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命题角度,牢记阅读步骤
2016-05-14李秋梅
李秋梅
“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是近两年刚刚出现的新题型,相比客观选择题,这一道主观题的难度略有增加。但是解题的思路仍然可以梳理出几个步骤。
一、了解主观概括题的命题角度
1.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作者观点
对于议论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内容或阐发观点。因而能否分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命题者检验考生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
[高考题例](2015年上海卷第25题)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4分)
[解析]上海卷的第二篇文言文是关于“静”的论说文。这类文章通常的写作思路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文中,作者先列出了“客”的观点,“客”认为主人所追求的静,是主人的居所“静者居”所提供的,作者不同意“客”的观点,然后进行反驳。反驳是从两个角度分析的,先说为什么居所安静不一定就是静,再谈居不静不一定是真不静,最后提出“居仁而静”,层层展开,逐层深入。
[答案]本文先以居静人不静的现象,反驳了“静系于居”的看法,再从居不静人静的现象,提出“静系于人不系于居”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又把对“居”的理解上升为心灵的居所,由此推进一层,提出“居仁而静”这一最为核心的观点。全文紧扣“居”“静”关系,连贯而下,层层推进..
2.概括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围绕一个人物叙述的文言文通常会要求概括人物在某一方面的优点。大体包括:(1)如减实、谦逊等。(2)意志,如勇敢、果断。(3)情绪,如热情、开朗。(4)理性,如思维敏捷、深刻、逻辑性强。如所选文本涉及对象相对单一则要概括出人物的多重特征,力求立体丰满。
[高考题例](2015年江苏卷第9题)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解析]在文言文中,以主观题形式考查考生提炼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江苏考卷中已连续两年出现,说明这种考法得到大家认可,能切实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筛选概括要点要全,不能遗漏。谈欧阳发治学主要在文章的一、二节,要筛选相关的关键词,如“刻苦于学”“无所不学”“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等,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即可。
[答案]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
3.探寻事件原因
原因与结果是无法割裂开的。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存在的原因。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情发生的条件。就文言文中某一现象或结果要求考生结合文本追溯原因几乎适用所有类型的文言文本,应引起重视。
[高考题例](2015年上海卷第20题)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其原因。(5分)
[解析]本题既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又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首先要审出题目的要求和答案的模式,然后到文中按照要求找出相应的内容,最后进行概括。题干说“两次治理相州”,那就应找到两次治理的过程;“成败迥异”,那就要分别找到成功和失败的表现;“分析原因”,主要看其做法。
[答案]梁彦光第一次治理相州时,没有针对相州多诡诈的风气,沿用了在岐州时“以静镇之”的方法,导致失败。第二次治理相州时,一方面揭发坏人坏事,严惩狡猾之徒,另一方面立学兴儒,教化百姓,取得成功。
二、践行文言文深度阅读的具体步骤
1.借“题”解“文”,文意概括的选择题就是理解的好帮手
文言文在字词上的障碍不可否认,读懂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好在命题者问接地帮了考生,这个帮助就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一道选择题。这道题全用现代汉语来表述文言文的内容,四个选项加起来,90%的信息是正确的,而且就是那个设置的陷阱也是很小很小的一个错误点,根本不影响考生对文章大意的摄取。这是命题者留下的一条捷径,一把钥匙,考生一定要抓住,在正式看文本前,先看此题文字。
2.通读全文,圈点勾画主人公
通读全文时着眼于整体理解,不必拘泥于个别字句。在这个过程中,圈点勾画做标记是必要的。例如在主要人物姓名下标上着重号以示强调,给相关的人物编上代号以便理顺人物关系,在表示时问顺序的词语下画上波浪线以便明确事件发展过程等;在出现“变化”(包括人物官职升迁、地点转移、事件发展、时间推移等)处尤其应做上特殊标记。通渎全文时做标记,不仅能帮助我们快速理顺文章思路,尽快把握文章大意,在解题时也会发挥重要的提示作用,最起码节约了回头找情节的时间。此外,最好按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给文章分层,分清是何人在何时、何地、何职做了何事(起因、经过、结果)。这样才能使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自己的脑中顺序化、网络化,才能信手拈来。
3.深层次剖析人物精神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考查的最高层次,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没有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的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
[巩固训练]
轮扁斫轮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庄子·天道》)
[注]①轮扁:轮,姓氏;扁,名。②已夫:罢了。
本文寓理于事,请概括轮扁的观点,并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轮扁的观点是“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对轮扁的观点应当辩证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传统文化确实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他只以他手头的实际操作为例,但却忽略了一些抽象的道理并不以实际操作为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