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肥对毛竹生长量和秆形的影响

2016-05-14李志坚

绿色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生长量

李志坚

摘要:为探究施肥对毛竹生长量和秆形的影响,寻求科学的施肥方法和立地质量评价方法,在试验用地内选取20 m×30 m的标准样地38块,施以N∶P∶K=17∶8∶5的复合肥,设置不施肥的对照样地7块,对比研究了竹林生长量和秆形的差异,建立了毛竹形态的回归方程,应用Duncan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施肥后毛竹林密度有所增加,每公顷增加930株,秆质量与不施肥相比,减轻了6.8%,密度和质量差异均表现显著。竹林密度相同时,秆高、材质量和壁厚等差异不显著(P>0.05)。采取施肥措施后,秆质量减轻,胸径和密度增加,生物量增加。为了提高毛竹林生物产量,提高立地生产能力,必须采取合理的施肥措施。

关键词:毛竹施肥;生长量;秆形

中图分类号:S7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9007403

1 引言

毛竹作为森林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南方地区进行了推广种植,现已占福建省总森林面积的2.75%,经济效益逐年升高[1]。与普通用材林木相比,毛竹的生活习性存在较大的差异,竹笋出土3~5 cm后其直径生长就基本停止,45~60 d后生长结束,高度和直径基本稳定。但是毛竹生长速度较快,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也较大,因此会对竹林多年的生产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2]。为了提高竹林的生产能力,施肥是最有效的手段,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竹林经营管理中。在评价竹林材性优劣的过程中,秆形是重要的指标,本文选用生产能力相对稳定的竹林生产地为研究对象,在经营过程中选用不同的施肥模式,研究施肥对毛竹生长量和秆形的影响,探究科学的施肥方法和立地质量评价方法。

2 试验地概况

选择福建省永安市上坪乡龙共村为试验用地,地处北纬24°47′02″~25°35′22″,东经116°40′29″~117°20′00″之间,本研究将试验地选择在永安市东部,距永安市区18 km毛竹科技园区,试验地面积10 hm2,该地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分明的四季特征,冬季较短,夏季较长。气候终年温和、雨量充沛,为毛竹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该地区平均海拔850 m,年平均气温16~20 ℃,年平均降水量1500~1950 mm,无霜期293 d。试验地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约12 cm,土层厚度80 cm以上,土地质量肥沃,属二级肥力山地红壤,pH值4.7~5.2,植被为桃金娘、白茅、乌毛蕨。经过专业人员检测后,该地区的空气、水质和土壤条件均符合《毛竹栽培技术管理规定》的标准,这一地区优势为毛竹竹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竹林已是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3 生物量调查

采用农村参与式的评估方法,开展对试验地内经营状况的调查,选取38个20 m×30 m的两用林标准用地,选择的过程中保证坡度在30°以下,对不同样地内毛竹的竹龄和胸径进行记录,样地的施肥情况如表1所示。

其中螯合型笋竹专用肥的氮磷钾比例为17∶8∶5,福建省中化肥料有限公司提供,施肥1125 kg/hm2,施肥方式为沟施,如果土壤中的有效磷<10 mg/kg,在施肥过程中增加20%的磷肥[3]。

4 秆形结构调查

4.1 选择测量株

选择立地条件相似、立竹密度相近(差异5%以内)、施肥方式不同的毛竹样地各7个,在调查不同样竹的生长状况后,计算出不同样地内毛竹的平均胸径,作为样竹选择的参考。在不同的样地内选择3年生的标准毛竹5株,不同标准竹之间的距离15 m以上,开展样本调查,伐倒后测量。

4.2 测定秆高和枝下高

秆高的测定过程中,以标准竹出土第一节秆环处梢部直径2.5 m之间的距离为标准;枝下高的测定过程中,以标准竹出土第一节下端秆环处到毛竹第一盘枝的距离为标准。

4.3 测定节间长

应用“五节法”测定节间长,毛竹出土的位置做好标记,向上每5节作为一个标准段,编号,测定不同标准段的长度和中央直径。

4.4 测定秆质量和壁厚

应用“十段法”将毛竹长度分为10等份,从基部开始编号,对不同段的长度、质量和基部壁厚进行测量。

5 结果和分析

5.1 施肥与毛竹胸径的关系

图1给出了不同施肥模式下的毛竹胸径变化。

从图1可知,与不施肥模式相比,推荐施肥模式下的毛竹胸径均较大。本研究的林分管理中,保证Ⅰ度、Ⅱ度、Ⅲ度、Ⅳ度的比例为4∶3∶3∶1。从推荐施肥模式来看,Ⅰ度新竹的平均胸径最大,推荐施肥样地中的毛竹平均胸径高达11.15 cm,与不施肥样地相比,平均胸径高出4.59%。因此说明5月初施肥对毛竹的胸径确实产生了影响,有利于毛竹胸径的扩大。通过Duncan多重比较分析后发现,人为因素相同的条件下,推荐施肥样地和不施肥样地中的毛竹密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推荐施肥样地中的毛竹林平均密度为2970株/hm2,与不施肥样地相比高出930株/hm2, 差异极为显著。综上,施肥促进竹林密度和毛竹胸径的增大,提高了竹林的生产力,从立地质量上分析,推荐施肥模式明显优于不施肥模式。

