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北京市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思考

2016-05-14白素霞何弘毅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高精尖低端海淀区

白素霞 何弘毅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北京要放弃发展‘大而全的经济体系,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好服务于城市战略定位”。海淀区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在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

一、海淀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基础现状

海淀区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具备了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良好基础。

(一)创新助力区域经济发展稳中提质

2014年,海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90.0亿元,比上年增长8.6%。2010—2014年,海淀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9%,高于同期北京市平均水平。2014年,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9062美元,高于北京市16278美元的平均水平,位居全市前列。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凸显。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0.05∶14.40∶85.55调整到2014 年的0.05∶13.39∶86.57,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

(二)工业总产值不断增加,高端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近年来,海淀区工业始终保持高速发展态势,走在了全市工业发展的前列。先进工业总体保持快速增长,2014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26.6亿元,增长27.6%。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北京要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发展“高精尖”产业,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三高企业不断退出,技术含量低,效益差的企业不断转移到外地,工业高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三)科技服务业体系日趋完善,规模不断壮大

过去十年海淀区经济之所以能够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以科技、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支撑,海淀区不仅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过大冲击,反而快速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第三产业中科技服务业是海淀区最具优势和特点的产业领域,我国科技服务领域的新模式、新业态大多在海淀率先出现,形成了一批模式新、能力强、影响力大的科技服务知名机构,如创新工场、车库咖啡、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海淀区率先形成了与硅谷类似的产业结构。

(四)互联网+传统产业发展迅速

作为我国互联网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海淀区顺应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趋势,依托区内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在促进、推动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已逐步形成了涵盖互联网金融、智能硬件、互联网教育、智能制造、智慧医疗健康服务、智慧交通、电子商务、智慧农业等领域在内的“互联网+”产业链条。

二、海淀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存在的不足

海淀区有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良好基础,同时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海淀区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土地等资源约束对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日趋明显

空间资源不足、成本高昂是制约海淀产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很多新产业、企业放弃海淀产业园区,选择其他城区的产业园区落户;同时很多在中关村成长起来的高科技企业随着业务拓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更多的土地、更大的空间以及更低的成本。当海淀区无法满足企业诉求时,为了生存企业被迫迁出海淀。正是上述原因,致使海淀区一些发展较好的企业例如同仁堂、民航信息、两视、京东商城等纷纷外迁。可以说空间资源不足,是制约海淀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

(二)部分产业领域存在高、精、尖人才短缺现象

海淀区人才密集,数量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等为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科技环境和实践环境,同时政府对科技人员的发展的重视,也为海淀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但在软件信息等领域仍然存在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高精尖”人才的供需出现短缺现象。通过调研发现,有些企业认为人才短缺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三)全球性的行业领军型企业比较缺乏

海淀区高新技术企业众多,目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就有5135家。但从单个产业和细分领域看,却存在总量较大、实力不强,缺乏全球性的行业领军型企业。以电子与信息产业为例,全球芯片市场份额的80%被英特尔主宰,全球路由器与交换器市场份额的65%被思科占据。联想、百度等少数知名企业无论是企业规模、市场份额,还是核心竞争力,距离全球性行业领军企业都有较大差距。百度在我国搜索引擎市场的份额接近80%,但占全球份额不足4%。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牢牢占据全球主要市场份额、赢得国际话语权,是当务之急。

(四)对全球前沿产业的超前谋划布局不足

与美欧日韩等全球主要创新体相比,海淀区对全球前沿产业的谋划布局步伐仍显滞后。以美欧为例,早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美欧就瞄准人脑工程、石墨烯材料、先进制造业等有望对人类未来生活生产方式产生颠覆性影响的产业领域,纷纷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出了长期支持计划,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反观我国,在上述领域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仍处于跟跑者位置。

(五)高端科技产业与低端城市服务业相互交织制约发展

海淀区现有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高科技产业8万多家,吸纳48%的从业人员,创造的GDP占全区的57%,同时,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低端城市服务业有7万多家,吸纳24%的从业人员(其中外来人口占60%),创造的GDP仅占15%。高端产业与低端产业并存,高端产业对低端产业的渗透、引领作用不强,低端产业自我服务、自我循环,不但挤占了大量城市发展空间,也对高科技产业的成长形成了制约,对教育交通医疗都构成了较大压力。

三、对海淀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思考

海淀區要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一方面要限制传统低端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推动新兴产业业态的产生与扩张。通过要素资源的自然淘汰,抑制传统低端产业再扩张,以增量产业调节存量产业,从而实现产业的高端化发展 。

(一)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突破口,加快产业转移调整

一是按照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政策和市场的“双杠杆”作用,推动不符合首都城市定位的产业转移调整或转型升级。要综合运用禁、关、控、转、调等方式,加快调整退出一批“三高一低”产业,严控城市低端工业总量,严把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底线,稳步推进城市低端业态调整;二是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规划,加快疏解转移一批高端产业中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制造环节及下游关联产业,通过主动在京津冀进行全产业链布局,拓展海淀区产业发展的纵深空间,弥补海淀区产业发展“硬环节”缺失的不足,构建京津冀产业联动支撑发展的新格局。

(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结合“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布局重点,立足核心区资源基础,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培育具有区域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二是把握全球产业发展前沿趋势,打造全球先导产业发展高地。聚焦大数据、先进制造、人脑信息转换、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必争的关键领域和关系社会民生的重点领域,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抢占全球先导产业发展制高点,实现在创新引领中产业提质增效、瘦身健体。

(三)夯实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人才基础

海淀区要通过多方吸引,建立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重点引进高端人才。围绕海淀区“高精尖”产业发展目标,引进现代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结合重点工程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围绕产业链的发展,重点引进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同时,对于引进的人才,要合理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优化其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在户籍、住房和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和政策保障,使高端人才能够引进来,留得住,为海淀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构建做出贡献。

(四)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生态环境

一是营造具有内生动力的“高精尖”产业结构生态体系。联合驻区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项目培育、市场转化四大功能于一体的“民营非企业”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探索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技术研发无缝衔接的科技成果培育、转化、产业化的新机制。支持领军企业面向技术创新需求,搭建一批专业领域的产业技术研发平台,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全产业链技术创新网络,促进提升全产业链创新能力。二是着力完善产业发展制度政策环境,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供有力保障。建立健全低端業态改造升级、产业跨区域转移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强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政策支撑。

猜你喜欢

高精尖低端海淀区
浅议中职学校“低端”学生的教育
SILICON SAGA
任正非要求华为重视低端机
科技筑梦,创新成长
北京时尚控股“高精尖”产品登陆“上海滩”
探索高校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模式
秋收:胭脂米重回京城
海王集团:医药品牌扎根非洲
北京市海淀区举办第三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