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常见的不良行为及管理对策研究
2016-05-14许晓东
许晓东
摘要: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常见的不良行为不仅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还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甚至严重影响到学校的管理及社会的安定。因此,本文针对初中生常见的不良行为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适合纠正初中生常见不良行为的管理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中生;不良行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230-01初中生的不良行为是指初中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及其他中国法律法规、公民道德规范约束相违背的违反规则、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初中生正处于个体行为发育、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现在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行为方式的发展方向。在这样关键的成长阶段中,如果我们不给予高度重视与恰当行为的指导,来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就很容易造成学生个体行为发展走向畸形,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针对初中生常见的不良行为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剖析其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初中生常见的不良行为表现类型
(1)懈怠行为。初中生的懈怠行为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如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听课不能集中精力,遇到难题及困难灰心丧气,缺乏自信,课下抄袭作业甚至不能按时上交作业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不能按时上交作业的现象较为严重,其次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这两种较为突出的不良行为表现说明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较差。
(2)欺骗性行为。初中生在生活中通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诚信观念及责任感意识,如经常对老师及家长说谎,隐瞒学校和家里的事情,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欺骗其他同学,模范家长签字等。这些不良行为说明学生不诚实,存在欺骗性行为,缺乏责任感。其中抄袭作业现象尤为严重,表明初中生不愿意去付出努力,就想不劳而获,久而久之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影响。
(3)破坏性行为。调查研究表明,近一半以上的初中生都有破坏性行为,在常见的不良行为中表现最为严重,通常表现为有意破坏公用物品和公共设施行为,如破坏花草树木、乱扔废纸、垃圾,乱写乱画乱刻,破坏桌椅板凳,损坏书本,以及在课堂上交头接耳、做小动作等干扰其他同学听课。从上述行为表现说明他们的文明道德意识不够强。学生从小能否树立正确的文明道德意识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
2. 初中生常见的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
(1)家庭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的言行及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家长对子女的溺爱程度越来越重,导致一部分学生任性、自私意识较强,再加上部分家长综合素质偏低,其教育基本观念淡薄,以及家庭交流较少等原因最终造成了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
(2)社会原因。现在的初中生正处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活多样化的年代,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缺乏社会公德、追逐名利、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等丑恶现象及犯罪行为,势必对未成年人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而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心理水平还处于半成熟状态,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及风气难以正确对待。此外,农村外出人员的增多导致出现了一些“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导向、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沟通”的未成年人,他们性格孤僻、不善于沟通,这也是造成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
(3)学校原因。现在部分学校仍以重视教学成绩、追求升学率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使得“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导致学校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有的教师偏爱优等生等等,从而忽视了对广大学生的教育,特别是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无法得到教师的正确引导,这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较大,也是导致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
3. 对初中生的不良行为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
(1)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是初中生接受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具体措施如下:
1) 严格按照国家教委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不准随意增减课程门类及课时,不准随意占用学生的自由休息时间上课、补习等等。
2) 学校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用诚实和公正的态度去感动和激励每一位学生。
3) 不准按考试成绩排队及安排座位等,切实落实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利用专题讲座、班会及校会等课余时间,向学生宣传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科学、卫生、道德及法制等相关知识的教育。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中学生不良行为的监督和引导,使其不良行为能够及时得到遏制、纠正。
5) 重视和加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还能增强他们对判断不良行为及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
(2)优化社会环境,净化中学生成长的土壤
1)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尤其对周边网吧、娱乐场所等的有效清理,积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区环境。
2)社会与学校加强联系,不定期地组织中学生参加一些学雷锋活动、植树造林及保护环境等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社会活动。
(3)提高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影响力
1)家长要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家庭教育是基础,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要双管齐下,培养孩子从小树立一个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明辨是非,远离不良行为习惯。
2)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好孩子的表率作用。
3)家长与学校要加强沟通,形成家校共教合力,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综上所述,要纠正初中生常见的不良行为,就必须加强学校、社会与家庭的联合教育,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教育氛围。
(作者单位: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教育局)
参考文献:
[1]王凌展. 浅谈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J]. 中学教学参考, 2014(3):81-81.
[2]王忠根. 家校共育,矫正农村初中生的不良学习习惯[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4(16):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