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带孩子玩还是孩子带父母玩?
2016-05-14舒思雨
舒思雨
摘要:到底是父母带着孩子玩,还是孩子带着父母玩呢?最重要的是双方基于一个平等的关系上,才会产生真正的心灵沟通、精神交流,才会了解真实、自然的状态。当你能够真正进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你才能体会到孩子的纯真和童趣,才会发现原来跟孩子玩可以如此兴奋、激动,同时你也收获到了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和感悟。
关键词:父母;孩子;玩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003-02黄昏时刻,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在小河边玩,兴致勃勃地替孩子捕捞河里的蝌蚪。我立即发现我的记述有问题。真相是——黄昏时刻,一个孩子带着他的父母在小河边玩,教他们兴致勃勃地捕捞河里的蝌蚪。
——选自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到底是父母带着孩子玩,还是孩子带着父母玩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成人作为已经社会化的人,一个长大的人,无论在身体发育上还是在阅历上,都要比孩子更好更多,无可厚非他们在孩子面前就有着更高的权利,他们可以随意支配和控制孩子的意志和行为,他们把自己放得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样子,使得孩子们拼命的伸着脑袋仰望着他们,紧紧的追随着他们的步伐。孩子作为未被开化的人,一定要听从父母的安排、指示和命令,他们带着这种优越感和功利心,认为把跟孩子做的事情是没有用,没有价值和意义的,而经过他们的教导、引领、指示的事情,跟着他们做的事情,才是有用、有价值的,譬如学知识、学才艺、学技能技巧等。
豆豆(化名),3岁,是邻居家的一个小女孩,前两天跟她妈妈在街上买了一个气球,气球看上去像一朵向日葵,豆豆喜欢的不得了。她妈妈为了防止气球飞上天,就把气球末端的绳子绑在豆豆的胳膊上,小家伙兴高采烈地跑到我家来给我看,我一瞅,便开心的拍打了几下,逗她玩,她连忙摇摇晃晃的跑开了。正当我们玩耍气球时,她爷爷大喊:豆儿,我们去放气球玩咯,她爷爷用了一大截绳子接在气球绳子的末端,使气球绳子变得很长很长了,然后牵着豆豆的手,走到离家不远的空地处,就让豆豆放气球玩,就像放风筝一样,手拉的线,因为孩子一高兴,就喜欢拉着气球到处疯跑,她爷爷就说:豆儿,不要乱跑,就在这块空地上玩,跑出去气球就会飞走。因为豆豆小,抓气球线的时候,要么猛拉、要么猛拽、猛放(气球绳子的末端系在豆豆胳膊上了),豆豆看到气球一会儿被她拉的矮矮的,一会儿又忽然放的很高,开心地大笑着,乐此不疲的重复着。她爷爷看不下去了,收起气球,对豆豆说:气球不是这么放的,我们应该抓住绳子,慢慢的拉上拉下,让气球飘动起来,然后在放一截绳子,让它慢慢飞高些。小家伙学着爷爷的样子,有板有眼的模仿起来,看上去很是认真,但是我却发现少了爽朗的笑声,兴奋的眼光和激动的神情。成人们总是不理解属于孩子世界中的那种纯粹的精神享受,因为成人的优越感总是将规范、技巧、意志灌输在孩子身上,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应当、自然而然的事情,孩子需不需要,根本不用做任何考虑。豆豆放气球,本来是件非常开心、愉快的事情,但是在成人带领下,俨然已经失去了纯真的乐趣,而是追求怎样放更好。他们限定了孩子放气球的位置,规范孩子放气球的技巧,看似为了让孩子放的更高更远,实际上将孩子局限在一条条框架内,失去自主行动的自由,也失去了孩子玩耍的乐趣。
“玩”就是要无拘无束,按照孩子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去体验,不管她玩的地方是否平坦,玩气球的技巧和方式是否规范到位,这些对孩子来说,都不重要。孩子只要看到自己放的气球能够飘在空中,就获得了极大的精神享受。成人带着孩子玩,往往放不开自己的身段,结果使“玩”蒙上了成人的色彩,披上了社会规范的枷锁,使美好的感受变得充满功利性目的。
“玩”就是以孩子为中心,实现孩子独立自主的权力。我们要学会尊重孩子,用平等的观念看待孩子的世界,那些在成人看来无用的“玩”,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是价值无穷,意义非凡。孩子有他自己纯真的世界,有他自己对于世界的理解、感受和领悟。我们想要了解孩子,探索孩子世界的奥秘,首先需要的是摒弃优越者的姿态和功利性的目的,全身心的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感知全新的世界。那一刻你会发现原来孩子的天空是如此这般鸟语花香、绚丽多彩。