5.2 施肥对秆高和节数的影响

表2为推荐施肥和不施肥模式下的胸径、秆高、枝下高、总节数和枝下节数的对比。

推荐施肥和不施肥模式下的秆高并无显著性差异。与不施肥模式相比,推荐施肥模式的枝下高、总节数和枝下节数均有所减小。结果表明秆高是较为稳定的指标,立地条件不会对其造成影响,立地条件对枝下高、总节数和枝下节数造成影响[4]。

5.3 施肥对毛竹秆质量的影响

秆质量直接反应出毛竹的生物产量,也反映出林场内毛竹种植的主要经济效益。毛竹的秆质量会与胸径有直接的关系,本研究中对秆质量和胸径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与不施肥模式下的毛竹相比,推荐施肥模式下的毛竹平均秆质量减轻了6.8%,说明在毛竹胸径相同的条件下,竹林的立地条件越好,毛竹单株生物量较少。

5.4 施肥对毛竹壁厚的影响

以毛竹的高度和高度对应的壁厚为横纵坐标建立坐标系,绘制散点图,见图2。

在毛竹高度增加的过程中,壁厚逐渐减小,高度为0~1 cm的范围内,壁厚减小严重,之后下降的幅度逐渐减小。不论采用推荐施肥模式还是不施肥模式,壁厚随高度的变化规律都是一样的。通过协方差分析后发现,施肥和不施肥模式下的壁厚并没有显著的差异,表明立地条件不会对壁厚造成影响。

5.5 施肥对毛竹削尖度的影响

将毛竹的秆径与胸径之比称为毛竹的相对直径,利用相对直径与毛竹高度的变化关系来反映削尖度的大小。以毛竹平均相对直径和毛竹高度为横纵坐标构建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出散点图,对多曲线进行拟合。图3为毛竹相对直径与高度的变化关系。

在推荐施肥模式下,y=-0.0674x+1.1057,在不施肥模式下,y=-0.0687x+1.1038。结合曲线模型,在测量胸径之后可以计算出任意高度的相对直径,结果发现,施肥方式并不会对毛竹削尖度造成影响。

6 结语

针对林木养分循环而言,养分的积累和分配非常重要,养分元素在利用的过程中将直接对林地生产力构成影响,因此也会影响到林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持续。研究结果表明,在林分密度和毛竹胸径相同的条件下,推荐施肥样地和不施肥样地中的毛竹密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推荐施肥样地中的毛竹林平均密度为2970株/hm2,与不施肥样地相比高出930株/hm2, 差异极为显著。推荐施肥和不施肥模式下的秆高并无显著性差异。与不施肥模式相比,推荐施肥模式的枝下高、总节数和枝下节数均有所减小。结果表明秆高是较为稳定的指标,立地条件不会对其造成影响,立地条件对枝下高、总节数和枝下节数造成影响。与不施肥模式下的毛竹相比,推荐施肥模式下的毛竹平均秆质量减轻了6.8%,说明在毛竹胸径相同的条件下,竹林的立地条件越好,毛竹单株生物量较少。施肥和不施肥模式下的壁厚并没有显著的差异,立地条件不会对壁厚造成影响,施肥方式并不会对毛竹削尖度造成影响。

毛竹栽培的过程中,施肥促进竹林密度和毛竹胸径的增大,提高了竹林的生产力,从立地质量上分析,推荐施肥模式明显优于不施肥模式。秆高指标较为稳定,立地条件的变化影响较小,立地条件对枝下高、总节数和枝下节数造成影响,由于立地条件不会对生物量造成影响,只需要在毛竹生长过程关注施肥量即可,只有采取合理的施肥措施,才能提高立地生产能力,提高毛竹林的生物产量。针对毛竹施肥工作而言,需要重点把握植物的需肥特性和需肥量,施肥过程中以氮肥为主,结合土壤的实际情况控制施肥量,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宋艳冬,金爱武,金晓春,等.施肥对毛竹叶片光合生理的影响[J].浙江林学院学报,2010,27(3):33.

[2]庄若楠,金爱武.施肥对毛竹秆型特征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33(1):80.

[3]高培军,邱永华,周紫球,等.氮素施肥对毛竹生产力与光合能力的影响[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4,31(5):69.

[4]王 婷,胡 亮,郭晓敏,等.毛竹不同施肥处理出笋效应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4.

猜你喜欢

生长量
包扎方式对核桃枝接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影响
金叶榆抗日灼优株生长量和叶片日灼情况研究
白栎次生幼龄林除萌留壮后一年间生长规律初步研究
不同育苗密度对无患子苗期生长的影响
不同无土栽培方式对上海青生长量的影响
滴灌栽培对杨树生长量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