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发经营玉兰的三阶段
2016-05-14
特意选了一个好天儿,河南省国政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刘青发邀请记者一同前往其京郊苗圃赏秋景。
苗圃位于顺义,分为两块,加起来不到200亩地,所种苗木主要有胸径10厘米左右的玉兰和杂交马褂木,以及一些配合工程使用的树种。此时恰好是玉兰的落叶期,规模、树形清晰可见:主干笔直、分支整齐,一排排苗子“精神抖擞”。
刘青发是个“木兰迷”,苗圃里木兰科植物是“主角”。其生产基地集中于河南南召与平顶山,规模1500亩左右,北京的苗圃则是针对周边市场提前移苗的“中转站”。
“现在河南的苗圃已开启第三阶段生产计划,新播种400亩辛夷小苗,瞄准五年后的市场。”以五年作为一个规划期,是刘青发经营苗圃的心得。他的第一阶段是2003年至2008年。据刘青发介绍,当时他从一家工程公司辞职回老家经营苗圃,相中了木兰科植物。“我们老家辛夷种植户很多,不过那个年代大多是散户,没形成规模,也没有品种意识。”刘青发从著名木兰科植物育种专家王飞罡手中引种了几个玉兰新品种,并采用当地容易取材、成本较低的辛夷作为砧木进行嫁接。
此举在当时、当地是一件新鲜事,许多人开始效仿刘青发。“但是普通苗农的做法是给钱就卖,结果苗越卖越小,质量越来越差。”刘青发说,他采取策略是高标准定植,且定植苗不出售。渐渐地,他的苗木品质优势显现出来,在当地崭露头角。
从2009年开始,刘青发进入第二个五年规划。该阶段初期,刘青发意识到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将迎来一波高潮,成品乔木品种需求量必然增加。于是便开始大规模扩充大规格玉兰存圃量,将收购的2000多株大规格辛夷通过嫁接、造型等方式,培养成优选的玉兰品种大苗。令人欣喜的是,市场行情果真如刘青发所料,在随后的四五年中,大规格玉兰“一枝独秀”,为其赢得了不少主动权。
“现在是第三个阶段,正值‘新常态时期,所面临的困难更复杂,因此要有新的经营思路。”刘青发结合从事园林工程的经验分析道,现在苗木市场虽然供大于求,但采购方也遭遇“想要的,找不到;想买的,买不起”这一难题。他解释说,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后,现在甲方都在想办法省钱,工程利润变薄,留给植物采购的价格空间变小。另一方面,真正符合标准的苗木存量不多,好苗价格又太高。
为此,在这一阶段刘青发将采取控制规模、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策略,自行培养种苗,打造一个“闭环式”生产链条。
早年间,刘青发也做过苗木经纪人,但后来他发现“许多苗农的苗子自己不想要”,后来便专卖自己培育的成品苗。现在,他准备从种苗开始培养,其实质是推行严控质量生产的“升级版”模式。播种的辛夷是3年来在自己苗圃收集的,“因为知根知底,所以质量好控制。”他说。
不过,刘青发也坦言,针对当下行情,新扩张的400亩基地也给他施加不少压力,但是此时更不能慌不择路。“现在有的人看行情不好就贱卖产品,这种做法我不认同。”他说,企业该有的利润空间必须严控,压箱底的品牌产品要有存货,这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命脉。“如果一个阶段出现压力,我喜欢迎着压力走,因为市场变幻莫测,这样能尽量避免压力集中爆发。”这也是刘青发做事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