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退耕还林工程创建美丽乡村

2016-05-14刘媛媛

吉林农业 2016年9期
关键词:技术模式退耕还林研究

摘要:本文从宜君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际出发,分析了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办法,从而不断提高退耕还林保存率,巩固退耕还林成效,对渭北地区坡耕地退耕还林建设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退耕还林;技术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7.060

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六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地之一。作为一项大型生态工程,其技术操作十分复杂,需要系统的科技体系来指导,特别是优化模式体系等科技问题亟待研究解决。本文通过对宜君县历年退耕地块的调查,采取试验点观测与广泛调研集成等技术手段,获取了大量原始数据,对退耕还林的优化模式、典型模式进行了研究。

1宜君县退耕还林建设成效

1.1基本情况

宜君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处于陕北黄土高原南缘,紧依关中盆地。东与洛川县隔河相望,东南和白水县毗邻,西南连接铜川市印台区,西北同黄陵县接壤,土地总面积1531平方公里。宜君现辖1办6镇1乡178个行政村,总人口9.2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1万人,占总人口的87%,2014年底全县国民生产总值29.5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17元。全县现有林业用地152.98万亩,林地面积83.92万亩,森林覆盖率50.1%,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森林植被,被喻为渭北旱塬上的一块“绿洲”。

1.2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实效

1999年工程实施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退田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线,紧紧围绕“退得下,还得上,能致富,不反弹”的总体要求,组织广大群众积极投入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2.1生态环境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2015年,全县共完成国家退耕还林任务36.85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1.17万亩(其中:经济林4.43万亩,生态林6.74万亩),荒山造林19.05万亩,封山育林6.1万亩,工程覆盖1办6镇1乡178个行政村,惠及2.01万农户。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41.8%提高到现在的50.1%,提高8.3个百分点。在退耕地还林中,25度以上和15~25度坡耕地面积分别为2.86万亩和7.1万亩,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增加了土壤肥力,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1.2.2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一是提升了核桃产业的发展水平。1998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建设10万亩核桃经济林基地的决定”,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实施。宜君县紧抓机遇,引导和带动广大农户大力栽植核桃,努力扩大栽植面积,增强脱贫致富后劲,退耕还林栽植核桃经济林8.43万亩,占到退耕地还林面积的81.7%。在退耕还林的带动下,全县核桃栽植面积迅速扩大,仅2004年~2007年4年间栽植核桃16万亩;二是转变了林农观念。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改变了农民传统耕种习惯,促进了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而且随着工程的推进,生态、经济效益的显现,触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有效增强了广大群众的生态意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已形成共识;三是林农生活有了保障,为增收致富打下良好基础。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完成投资1.01亿元,退耕农户户均从退耕还林补助中直接获得收入8196元,人均获得收入2009元。宜君县棋盘镇高疙瘩村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带动下,全村58户每户都有了核桃园,栽植核桃新品种面积达1341亩,大树4000余株,全村核桃总收入达百万元,户均纯收入近两万元。

2退耕还林工程技术模式

退耕还林如何才能做到“退得下、还得上、能致富、不反弹”,真正成为政府的“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宜君县在退耕还林实践中,积极探索有效的经营模式,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取得了生态和经济双赢,为今后退耕还林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

宜君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县,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开始试点,2002年正式实施。县委、县政府借此机遇,立足县情,2004年作出《关于做大做强核桃产业的决定》,2009年被陕西省科技厅列为核心示范县,面对县域实际,县政府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总目标,按照建设“生态宜君”和“渭北绿色经济强县”的要求,林业科技人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走访群众听取意见,奔赴兄弟县区学习经验,在林粮间作、林药间作、林草间作、林下育苗等多种退耕还林模式中,经过探索和实践,选择并确定了适合我县实际的退耕还林技术模式——林粮间作模式(核桃—玉米、核桃、豆类间作)。

2.1技术思路

宜君县地处渭北旱塬区,年降雨量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月、8月、9月三个月,极易引起水土流失。解决水土流失的最好途径是植树造林,但干旱是制约造林成活的关键因素。这一问题主要通过提前预整造林地、选择适宜造林时间、推广抗旱造林技术来解决。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针对退耕地核桃经济林栽植密度小的现状,在结果前六年通过套种玉米、豆类和林下育苗,增加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发挥土地生产力,增加中间收入。

2.2技术模式的依据

间作属土壤管理措施中的重要技术,目的是通过作物抑制杂草,促进其和树木共同生长,形成果园间作系统。主要表现:充分利用光能、地力和空间,提高核桃早期经济效益,以短养长,解决核桃树见效慢的矛盾;改善果园环境,在夏季能降温增湿,增加有机质,利于核桃树生长。同时,能保持水土,减少地面冲刷,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虫害,增强核桃树体抗逆性;在对间作物进行必须的中耕、松土、除草、施肥的同时,对核桃树实现了管理,满足其对土、肥、水、气的需求,从而促进树体正常生长发育,还能减少对核桃树的专门投入,节省人力、物力,降低了生产成本。

2005年4月,选取宜君县城关镇十五里铺等村核桃园作为对象,调查了间作套种不同农作物后的核桃树生长量,并应用高等数学系数分析法计算出核桃树生物量贡献率,得出核桃园间作玉米、豆类等秋粮作物贡献率高于12,间作油菜、小麦等夏粮作物贡献率低于9.7,间作黑麦草、苜蓿、黄姜等牧草及药材贡献率低于4.7。宜君春旱秋涝,核桃园内间作套种应选春季需水量少而秋季需水量较大的玉米、豆类、谷类等秋杂粮,不宜选种苜蓿等须根植物。套种作物每两年轮换一次。