又一日,豆豆抱着一个鞋盒子跑到我家来玩,开心地大喊:姑姑,我们一起来打画片玩吧。说完,把鞋盒子的盖打开,里面装了大小各异的画片,都是从书本上撕下来的纸折成的正方形画片。听她妈妈说,这是他哥哥的画片,因为经常看到哥哥和其他小朋友打画片,所以她也喜欢学着打,闹着玩。我一看,画片还是很小的时候打过,长大后再也没碰过了,那天玩兴大起,对豆豆说:好呀,我们一起来打画片。说是一起打画片,其实豆豆完全没有如何打画片的概念和竞争意识,她把手高高扬起,啪的一下拍打下去,不管下面的画片有没有真正翻面,她都把它们收起来,一会又去把鞋盒里的画片全部搬出来,一会又一张张捡进去,不断重复着,乐此不疲,丝毫没有累的感觉。我自己也在一旁玩着打画片,尽管我俩看上去各玩各得,但重要的是我们俩因为画片都玩得很投入、很开心、很愉快,我在打画片的过程中仿佛找到了童年的回忆和感觉,那种纯粹的兴奋和激动,不是因为任何外在的奖励和夸奖,而仅仅是因为带着一颗童心全身心融入到孩子的世界中找到了童年时曾带给我的兴奋和激动,让我从成人的世界逃脱出来找到了不一样的感动。
成人的世界是充满准则、秩序、规范、要求和标准的,而孩子的世界是充满纯真、童趣和自由的,成人想要了解孩子、探索孩子,首先最重要的是承认孩子世界的存在,尊重孩子的世界,然后以平等的态度看待两个世界各自的特色和不同。在尊重的前提下,可以偶尔忘记掉自己,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角度上,去感受孩子的世界,体味孩子纯真世界的美好。只有以一个客观者的姿态,以一个不带强烈主观色彩的体验者才能捕捉到他人世界的美好存在、真实感受。因为你体会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是跟你一直站在自己世界里,自己的圈圈内,自己天空下所完全不一样的景色和视野,这是属于另一个世界里真实的美好,而你因为带着一颗如白纸一般的心境,描绘上了属于孩子世界的快乐天堂,你的人生也收获了不一样的经历和感悟,这是一份原汁原味的感悟,是真实自然的心灵体验。当我在豆豆面前,完全释放已经被各种框架束缚的自己,在她面前变成了一个孩子,融入到她的世界和环境中,去触摸她的那份天真烂漫和感动,我变得很兴奋、很激动,不仅因为自己能够体会到孩子世界里最真实、最自然的状态,感受到了那份纯真、美好,同时也将隐藏在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童年回忆翻涌而出,这是一份被遗忘的美好,一份被尘封已久的感动,却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在一个孩子的带领下,再次感受到这份珍贵而美好的精神享受。是呀,在孩子身上,你总能找到和发现许多不可思议的启迪和感受。
不管是父母带着孩子玩,还是孩子带着父母玩,最重要的是双方基于一个平等的关系上,只有平等的关系、平等的对话,才会产生真正的心灵沟通、精神交流,才会了解真实、自然的状态。孩子带着成人玩,不仅是一种平等价值观的体现,使成人收获了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更重要的是使孩子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变得更加独立、自主、自信。当一个人能自己选择和决定自己的想法、观念和行为时,他更能保持一种愉快的心境和找到自我存在感。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也认为,对于0—6岁的孩子,主要的发展任务就是获得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能够克服不信任感、羞怯和疑虑感和罪疚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意志的实现、目的的实现。
成人能够尊重孩子,能够摘掉身上的有色眼镜,融入孩子的世界,发现这个童话王国的丰富多彩、五彩缤纷。他们会发现,原来孩子并不无知,他对世界有自己的独特想像和体会,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只是这些大人太过局限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孩子的世界充满无知罢了。正如《小王子》中,作者六岁的时候,画了一幅蟒蛇正在消化一头大象的情景,然后去问那些大人,大人就说是一顶帽子罢了,还劝他把心思要放在地理、历史、算数、或者语法上,这些大人的无知,不了解自己丰富的想像世界,让他泄了气,放弃掉了自己画画的梦想。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无知,而是大人的无知!当你能够真正进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去,能真正了解到孩子的世界时,你才能体会到孩子的纯真和童趣,才会发现原来跟孩子玩可以如此兴奋、激动和投入,同时你也收获到了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和感悟。此外对于学前孩子来说,并不是学到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他独立性、自主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主体性的发展,有自由活动和玩耍的空间,体验着信任感以及意志和目的的实现,所以孩子带领父母玩可以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激发内在的潜能,让他有一个可以锻炼自己的机会,相信自己的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国平著.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