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语文教学流派的繁荣、隐忧与皈依
2016-05-14张伟
张伟
语文教坛似乎永远比其他学科热闹些。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中,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学养深厚、经验丰富、风格独特的语文名师。他们勇于探索,潜心教研,著书立说,奔走讲学,大有“百家争鸣”之势。以这些名师为核心,语文界逐渐形成了诸多语文教学流派,这是当代语文教育领域最为重要的现象之一。
一、繁荣:沉舟侧畔千帆过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社会思想更加解放,经济更加繁荣,科技更加进步,教育更加发展。在这种氛围下,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身于语文教学改革,逐渐释放出积淀已久的创造力,涌现出了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等众多语文名师。他们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非凡的改革勇气和创新精神,辛勤耕耘在语文教学一线,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改革,在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做出了重要成绩。
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正是由这样一批名师领跑的,他们是语文教学的弄潮儿,搏击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潮头浪尖,继往开来,功在千秋。也正是在这些名师的辐射作用下,语文教学九格逐渐形成,受他们的引领,语文教坛后起之秀也如雨后春笋。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语文教学流派让传统的语文教学焕发了新时代的生机,是语文教学流派让古老的语文教坛焕发出了新时代的光彩。
二、隐忧:乱花渐欲迷人眼
当下的语文教坛,名师荟萃,流派林立,堪比金庸笔下的“华山论剑”。一门语文,竟分生出如此众多的教学流派,真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这种教学现象是其他学科少有的,因而也不得不令人反思,语文教学流派精彩纷呈的表象之下似乎又隐藏着某种隐忧。
1. 从语文流派的名称表述看
语文名师积极撰文立说,在期刊上发表论文,出版自己的教研专著,表达自己的教学思
想。于是,许多借以表述语文教学风格的炫目的新名词不断出现在各种媒体,成为名师打出的特色旗号,这些旗号进而又被语文教学研究者用作划分、确立语文教学流派的标签。也有不少人正在以地域之名为语文教学树立新派,试图开创不同地域特色的语文教学流派。仔细推敲可知,不少语文教学流派的名称表述或多或少存在着概念内涵和外延上的模糊性,同一地域的语文教学风格尚未能统一彰显,不同地域的语文教学风格区别亦不够显著,以这些名号立派有失牵强,名不副实。
2. 从语文流派的理论体系看
不同教学流派的理论观点主张又常常是以文学化的语言进行表述的,理论上的科学性、
严密性、系统性有待商榷,以这样的理论立派根基不稳,体系不牢。近年来,更有甚者急于立派,不惜奢华地包装原本厚实、朴素的教学本色,以求迅速地打造出独树一帜的门派风格,似乎不创立出一个独立的语文派别就无法在语文界立足扬名,就无法在语文教学的“江湖”上行走,这种心态正在让一些语文教学研究走向空谈、务虚和功利的歧路。
3. 从语文流派的学术传播看
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在诸多教育学术团体的组织下,语文名师周游讲学蔚然成风。
很多基层教师听名师示范课、报告会,接受“头脑风暴”,当时感觉津津有味、若有所悟,但几堂课下来又常有心慌意乱之感:这样的课我能上吗?在我们学校能这样上课吗?到底该学哪个流派呢?一连串的问题在内心纠结……更为严峻的问题是,很多普通老师并没有真正带着学习研究的心态去听课,来去匆匆,甚至有点儿像看明星走穴演出一样,就图个新鲜劲儿。回到自己的岗位后,很少有人能自觉踏实、持之以恒地去研究语文教学,或我行我素、不求甚解,或迷信权威、东施效颦。
由上可见,名师创立的各色语文教学流派虽然美丽,却“迷”了许多基层语文老师的“眼”,名师的进步理论和优秀经验总是很难被转化成一线语文教学的先进生产力,语文教学流派渐渐成了语文界上层少数精英的沙龙。这既有悖名师立派的初衷,也是语文界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但的确是现实的隐忧。王旭明先生呼唤倡导“真语文”,严华银老师呼吁“让语文安静”,的确是切中了语文教学的时弊。
三、皈依:万紫千红总是春
纵观各色语文教学流派,它们不过是彰显了语文的不同侧面而已,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互为补充、合作共赢的,而不应当是彼此对立甚至相互攻击的。
放眼语文教学漫漫前路,名师立派不应该是标新立异、各立山头、唯己独尊,而应该是传播先进的语文教学理念,引领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方向,倡导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风格,实现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效果。其终极目的,应当是指导老师用更好的方法教语文,把语文教得更好;指导学生用更好的方法学语文,把语文学得更好。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有多广阔,语文教学就有多广阔。从这个意义上说,流派不同,方向相同,不同的语文教学流派最终是百川入海、殊途同归的。
所以,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应牢牢抓住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科学地执行语文课程标准,理性研究语文教学流派,兼容并包,博采众长,联系实际,求真务实。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王林中学(22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