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陈嘉庚
2016-05-14罗海岩
罗海岩
4月的厦门,已是浓浓春意。走出高崎机场,穿过十余公里长的集美跨海大桥,就到了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的故乡——集美区。只要是游客,大都是来这里瞻仰陈嘉庚故居,以及他的纪念馆、以他命名的公园,还有他独特的陵寝。
2016年是陈嘉庚逝世55周年,首次“嘉庚论坛”应时而生,200多位海外华侨莅临参加。陈嘉庚的长孙陈立人年届七旬,精神矍铄地穿梭于会场内外,老先生仍在参加许多社会公益活动。他说,去年来华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时,习主席为抗战功臣和家属授勋,习主席握着他的手说:“中国有今天,陈嘉庚付出了很多!我们现在有很多事情还要向陈嘉庚学习。”
陈嘉庚是著名的华侨实业家,曾有东南亚的“橡胶大王”之称,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刚毅”
陈嘉庚历经中国近现史上由衰败到变革再到复兴的历史。他生于清朝末年,外国列强纷纷入侵,国家处于水深火热。17岁时,远赴南洋学商,是最早走出国门的先驱。
新中国初期时的陈嘉庚在全国人代会上投下庄严一票。
陈嘉庚在海外经营44年,从一个渔村少年成长为东南亚华侨中的工商巨子。他经商诚实守信、行事光明坦荡,如他所说:“余以为历史上凡能成伟大领袖者,总不能离去‘诚、‘信二字。就普通平民而言,若无诚信,已失其做人之资格。”
是时,陈嘉庚的父亲因企业经营不善,拖欠了25万元的债务,且用房产抵押。陈嘉庚刚走出国门,生活非常艰辛,但他经过4年打拼,毅然偿还了父亲所有债务,后来逐步拥有了更多的资产。
上世纪40年代初,陈嘉庚回国考察,感奋于延安边区各界廉洁奉公、艰苦奋斗之风,认为延安的“十没有”创造了风清弊绝的奇迹:无贪官污吏、无土豪劣绅、无赌博、无娼妓、无小老婆、无叫化子、无结党营私、无萎靡之气、无人吃摩擦饭、无人发国难财。蒋介石曾盛情设宴招待他,但他说重庆“绝无一项令人稍感满意”。虽然毛泽东只用一块多钱招待他, 但陈嘉庚心往系之。
抗战时期,陈嘉庚作为华侨领袖,动员各地华侨涌跃捐款,相当于购买了100多架飞机。1949年他亲历新中国开国大典后,毅然回国,筹划集美侨乡的建设,修路、修桥、建大堤,先后兴建了十几所院校。
陈嘉庚回国后,有一次赴京开会,途经武汉车站看到市容混乱,就给毛泽东写信说了此事。信发出后又心生忐忑,认为建国初百废待兴,不应为此类小事打扰毛泽东。但他回来再经武汉时,看到面貌大变,又听说毛泽东把信批复给当时的湖北省领导,他非常感慨,认为这才是治国的领袖。
坚辞为官的陈嘉庚经周恩来总理反复说服,任全国侨联主席,后又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但在复杂多变的国内政治生活中,他始终保持自己“刚毅”的气节。1957年1月,国内开始“反右”斗争,陈嘉庚不得不在全国人代会上发言,但他却大讲批判官僚主义。1958年,左倾思潮的“大跃进”运动开始后,陈嘉庚对许多做法不满,认为缺乏实事求是。在他的集美区,少有虚夸之风。
“校主”
陈嘉庚兴办了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大专院校,以及若干中小学,累计几十所,资助的学生遍及世界各地。他说“立志一生所获财利,概办教育,为社会服务”,他以一己之力,对教育的捐献达一亿美元,是他一生的全部资产。
陈嘉庚目睹集美家乡孩童失学严重,感叹“吾闽文化之衰颓”,于1913年春利用旧祠堂创办了两所学校,后又策划开办女子学校、师范学校等。为了发展家乡办实业,他又先后创办了各种专科学校,如航海学校、农业学校、商业学校等。1919年6月,他回国筹办厦门大学,邀请蔡元培、黄炎培、汪精卫等为筹备员。1921年4月,厦门大学正式开幕,并很快发展成为文、理、法、商、教育五个学院17个专业系,其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印证着陈嘉庚的心血。
厦门大学发展初期,陈嘉庚的企业面临困局,为支付厦大的管理支出,他不得已卖掉了在新加坡的三幢住宅,被誉为“出卖大厦,维持厦大”。别人笑他“轻财”、“孟浪”,他说“宁愿企业收盘,学校决不能停办”、“余不忍放弃义务,毅力支持”。
抗战时期,由于运营经费困难,陈嘉庚修书当时教育部长王世杰及福建省政府,表示自愿无偿将厦门大学献给国家。厦大从此改为国立。但延续至今,在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校区内,陈嘉庚仍被师生们尊称为“校主”。
“国家之富强,全在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乎教育”,陈嘉庚把教育提高到爱国、强国的高度,“忠心爱国——一心救国——教育强国”是陈嘉庚一生办学的足迹。
至简
陈嘉庚是华侨巨商,但生活自奉甚俭,过着极其俭朴的生活。据其子孙介绍,他每天5点半起床,做些运动及洗澡后用餐。每日粗茶稀饭,爱吃地瓜、米粉,还有花生米、芋头等,逢年过节和有重要客人时,才加上几样菜。而衣服除了两三套较好的外出当礼服外,其它都穿用了多年,许多处都有补丁。
陈嘉庚纪念馆里有他当年从新加坡回国时带回的两个旧皮箱,属于“奢侈品”。一只把手的皮带断了,他在上面结上了麻绳,又用了多年。1955年,长女从南洋托人给他捎来一把丝制雨伞,两年后伞布破了,他先后让侄媳妇补了三、四次。几年后伞布已烂得不能再补,他让用新布换一下。侄媳妇换好后送给他说“换得不像样。”陈嘉庚说,不像样没关系,只要能用就行。
陈嘉庚每天到校园和建筑工地巡视,持杖走上好几里路。特别是在建设拦海大堤时,还要坐上小木船。当时的国务院事务管理局考虑到他已高龄,专门拨给他一辆轿车和一艘小交通艇。陈嘉庚却从来不坐轿车到工地,他说步行去一可以看得仔细,了解得更清楚,二可以行走,锻炼身体。
陈嘉庚在《论兴学与爱子》一文中说:“父之爱子实出天性,人谁不爱子?惟别有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谓之爱。且贤而多财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实乃害之,非爱之也。”出于这种大爱,他对子孙要求严格,家风严谨清廉,按他的遗嘱,他的财产全部捐献于集美学校。
转瞬百年过去,陈嘉庚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后人概括陈嘉庚一生之言行,把爱国、诚毅、奉献、勤俭誉为“嘉庚精神”。
去年陈嘉庚诞辰140周年时,习近平致信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寄望弘扬“嘉庚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这是对陈嘉庚精神的最高礼赞。
相对薪火相传的“嘉庚精神”,陈嘉庚生前所有的财富如同高山下的一抔黄土,而他给予几十位家族后裔的是人世间最大的荫护和恩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