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思想的探讨
2016-05-14易丹戴邵瑛
易丹 戴邵瑛
摘要: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对“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为此,本文着重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几种常用的在“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学手段。这样既盘活了中学已学知识,又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整体上把握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基本规律与经验,达成了教学目的。
关键词:“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思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图分类号:G7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071-02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思想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对这个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文简称“纲要”)教师更好地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一)“学生为主体”是关键
学生为主体, 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化,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认识了解学生,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教学模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一般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来进行讲课,很少顾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兴趣爱好和接受程度,导致学生学习倦怠,教学效果不好。所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来设计课堂教学。把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是否思想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把学生喜欢不喜欢、受益不受益作为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准。
(二)“教师为主导”是前提
教师为主导, 是指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和组织主要由教师设计和决定。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而且要“言传”, 也要“身教”, 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也要靠教师引导。大学生大多数都认为“纲要:课在形式上与中小学的历史课大同小异,内容上老生常谈,还没有走进“纲要”课堂就有强烈的排斥心理,严重影响了其“纲要”课的学习。如果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到位的话,就会使学生发生一个积极的改变,更好的进行学习。
二、“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思想下的教学探讨
“纲要”课内容含量大,需要讲授的东西很多,而且比较枯燥,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笔者在前文也提到了,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一般的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来进行讲课,很少顾及学生的思想实际,兴趣爱好和接受程度,导致学生学习倦怠,教学效果不好。我们自己也能看到,在大学里面的“纲要”课上,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看小说的情况有很多,教师只能用每堂课点名的方式来保证到课率。
因此在“ 纲要” 课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才能既激活大学生在中学已经掌握的相关历史知识,让他们有效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又引导他们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大系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完整性与延续性。为此,本文着重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在“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思想指导下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小组讨论。它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交换意见或辩论,以此达到正确理解和认知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是教学中采用的最多的一种让学生充分参与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以开放的态度分享阅读的经验和心得,共同开阔视野,探索多种思维角度,体现了思政课程育人树人的精神。[1]
讨论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或老师选择的讨论主题,如“ 近代中国为什么会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解救的理论工具”。第二步是让学生充分准备。最好可以提前通知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查阅和整理资料、制作主题发言PPT课件等一系列准备工作。第三步是实施讨论。在讨论过程当中,教师须适时掌控,整体上把握讨论课的走向,另外需要营造民主、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教师还必须要在冷场时及时“救火”,推进讨论。第四步是教师总结,对问题及其主要观点及时进行分析、引申、提高,特别是要注意引导到思政课的立场上,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讲述洋务运动兴起的兴衰时,可以截取百家讲坛《说慈禧》中关于“马拉火车”的一段讲座,让学生作为一个案例去进行分析讨论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新的生产力和旧的生产关系是格格不入的”这一结论出来。
(二)角色扮演式。在教师创设的特定历史情境下,让学生扮演教材中的某一历史人物去感受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动机和意图等,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近现代史上历史人物的政治选择,领悟到历史就是过去了的现实。例如在讲授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时,我们可先设定主题“1949年,我的选择是……”,要求学生自愿选择自己扮演的一个国统区的社会角色,如农民、工人、教授、学生、商人等,让他们在国共两党间作出选择。学生们通过分析不同社会角色的复杂政治倾向,加深理解了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解放新中国。
当然,在运用这个教学手段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的是,我们所选取的内容必须既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既不能难度太大,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只是“导演”,教师是要始终把握好全局,但角色扮演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在采取这个教学手段的时候,我们还必须要注意绝对不能捏造史实。
(三)播放影视剧。以中国近现代史为题材的优秀的影视剧是非常多的,影视资料给课堂教学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恢复了历史应有的趣味性。当学生通过影视剧亲身感受到了色彩斑斓的历史后,可以有效的激活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系统。
在“纲要”课教学中可适时采用这种教学手段,但不是简单地“放电影”。教师必须要精选影视剧,影视剧所反映的主题应该是要符合“纲要”课程的,是符合历史客观事实的。并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剪辑,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观看电影,教师适时作外音解说,遇到教学重点难点及时安排学生进行讨论。例如在讲述红军长征时,播放一段《我的长征》关于湘江战役的片段,使学生形象的了解左倾错误给党和红军带来的危害,以及红军长征的艰难及最终胜利的伟大意义。再如讲授新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的时候,截取《周恩来外交风云录》中的片段放映给学生,使学生从中了解新中国的外交环境、外交政策方针和外交成就等。通过观看影视资料,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分析影片背后多重因素,而不是教材上面枯燥的文字表述。这样不仅能够将教材知识点结合进来,还能将其要课外的知识储备调动起来,课堂上畅所欲言气氛十分热烈。这是学生最喜欢参与的一种教学手段。
另外,在采取这个教学手段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影视剧放映时间要科学。时间太短,会达不到预期效果,时间太长,会偏离教学主题,转变为影视欣赏课。而且教学目的要明确。影视剧运用到“纲要”的教学当中,必须符合教学规律,服务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综上所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相辅相成的,主导是对主体的主导,主体是主导下的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手段大都包含着一系列过程:(1)学生或者老师选择感兴趣的讨论主题。(2)课前精心准备。教师提前将有关要求告知学生,并提供一些参考书籍,让学生有所准备。(3)课内学生尽情表达。营造民主的气氛,尽可能让学生通过提问讨论、专题讨论、辩论、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将自己之前所收集到的资料在课堂上表达出来。(4)教师恰当引导。教师通过及时设问、关键引导等方式把握课堂方向。(5)课后延伸学习。包括教师继续向学生介绍一些参考资料,鼓励他们课后阅读,扩大视野,继续为他们解答有关问题。
在以“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所所采取的这些教学手段,能够有效的调动“纲要”课上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角色”和“任务”从传统教学方式中为的“观众”和“配角”,转变为特定时空中的“演员”和“主角”,由要我学” 转为“我要学”,可以引导并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发现“ 真正的问题,从而由他们的内心生发出一种正确的历史认知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丽.“三导”教学法实验报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0).
[2]宋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教学指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1.
[3]任晓伟,陈答才.准确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2008(9).
[4]陈宏明.历史视频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教育探索,2012(10).
[5]陈爱华.高校思政课互动教学模式新探——以历史革命剧实践教学为例[J].科教文汇,2015(3):16.
[6]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J].教学与研究,2006(8).
[7]王昌达.卡尔顿大学研究生教育中的讨论课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