由表1可知:本次调查共设了7个点,有城关镇十五里铺、迷家塔,西村乡东定龙,太安镇东马武,哭泉乡麻庄,棋盘镇韩庄、迷家河等。

试验结果表明:核桃幼园间作玉米、豆类,幼树生长量大,结果早,产量高,总体平均增产25.62%且稳定,病虫果率减幅77.12%。其中:早实初果园平均增产20.2%,虫果率减幅50%;早实盛果园平均增产20.7%,虫果率减幅75%;晚实盛果期大树产量增幅最大为29.2%,虫果率减幅最大达82.2 %。

表2系2009年9月5~8日调查,初果期数据来源城关镇木梨庄核桃示范园,早实品种(香玲)盛果期数据来源于棋盘镇徐春仁核桃园,晚实盛果期数据来源于城关镇迷家塔村本土核桃散生大树。

2.3主要技术措施

间作时,必须突出核桃树的主体地位,保证树体有充足的生长发育空间,不能人为或机械损伤核桃树体。幼园可连年间作玉米,玉米可覆膜种植,也可平种。栽植第一年预留果树带1.5米宽,间作4米,之后随树冠扩大,逐年增加果树带的宽度(以树冠投影平均宽度为宜),同时减少间作宽度,也可间作豆类、荞麦等秋杂粮,豆类不宜连作,因其根系腐解物对重茬豆类有抑制作用。豆类产量低,收入比玉米低许多。当核桃树进入盛果期,果树郁闭度达0.7以上,下层透光30%,不宜间作秋杂粮。由于光照不足,不能满足秋杂粮对光热的需求,生长极弱,根本无产量。此阶段,应间作豆类、油菜等,抑制杂草,开花生翻压,做绿肥。也可选择根系浅、生长期短而耐荫的药材间作,减轻因遭晚霜危害减产损失,有效增加收入。同时,结合间作的管理,在春季深翻果树带,扩树盘;在夏季翻压覆盖物,及时松土除草,保证带内不荒芜。

2.4推广应用情况

经过长期实践、研究和推广,林粮间作技术不但全面覆盖了退耕地核桃园地,而且在全县核桃产业发展中发挥了良好作用。2006年在棋盘、太安等7个主产乡(镇)的10个村,推广应用间作套种技术0.787万亩。2007 年宜君县启动了核桃科技示范乡镇创建活动,把以核桃—玉米间作套种为主的技术推广到了10个乡(镇)92村,面积达到5.6万亩。2008年在10个乡镇120个村推广12.64万亩。2009年在全县10个乡镇150个村推广15.25万亩。2010年在全县10个乡(镇)150个村推广26.53万亩。目前,全县已大力推广应用间作技术。

3主要做法

3.1落实责任, 强化工程质量管理

一是实行三级验收制度。按照县级自查、市级抽查、省级复查三级验收制度,按标准检查验收,按结果兑现补助资金;二是将任务完成率、保存合格率、抚育管护率等反映工程质量的指标作为对乡(镇)目标责任考核的主要内容,进行严格考核,兑现奖罚;三是加强质量管理,严格做到“五不准”。建立健全管护制度,推行谁造谁管、户造村管等形式,落实退耕农户的责任和权益,把政策兑现与管护责任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工程质量提高,科学指导农户通过以种代抚的方式,促进对退耕地抚育管护,提高退耕还林地的林分质量和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户增收。

3.2创新机制,促进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吸引社会各方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据统计,全县引入10多家公司和百余名大户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重点发展了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基地建设,其中建设规模在100亩以上的有44户,50~100亩的有105户,20~50亩的有417户。公司和大户投入既解决了工程费用不足的问题,又解决了技术应用的问题,促进了产业建设向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二是成立专业合作社,实现共赢。通过项目、技术和信息倾斜的办法,引导和支持群众成立核桃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技术推广、培训、咨询及产品营销等服务项目。通过发挥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实现了企业与林农的共赢。目前,全县共培育发展了二十多个专业合作社和一个龙头企业,发展带动了全县核桃产业的快速发展。

3.3强化科技,加强核桃园地管理

宜君县在核桃品种的选择上,优先发展了香玲、鲁光、辽核、清香等13个优良品种,积极推广产量高、抗逆性强的优良无性系嫁接苗。管理上大力推广应用核桃六项关键技术,重点突出科技示范,立体发展,林粮间作,以短养长,不断促进核桃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加强科技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林业部门每年开展多期培训;县、乡、村成立技术服务队,组织科技人员深入核桃园,传授育苗、栽植、管理等方面技术。积极落实完善栽培技术措施和经营管理制度,建立技术档案。

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和核桃产业的发展,促进和改变了林农观念转变,退耕农户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劳动力转移人数6.1万人,仅西部山区转移劳动力达4.1万人。2012年核桃总产量9000吨,产值1.8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200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山区主产乡镇核桃收入占农民收入的50%~60%,核桃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经过多年努力,退耕还林工程已走到了历史的新起点。宜君的工程建设者将以更大智慧把握航程,在追逐生态文明、“美丽宜君”的建设中,退耕还林工程必将绽放奇葩,塑造属于更加美好的“宜君梦”。

参考文献

[1] 原双进,刘朝斌,高俊宏,王锐.核桃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图例[M].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 曹尚银.优质核桃规模化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

[3] 张志华,王红霞,赵书岗.核桃安全优质高效生产配套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刘媛媛,大专学历,宜君县退耕还林工作办公室,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科技推广、林业重点工程规划设计及管理。

猜你喜欢

技术模式退耕还林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保护性耕作技术浅析
大姚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威宁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退耕还林建设之思考
设施草莓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学术期刊云出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