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2016-05-14弓耀楠
弓耀楠
摘要: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探讨对外汉语教师如何将“最近发展区”、“社会性学习”和“支架式教学”的思想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并提出一些建议。文章认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吸收科学理论,调整教学实践,使教学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才能真正促进汉语教学。
关键词:建构主义;对外汉语教师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083-02一、引言
教育心理学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既包括学生学习的规律,也包括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而进行教学的规律。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广为人知。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人们是主动的学习者,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解释现实、建构现实。人的大脑并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它总是建构对输入信息的解释,主动地选择一些信息,忽视另一些信息,并从中得出结论。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的这种基本观点与对外汉语教学十分契合。这是因为,对外汉语教师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留学生,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风格各不相同,对外汉语教师需要引导留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构建带有个性特征的认知结构,使汉语汉文化与留学生各自的文化背景相融合。对外汉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尽量贴近现实生活,创造带有一定情境的教学环节,鼓励留学生积极建构与自身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相适应的汉语汉文化知识,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要做到这一点,客观上要求对外汉语教师能够掌握、认同、实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教师行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教学效果。可以推测,在对外汉语教学早期,广大教师还不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时,成功的对外汉语教学应该是在某些方面不自觉地运用了建构主义理论,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当前,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掌握并有意识地实践建构主义的科学理论,才能使教学活动符合学习者心理,提高教学效率。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1896-1934)是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该学说认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人的一切高级心理过程,包括言语、思维、逻辑记忆等都是在活动中发展和借助语言实现的。人的思维和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和不断内化的结果。
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社会性学习”和“支架式教学”等重要概念,以下结合对外汉语的相关实践进行论述。
二、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实际联系起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1.“最近发展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并明确提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这样一个著名的命题。最近发展区指学习者认知发展的真实水平与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之间的距离。最近发展区代表认知发展的潜力。
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以此确定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教学应当走在学习者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从而带动学习者的发展。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刺激了发展,社会和教育对发展起主导作用。在维果斯基看来,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教学可以带动发展。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
一些教师探索并总结了教授汉字“零”到“九”的科学方法,通过调整教学顺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数字,体现了“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教师教给学生“一”、“二”、“三”之后,不再按顺序讲解“四”,而是教授“五”。实践表明,学生按这种顺序学习,可以比较容易地掌握汉字“五”。从数量上说,“五”等于“三”加“二”;从形体上看,在“三”的字形基础上,加上竖起来的“二”便是“五”。
可以这样说,留学生掌握“一”、“二”、“三”后,“五”便进入了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对外汉语教师在这个时候讲授汉字“五”,学生习得起来比较容易,不会感觉很困难,因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一”、“二”、“三”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会汉字“五”。如果教师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仍然按照顺序教授“四”,在“四”没有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时,学生很难在新知识“四”和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学习难度较大,学习效果也不理想。
按照同样的道理,教师应该先讲授汉字“八”,在学生习得“八”的基础上,通过指出字形之间的联系,再教给学生“四”、“六”和“九”。“四”里面的部件可以看作稍微变形的“八”,“六”是“八”和“二”的结合,“九”是“八”稍加变形后和“一”的组合。最后教“七”和“零”。这种教学顺序,一方面决定了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师如果能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不仅考虑学习者现有的发展水平,而且能根据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给他们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将更有利于学习者的发展。
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认真考虑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勇于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自觉遵循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进行教学的原则,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提出更高的发展要求,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
2.“社会性学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关注学习和知识建构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知识的建构过程常常需要通过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应该重视社会文化互动。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应当将教学看作是一种交往的过程,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师生交流和同伴交流,主张通过真正的领域活动中获取、发展和使用认知工具来进行领域学习。
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情境教学”,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不能对任务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任务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
由于真实性任务中,学习者了解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又是整体性的,具有挑战性,解决了问题就是奖励,因此容易激发起内部动机;它具有必要的复杂性,比起简化了的课堂环境更容易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在完成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另外,具体问题往往与多个概念理论相关,所以“情境教学”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交叉,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识,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经验交流会上,课堂经验丰富的老师提醒新手教师要有意识地多联系日常生活进行汉语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例如,教师应该结合校园生活实际,教给学生一些马上可以使用的简单句子,“饺子多少钱?”“面条多少钱?”这样的句子简短易学,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很快可以运用到“去食堂买饭”这个现实情境中。也可以结合学生的背景文化,先教一些和他们自身联系较多的汉语知识。教师面对一群来自澳大利亚的同学时,可以先教这些同学祖国的名称“澳大利亚”用汉语怎么说怎么写,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动物“考拉”和“袋鼠”用汉语怎么说怎么写。虽然这三个词字形比较复杂,使用频率也不高,但留学生对这种贴近他们实际生活的词语很感兴趣,因为学会之后便可以马上运用在描述自己祖国基本情况的表达中,有较高的学习成就感。课堂教学中,多创造些贴近现实的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情境教学”是很好的方法,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寓教于乐。大部分留学生非常欢迎这种贴近生活、即学即用的情境教学法,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当学生能够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句子,成功地应对现实情境时,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对汉语学习更有信心更有动力。这同时说明,教师采用的“情境教学”收效良好,是一次成功的语言教学实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更多地体验“社会性学习”,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学会正确得体地使用汉语,发挥汉语交际工具的作用。
3.“支架式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社会建构主义者提出并强调“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简言之,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即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提供教学支架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借助支架建构出一个稳定的理解,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获得最新的发展。教师所提供的教学支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当学生需要更多的帮助时,教师就进一步提供“支架”;当学生需要较少的帮助时,教师就撤掉“支架”,以便学生能独立完成任务。
在运用支架式教学时,要保证提供的支架一直使学生处于最近发展区内,在学生能力有所发展的时候,随着学生的认知发展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为了更好地形成学习者的认知冲突,实现有效教学,教学支架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支架式教学的本质在于以最近发展区作为教师介入的空间,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而有效地学习。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教具,作为辅助工具,完成教学目标。例如“中华才艺课资料包”,在这个资料包中,设计者精心准备了各种原材料,为教师和留学生提供方便。在学习中国的皮影戏文化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资料包中的各种材料,学生自己动手在原材料的基础上为人物上色,把各个部分拼合好,与同伴合作试演一出皮影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指导和建议是“支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皮影戏文化的学习过程。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后,教师便撤去“支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类似的学习活动。
在练习猜词的活动中,教师可以和一个同学一起做示范,通过演示如何做到一个比划一个猜,为学生提供一个专家工作的具体实例。当信息量不够时,教师示范如何增加动作、变换表情,为同伴提供更多信息;信息量足够时,教师示范如何快速作答,进入下一道题目。学生明白如何参与这个活动后,教师便减少指导,让学生独立完成类似任务。同伴间的小组合作可以互相提醒、互相启发、共同进步,也是学习的“脚手架”。
“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协助学生完成认知活动,但“支架式教学”同时强调教师指导成分的逐渐减少,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对外汉语教师应该适时运用“支架式教学”,逐渐减少教师的指导,把监控学习的任务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由探索汉语汉文化的奥秘。“给学生以自由”,而不仅仅是知识,这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师更高层次的教学使命。
三、结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吸收这些理论的科学之处,把“最近发展区”、“社会性学习”和“支架式教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并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实践,使之符合学习者的学习规律,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汉语教学。
(作者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论文受2014—2016年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校级项目SK14—18资助,属项目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丁安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
[3]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4]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张庆宗.外语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