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案,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中设置的问题,进而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和会学能力。
一、“导学案”教学模式中学案编制的原则
1.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是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和参与度,区别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填鸭”和“讲授”的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模式也要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原则。因此教师不仅要以书本中的知识为编制素材,也要以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兴趣爱好适当拓展学案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
2.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原则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而探究能力是自学能力的主要体现,因此在编制学案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原则。多设置探究性问题,并且这些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层次性,通过一个问题的学习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得到其他问题的启发,问题难度和知识设置的层次性,能够让学生通过逐步的学习扎实学习基础,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
3.体现学案导学趣味性的原则
学案导学的过程和案例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是因为只有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去进行深入的学习。因此在学案开头及探究过程教师可以用故事、历史典故、地貌图片、风景图片、对比图等材料体现学案的趣味性,丰富学案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二、“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索
1.课前以学案预习新知,提高课前预习效果
预习新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但是很多同学在预习新课时缺乏系统的结构分析及目标管理,而不能产生良好的新课预习效果,失去了新课预习原本的意义,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教师要重视预习新知这一模块。教师通过对新知的认识研读,编写出适合学生预习新知难易程度的学案,在完成本课时或者新课开始前一天下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完成学案中的问题来逐步进行新课预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前预习效果。
2.课时以学案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通过故事、问题、提问等进行新课导入,在“导学案”教学模式下通过学案也可以进行达到同样的效果[2]。例如在编制《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时的导入学案时,可以用“一块木头、一个铁球、一张纸一起从楼上掉落,这时三者中谁先着地?在真空状态下又如何?”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3.课堂分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互补性和相似性交叉进行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分工协作,在团队精神和好胜心的促使下提高探究的速度和认真程度,进而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对个人任务的安排和组内问题的讨论分析,也能够锻炼学生的领导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讨论过程中学生间思维的碰撞也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课堂教师讲解与总结,培养学生会学能力
教师对导学案和教学案中问题及资料的讲解,要能够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这些物理知识,也要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探究的答案与教师讲解的答案进行对比,认识自身探究上的不足,对有疑问的地方及时提出问题,完善知识结构。其次,教师对该次合作探究的总结,要具体指出每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的优点及不足,方便学生及时改正,帮助学生培养优秀的自主探究能力[3]。例如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可能有的小组会没有具体规划,没有选出领导者也没有进行任务分配,全体成员找一个问题的答案,浪费了时间也起不到自主探究的目的,这时教师就要指正出来,并进行正确方法的讲解,让学生有据可依。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学案在编制过程中要遵循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体现学案导学趣味性、课堂分小组合作探究、渗透和突出知识应用、学习目标的可操作等原则。课前以学案预习新知、课时以学案导入新课、课堂教师讲解与总结等方法是“导学案”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达到提高课前预习效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会学能力的目的,对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程程,张丽娜.试论高中物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报,2014,13(01):132-135.
[2]杭捷,赵成伟,张赫.高中物理教学研究——“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与方法[J].中小学教育(中学版),2015,22(03):1241-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