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公共艺术应用研究

2016-05-14张飞吴东翰

中华建设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空间

张飞 吴东翰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陶瓷装置在室内外公共艺术空间的应用,来探讨公共艺术的艺术性、公共性、开放性、公众性的特殊属性。并深度的剖析传统手工艺——陶艺,在新时期和新环境中的新艺术形式。

【关键词】陶瓷装置;公共空间;公共艺术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ceramics in the indoor and outdoor public art space, public art to explore the special attributes of artistic, public, open, public nature. Depth analysis and traditional crafts - pottery, in the new era and the new environment, a new art form.

【Key words】Ceramic device;Public space;Public Art

公共空间装置艺术中,陶和瓷的艺术装置形式已经成为公共艺术表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现代陶瓷艺术的表达,似乎现在已经不太关心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表达和陶瓷艺术与生活器具之间的关系。而是直接成为公众的一种公共意识文化和公共精神载体,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进步发展,顺应时代的需求。同时,赋予了公共艺术和陶瓷艺术新的形式和生命。

1. 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

(1)陶土是陶瓷艺术创作之本。土具有质朴纯净,自然亲切等天然的优势属性。陶土也富含憨厚淳朴的独特表现力,既可以表现出细腻、唯美、优雅,亦可表现原始、粗犷、狞猎。尤其是在制作过程中,泥土与创作者的亲近能够更好的链接了人与自然的对话,从而引发创作者进入深深的思索之中,万物的空灵使创作的灵魂与自然升华。

(2)火的洗礼使陶瓷在烧制过程中具有不可预见性,使得艺术家无法人为地去“创作”和复制它。这使每件陶艺作品都具有唯一性,而这恰恰是这种唯一性树立了艺术品独特的个性和品性,这也是艺术的本源所在。

(3)造物的奇迹赐予我们要表达的一切本源,我们利用自然的矿石-釉来与火的交融,通过色彩和肌理来表达灵长物的情感意识。素陶的狞猎和粗野,稳重沉着,朴实的抒发了返璞归真的素雅境地,釉色高温后的陶瓷艺术,更加的温和和细腻,鲜艳而明快。例如在大师克劳迪亚.克里斯特的瓷砖壁画中就有一种油画般的色彩质感,鲜艳而靓丽。陶瓷釉料的丰富性表达不仅仅体现在魅力色彩的多样性上,更表现在肌理的多样性比如说:开片、斑驳、裂纹等等,这些都其他艺术创作材料难以表达。自然天成,无可比拟。

2. 陶瓷装置在室内公共艺术中的应用

(1)当代室内设计活动中特别是公共性的室内空间中,注重空间的人文情怀和艺术审美的表达,更在把握空间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空间的平民化和开放性使得大众能更好的融入整个空间中,空间划分不再属于独立个体也不再是属于某个群体和个人,空间的开放和民众积极参与打破了空间的隔阂和壁垒。使我们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中必须重新的认识到使用对象的宽泛性和大众化。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无论是通过哪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及表现材料,公共艺术本质不会改变。

(2)陶瓷艺术在中国根深缘源,历史悠长。在室内的应用陈列来说可作为一门独立的欣赏艺术。然而在当下的社会中我们摒弃我们应用的审美属性,滞后了一直一以为傲陶瓷艺术。陈列只是陈列,器具只是物件,没有合理的发挥它的空间作用。在当代的室内艺术中陶瓷装置艺术在不断革新,早早逃出了地板拼花,墙面美化的装饰实用性。陶瓷装置艺术在公共空间艺术属性的表达中更加明显,例如朱乐耕设计被誉为“陶瓷的宫殿”的韩国麦粒音乐大厅《时间与空间的畅想》和上海浦东机场的《惠风和畅》,韩国济州岛肯辛顿酒店《生命之绽放》《天水之镜像》等系列公共陶瓷装置艺术,都是对室内公共艺术的一个很好的表达。作品很好的表达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艺术性更完美的构建了中韩两国的公共精神,更为为韩国民众搭建了公共精神信仰。它的建立挑战了不可能,超越了以往任何材质在音乐厅声学效果。艺术本身就是奇迹,而他却挑战了奇迹。

