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鹿河红椿群落α多样性与种群格局分析
2016-05-14冷艳芝汪洋陈益娴张敏宋菲付翠林谢昌兵白琳
冷艳芝 汪洋 陈益娴 张敏 宋菲 付翠林 谢昌兵 白琳
摘要:选择恩施马鹿河完整天然红椿(Toona ciliata)群落设置400m2样地,建立了16个5m×5m样方,采用相邻格子法进行调查,研究群落α多样性和红椿种群格局。结果表明,群落α多样性指数表现为灌木>草本>乔木,各林层α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25、50、100mz取样,7个种群空间分布数学模型表明,红椿的天然种群以泊松分布为主要特征,100m2尺度上为均匀分布。Iwao回归模型:m*=-2.412+1.868x,和上述7个模型结论一致。保护红椿群落物种α多样性有利于促进红椿种群稳定:红椿天然种群以泊松分布为基本分布特征。
关键词:红椿(Toona ciliata);群落;种群;α多样性;种群格局
中图分类号:Q145;S79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9-2265-04
植物的分布和区系形成是历史、地理、进化和生态诸方面的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物多样性是群落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它深刻反映了植物的分布和种间相互作用机制,同时影响着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群落α多样性是植物群落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表明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结构的复杂性。种群的分布格局反映了群落种间及种内关系,也反映出环境对群落中物种的生存和生长的影响。
红椿(Toona ciliata)为楝科(Meliaceae)香椿属(Toona)落叶或近常绿高大乔木。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珍贵的工业用材树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目前红椿的天然种群不断缩小,濒危形势严峻,湖北省周边省份红椿的研究已经领先,而湖北省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红椿群落多样性和种群格局的分析,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其种群规模的机理,发现其濒危机制,为进一步对其保护和开发奠定生态学基础。
1 研究地概况
研究地位于湖北省恩施市盛家坝乡的马鹿河流域,东经109°14′7.03″,北纬30°01′19.43″,海拔930m,与星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交界,是“湖北重要珍贵用材树种红椿种质资源收集与优树选择”课题组在鄂西地区发现的最为完整的红椿群落之一,其物种多样性组成较为丰富。虽然有一定的人为干扰,但群落的恢复较好,红椿为群落建群种和优势种。
该区年平均气温14.9℃,年降雨量1300mm以上。土壤为泥质页岩发育成的以扁沙土为主的质地疏松的山地黄壤。样地土壤取样检测pH6.5。土壤理化指标分析表明,自然含水率较高,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全磷、速效钾含量相对较高。群落主要乔木有香叶子(Lindera fragrans)、灯台树(Bothro-caryum controversum)、红麸杨(Rhus puniabensis)、绒毛钓樟(Lindera floribunda)、黑壳楠(Linderamegaphylla)、瓜木(Alangium platanifolium)。灌木主要包含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乌泡子(Rubus parkeri)、棠叶悬钩子(Rubus malifolius)、黄常山(Dichroa febrifuga)、砚壳花椒(Zanthoxylumdissitum)、爬藤榕(Ficus martini)等27种。主要草本有楼梯草(Elatostema involucratum)、野绿麻(La-portea bulbifera)、透茎冷水花(Pilea pumila)、团叶鳞始蕨(Lindsaea orbiculata)、水龙骨(RhizomaPolypodiodis)等38种。群落内蕨类和藤本植物十分丰富,大型藤本已经进入群落上层,群落结构较为完整。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选择与取样
香椿属植物种群都很小,样地的选择受种群面积、群落环境等自然条件限制。在马鹿河红椿群落选择20m×20m样地,完全覆盖红椿种群,采用相邻格子设立16个5m×5m样方。依次在样地的4角和中心按4m×4m设置5个灌木层样方,再在每个灌木样方区域内按1m×1m设置5个草本层样方。共16个乔木样方。5个灌木层样方,5个草本层样方。记载样地的环境特征,海拔、坡度、坡向、林分、郁闭度、土壤类型等,具体见表1。对乔木进行每木调查。记录其胸径、树高、密度、枝下高、郁闭度等;记载林地灌木及草本植物的种类、多度、盖度、平均高度、株数等。考虑到生物量的差异,将部分乔木植株(DBH<5cm,高度>50cm)按灌木统计,较大型藤本的多样性归为灌木进行统计。
