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琨课徒画稿
2016-05-14朱万章
朱万章
汪琨(1877-1946),字仲山。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一直扑朔迷离,在各类书刊中也并未有比较明晰的记载。在民国年问出版的《湖社月刊》中曾登载过他的山水画。他曾于宣统元年(1909年)在上海豫园得月楼参与发起成立以书画艺术补益于社会为宗旨的豫园书画善会,当时很多名画家如钱慧安、蒲作英、吴昌硕、王亭等均是其会员,人数最多时达到两百多人。该会活动延续时间多达40余年,机构健全,除开展书画艺术创作、交流、研讨外,还开创了书画团体参与社会慈善活动和会员经济互助的先例。在抗战结束后,汪琨一度成为画会的主持人。1909年,他还加入了上海的苑米山房书画会。在第二年(1910年),他又成为上海书画研究会的会员。他也曾执教于1925年成立的上海艺术大学。这些有限的史料足以说明汪琨在近代美术十分活跃的上海滩的活动情况,显示出他在美术圈中的影响。
汪琨长于画山水,特别擅长临古,对于各家各派无不烂熟于心。山水方面主要宗法王罩,花乌则法陆治,同时也能画人物。他在1922年时曾编绘有《芥子园画谱》六集,当时江东书局有石印本。他在臼序中提到:“余自幼善弄笔墨,每见古今名人真迹,辄刻意摹仿,款识、图章亦钩出。但袭其貌,不能得其神也。积二十余年,成二百四十页。”因此不难看出,这本画谱为仿古之作,临摹宋元以来诸名家之山水、花鸟、人物,并且每幅皆注明款识、印章等。不过由于流传不广,所以知道的人也不多。
但最近笔者发现汪琨的另一类《画谱》原迹则是《芥子园画谱》之外的另类佳构。该《画谱》册页为纸本、设色,凡三本共五十九开,分别由著名书画鉴定家苏庚春先生(1924-2001)题写标签“清汪仲山先生写树木册”、“清汪仲山画人物屋宇册”和“清汪仲山写山石册”(汪琨生在晚清,主要艺术活动在民国时期,不少人称其为清人)。从题签不难看出,画谱分为山水、人物、草木屋宇等三部分。每部分先画细部,再逐画各部分之全部,最后成为幅完整的山水或人物图。在每幅画侧,作者用精美的小行书注明该画之用途、适宜置于全画中的位置或在全画结构中的意义等。如他在画的高岗局部左侧写道:“高岗置于悬崖绝壁以通泉水之处,仰则看云,俯则听泉”,将它的经营位置与在画中的意义交代得非常清楚;再比如所画的屋宇,他写道“山水中屋宇如人之耳目,不可多,又不宜少,当审其势而用之,则有山顾宇、宇顾山之妙”等。
对于人物,汪琨能勾画出他们的各种情态,有闲来把钓竿者、负手送斜晖者、清溪濯足者、小窗读书者、闲坐听春禽者、秋林策杖者、柳岸唤提壶者……刻画入微,栩栩如生。对于不同情境中的人物他也有特别的注明,如他认为江湖满地一渔翁应该画于平沙丛苇中、骑驴过小桥则应用于雪景中、而身披袈裟的僧人要置身于白云深处才会令人有世外之想等,其他如渔樵问答、牵牛式、归渔式、撑蒿式等均应配搭相应的环境,这样画面才会生动,意境才会跃然而出。他还特别说明,“写意人物最难画,下笔全凭活泼出神”。从他的笔下我们看到这种“活泼出神”与精湛的笔力。
对于树木,他能写出远、近不同的形态以及各种画境下的谋篇布局。他以画树起手开始,分别画松枝、竹枝、点叶树枝、柳枝、桐树、梅枝、枯枝等,解析不同树枝的每一笔画。技法上则有鹿角树法、蟹爪法、迎风取势法、衬贴小树法等。对于每种树木的画法及其技巧,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画松,他说:“画松曲宜盘结,直如屈铁,松针宜圆,置于深谷幽岩,有种耸峭之气,远松宜疏疏密密”;对于树木在不同季节中的画法他也提出明确的主张:“此树春景上加黄汁绿点。红叶宜藤黄和脂,再用赭墨点之,以别浓淡,则成秋林。”交代得细致入微。
非常珍贵的是,所有《画谱》均赋色鲜活,墨韵淋漓,既是一本课徒教材,也是一件汪琨的艺术佳作,具有非常重要的艺术与文献价值。每开画页上均钤有汪琨印章,其印文分别为白文方印“汪氏”和朱文方印“仲山”,册后并有汪琨好友高邕(1850-1921)的题识。因高氏卒于1921年,所以这本册页的创作年代应该在此年或此年之前。
汪琨的山水、人物、楼阁等《画谱》是近年新发现的汪氏课徒画稿,所画题材丰富,论述详尽,并且参以画理,示人以门径,是现存较为完整的近代名画家的《画谱》原稿。相信这本《画谱》的发现对于近代绘画技法的沿革、画论的研究以及汪琨本人的艺术成就及其在近代美术史上的重新定位都将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