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力求准确地表达
2016-05-14肖尧
肖尧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解数学方程式,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做化学实验,该燃烧就会燃烧,该升华就不会液化;看生物成长,该分裂细胞就分裂细胞,该破茧成蝶就自由飞翔……这些学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明确的界定成果的界线,有最准确的表述成果的方式。换言之,这些学科有标准答案。很多人认为,写作则不然,你用什么样的词语、句子组合成一篇文章,并没有标准答案。
事实果然如此吗?
暑期翻读历届的文人词话,对这样一首诗歌印象深刻:
水窗晴掩日光高,河上风寒正涨潮。
忽忽梦回忆家事,女儿生日是今朝。
——张若驹《五月九日舟中偶成》
张若驹的诗满含柔情:一个日头已经好高的清晨,窗外,河面上风吹潮涌。窗内,半梦半醒的诗人,于朦朦胧胧之中,回忆起了很多家事,忽然意识到:啊,宝贝女儿的生日正是今天呢。这一番柔情蜜意,确让读者有岁月静好、人生美妙的畅意。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特意提及此诗,认为是“天籁”。而且,从写作角度,袁枚也引导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把“女”字换成“男”字,变成“男儿生日是今朝”,会怎么样呢?显然,那意境全然不通了。所以,这大约可以反证出,此诗的写作担得起“准确”二字。体现如下:
1.无可替代。这多是针对字、词而言。此诗中,小女儿过生日,从情态和意境来看,当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而换成男儿,就是另一番面貌。试想象“男儿生日是今朝”,此诗意境全无,给人不伦不类之感。再深究,如果写男儿生日,那么从起笔开始就要面貌全变,从意象到组句,从构思到立意,要全部推翻,方可。
2.精准认知。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男儿怎么就不能是柔情的代表了呢?谁规定的?我就要这样成文。抱歉,这种做法的错误显而易见:人类对一种事物的态度,是长期积淀、约定俗成的,这与我们的民族基因密切相关,它常常难以改变,备受重视。所以,写作时,作品中的人物、个性及其他不跳脱人类的认知范围,是得到认可的关键因素。
阅读是一个含蕴复杂的心理、生理特性的体验,我们既希望作品表达出自己隐晦的心声,又希望它让人回味无穷;我们既希望看到别出心裁的观点、态度,又希望它深入浅出。所以,以个例代全貌,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但即使如此,此诗给我们的启发也显而易见:我们要力求准确地表达,力求让此字此词此段此文有不可替代性。
歌唱者杨宗纬,他唱歌有一个特点:字字细抠。听他的歌声,字字清晰,不会有含混,不会有模糊,但又余味无尽。高晓松曾评论,杨宗纬的歌声,无可替代,堪称范本。我们写作,也当朝着如是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