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动作技能水平对内隐学习的影响
2016-05-14郭淳
郭淳
摘要:在持续开展的心理研究中,人类外显认知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机制,除此之外人们日益认识到内隐认知也是另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机制,内隐认知具有外显认知机制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当今人类认知体系中最基本和初级的行为调节器。在教育和教学活动、人工智能等诸多实践领域和应用学科中,内隐学习的研究成果对其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内隐学习;外显学习;动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268-011.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
(1)内隐学习基本定义
内隐学习是以内隐记忆为基础,心理学界的一个新想研究领域,是在人工语法范式的帮助下诞生的。
内隐学习效应最开始是Reber等人在“人工语法学习”任务中发现的。
他们着重强调内隐学习是一种产生抽象知识、平行于外显学习方式的无意识加工。并将内隐学习定义为: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复杂知识的关系。Reber明确指出,学习模式分为:外显学习以及内隐学习,在外显学习中人们的学习使用意识控制行为,在有着的目的下你给以及对此做到一定努力;内隐学习恰恰不同的是让人无法意识到是什么规则在控制他们的行为,但学会这种规则往往都在无意识中学会的。
(2)内隐学习的本质
内隐学习是无意识地从自身获得复杂环境刺激知识的一个过程,它产生抽象的、难以形容的、表征刺激内部结构的知识,在无意识努力的情况下陆续地获得这种知识,可用于在新的情景中解决问题和准确决策。
内隐学习的本质特征主要分为:内隐学习的自动性、概括性、理解性、抗干扰性。自动性:是指外显规则有自身无意识产生,这个操作过程是需要内隐知识不用有意识地去探索;概括性:假定所需的内隐知识是抽象的,内隐学习被推广到一个新环境,在这里所有深度有着相同结构。并且效果更好亦或相等,必须在类似的特殊记忆环境中才能体现;(3)理解性是指在内隐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比外显学校中获得的更不容易被有意识反应所接近;(4)抗干扰性也称之为低变异性。与外显学习相比,内隐学习更不易受年龄等因素影响。
而后,高密度存储、高潜力、高选择力这三大内隐学习应具有的特点被国内学者杨志良提出。
(3)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之间的关系
Reber曾认为,内隐知识是很难意识到的,因此在意识层面下完全地提取出来是不可能的。然而,后来的许多研究发现这个结论太过于简单化,没有深入的了解。内隐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并不是完完全全的不能被人们感觉到,而是人们很难把它们完整地报告出来。反之,也就是说尽管内隐知识不完全是无意识的,但是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它远比人们意识中所能报告出来的知识复杂、并且丰富得多,而且也有可能在某方面与有意识的外显知识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在内隐学习中:一方面,内隐学习在跟外显学习的交流联系中寻找自身的知识获得的机制定位;在另一方面中,内隐学习又要以一种本身相对独立的存在需要的方式,区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的不同作为基础。在清楚了解了内隐和外显学习之间的你不同和他们之间的相关联系以外,才有机会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中进行探讨;最后这种探讨的结果可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对内隐学习理论的理解上产生重要影响。
2.动作技能领域内隐学习的研究
起初是没有研究学者们认可Reber有关内隐学习的研究的,极少人会通过实验案例在证实内隐学习所存在的科学性,内隐学习的研究一直与体育运动领域从诞生至今就一直保持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后,人们在那些由于神经生理病变所导致外显认知严重损伤的遗忘症的患者中研究发现:他们在动作条件反射形成与消退、动作技能形成的一系列实验中表现出的学习水平往往与正常群体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动作技能学习可以在外显学习受到损害的情况下完成。内隐学习效应的各项研究富有实证意义和价值的依据正好是由那些运动技能学习的研究提供,Reber最初的研究资料与成果开被之前不被认可的心理研究学者们重新审视。
从认知内容中可以看出:他们自身的独特性是从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其他不同类别知识对比看出的,动作技能的这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表明:完成指定的动作任务需要调节配合,而这是从人体中大量具有物理性质的感知的信息来的反馈来配合的,反之,作为外显的、概念性的、理论性的知识只能作为一种指导方式引导,完全不可能整体的代替人自身的感知觉信息进行加工。这种外显加工的能力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是处于从属地位的。据此,可以推断出在动作技能的学习中:外显认知能力其作用的重要性,是明显没有在其他认知领域大的。也可以说为在动作技能形成中,内隐学习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王穗苹.动作技能学习的迁移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6:65-70.
[2]刘涵慧,姚梅林.效应器在动作序列学习中的作用机制探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9,06:1170-1176.
[3]刘江南.运动技能两侧性迁移及其机制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
[4]连小光.相似动作技能的负迁移探讨[J].心理科学,1991,04:60-61.
[5]李亦菲,朱新明.对三种认知迁移理论的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01: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