2.2 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
采用7种物种多样性模型,分别对乔木、灌木、草本层进行统计计算。3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Patrick指数S,Menhinick指数Dmc和Margalef指数Dma,其中Patrick指数S为样方内物种数目。多样性指数为Shannon指数H',Simpson指数D,优势度为SimpsonGINI指数λ。Pielou均匀度指数E。种间相遇几率PIE指数表示不同物种的个体在随机活动情况下相遇的概率,而丰富度Simpson指数是对集中性的度量,但它们的计算方法经推导相同造成结果一致。本研究以SimpsonGINI指数进行结果分析。
各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2.3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以样地内红椿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多个分布格局类型的数学模型指标进行测度,以避免不同模型的片面性。方差均值的比,即扩散系数(C),用t检验方法验证;负二项参数(K)、R.M.Cassie指标(Ca)、Lloyd平均拥挤度(m*)、聚块指数PAI(m*x)、David&Moore的丛生指标(I)、Morisita扩散型指数(Iδ)7种分布格局数学模型,进行分布格局与聚集强度的判定。以5m×5m格子样方为基本单位,按相邻位置组合为25、50、100m23个尺度,分别测定种群格局。
各指数计算公式:
2.4 Iwao回归分析法
通过对大量种群空间分布型调查资料的Iwao分析,发现种群的平均拥挤度(m*)与平均数(x)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据此提出了检验种群空间分布型的回归模型:m*=α+βx。截距α和回归系数β揭示种群分布的特性。当α=0时,分布的基本成分为单个个体:当α>0时,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当α<0时,个体间相互排斥。仪和口的联合意义为:当α=0,β=1时,分布的基本成分为单个个体,种群为随机分布;当α>0,β=1或α=0,β>1或α>0,β>1时,种群均呈聚集型分布;α<0,β1时。为均匀分布。在实际应用中α和β值存在一定的偏离,不会刚好为0和1。若F≥Fα(2,n-2),则种群为聚集分布;反之则为随机分布。模型随机偏离程度F检验公式: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层次α多样性分析
描述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和个体在各物种中分布均匀程度的指标称为α多样性。林下植被对于促进整个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显得很重要,表2从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3个方面表达了红椿群落的α多样性。Patrick指数表明的丰富度指数为:草本>乔木>灌木:Menhinick指数和Margelef指数出现不同结论,两个指标均为乔木层的最高。这种差异可能来自乔木层个体数量的极不均匀,群落样方内除红椿外的其他32种乔木的个体数量很少。例如优势种和建群种红椿的个体总数量为56,数量第2和第3的为香叶子、灯台树只有11和9,其他乔木种的个体少。数量差别极大。Shannon指数来自信息论。该指数与Simpson指数、GINI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测度结果一致,都表明了不同层次的α多样性指标:灌木>草本>乔木。
表3反映了不同林分层次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多样性指数的偏相关分析,显著性双尾检验表明,相关性均在0.01水平上显著。草本和灌木之间多样性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88:而草本和乔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2:灌木与乔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1:草本与群落相关系数为0.988:灌木与群落相关系数为0.962:乔木与群落相关系数为0.987。说明红椿群落的草本、灌木、乔木与群落整体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互为正相关,每个层次的多样性指数高低,将会以正相关影响另外两个层次和群落总体α多样性的高低。
3.2 种群分布格局
表4为马鹿河红椿种群的7个分布格局数据。本研究在红椿天然种群规模有限的样方条件下,分别设定20m×20m范围,进行3个尺度的格局分析。分别为5m×5m、5m×10m、10m×10m样方。在5m×5m样方下,求得扩散系数C=1.333,理论上趋近集聚分布,但t值检验,t=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