(3)室内公共空间不再是冰冷的建筑躯壳而是有性格和情感的灵动空间。空间和人融为整体,相互沟通是构成空间的一部分,力求做到“物我合一”的新境地。室内公共艺术的发展应顺时代的趋势,符合室内审美艺术的要求。

3. 陶瓷装置艺术在室外公共空间的应用

(1)在室外公共空间中应用陶瓷修饰建筑的外轮廓历史悠久,从画像砖到檐角与屋顶有陶瓷装饰的痕迹。但是在当代陶瓷装饰以装置艺术的形式出现,通过陶瓷雕塑和公共艺术装置材料来表达室外空间形态并不长远。现代陶瓷装置艺术在公共艺术领域的应用源自于装置艺术的发展和陶瓷艺术家在环境装饰的创作。

(2)自80年代开始,装置艺术不断的渗透到陶瓷艺术领域,出现的大量陶瓷现成品和工业废旧陶瓷品,这使得综合材料和不需要烧制的黏土制作的装饰作品在与建筑室外空间展示结合成为现实。装置艺术的鼻祖——马塞尔·杜尚的作品《泉》就是陶瓷装置艺术的开始。近些年来,在国外发展的速度比较快。从陶瓷装饰艺术的手法入手,由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的巴塞罗那吉尔公园马赛克拼贴到艺术家约翰·米罗的巨型混泥土陶瓷马赛克镶嵌的《女人和鸟》再到荷兰著名陶艺家芭芭拉·南尼的花卉雕塑装饰环境,这预示之着陶瓷

装置艺术的成熟。在这之后国外是百花齐放,最著名有日本的陶艺家会田雄亮创作的代表作品《陶与水》和《水之庭》,俄罗斯陶艺家亚历山大·布罗斯基和建筑师艾丽娅·尤金联合设计的欧洲陶艺中心主入口的陶艺装置艺术。这些代表性的作品通过现代的构成手法,以钢架结构的形式为支撑。创作出了室外环境中新的陶瓷艺术形式。完美点线面的结合,疏与密的相接,大小不一,明显的虚实对比,使得整个空间形式感明确和设计味浓厚。在装置艺术的不断发展中,声、光、电综合运用也积极的融合了陶瓷的装置艺术中,挪威艺术家乌拉·里斯莱鲁德的《堪萨斯城门墙壁》就结合了声和电的艺术在陶艺装置中的运用。在国内起步比较晚,但是也有一批先锋艺术家和陶艺家的积极参加,最具代表有朱乐耕、罗小平、吕品昌、左正尧、孙宝国等等一批创作各异的青年艺术家在支持中国陶瓷

装置艺术的发展。这当中就有朱乐耕创作的《中国牛》和艾未未创作的装置艺术《一亿陶瓷瓜子》。他们的陶瓷装置艺术在公共空间的表达中具有其他作品难以抗衡的永久性和强烈的场地感,视觉的表达力极强,这就是陶瓷装置公共艺术的魅力所在。

4. 结语

(1)在机器造物的时代,到处都是千篇一律,处处充满钢筋水泥的冷漠。我们生活中需要艺术,需要对手工艺的记忆和体验,需要对情感的专注,需要对自然的亲近,需要在心灵中激起对原始人性的渴望。陶瓷艺术与生俱来的天性——自然淳朴,这就是陶瓷装置艺术存在价值和意义,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直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信仰。

参考文献

[1]朱乐耕.当代陶艺问道集[M].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03.

[2]张玉山.环境陶艺设计[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11.

[3]臧家欣. 室内公共空间中陶艺与装置艺术的融合运用[J]艺术品鉴. 2015-02-15.

[4]李砚祖.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界[J].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公共空间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城市更生的公共空间:香港旧城华人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经验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关于汉画像石图形符号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摭谈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论环艺设计中材料性质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