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各模块中的应用

2016-05-13卜继翠

考试周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金属钠锌片铜片

卜继翠

在全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校实施了新课程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要求优化教学策略,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的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它的一般步骤为:1.提出问题;2.建立假设;3.设计实验方案;4.收集事实与证据;5.检验假设;6.交流。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研究的活动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让其自己探索、发现,使学生在愉悦中学会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最终掌握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要实施好探究式学习,就必须先设计好问题,我们所研究的就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用问题作主线,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从它的结构看,问题贯穿教学全过程,问题既是教学的起点和主线,又是教学的终点和延伸。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增进知识,更主要的是为了启发思维,激发创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既是对信息进行筛选综合、重组的过程,又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

(二)师生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促进者。教师的作用体现在:一是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思维。二是巧妙地设置符合学生最近发展的问题,使每个学生学有所思,探有所得。三是开发学生的潜能,排除思维障碍,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四是学法指导,组织讨论,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五是总结评价,延伸问题。学生由知识的被动建构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内驱力的作用下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三)模式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模式包含问题的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交流反馈—应用巩固的纵向开放结构,为学生独立求解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有利于学生的自评、纠错和能力的发展。探究过程中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展了知识获取的渠道。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典型模块中的应用

(一)金属钠的性质。提问是课堂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技能。实验往往可以和其他提问方式巧妙结合,从而使提问达到更好的效果。通过演示实验或者分组实验等实验方式,让学生亲眼看到现象或者亲手进行操作,用于加深印象。例如钠的化学性质这一节就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提出问题:(1)小魔术“滴水点灯”:在酒精灯灯芯藏一小块钠,实验时在灯芯上滴一滴水。这个实验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为什么滴水可以点灯呢?金属钠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金属钠有哪些性质?

(2)取出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煤油,用刀切开,观察新切面的颜色及变化(观察金属钠切开前的表面,与切开后进行比较),将断面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继续观察。金属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金属钠暴露在空气中,颜色和光泽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在烧杯中加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将一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放入水中。设计问题如下:生成的气体是什么,如何收集并检验生成的气体?金属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溶液变红的原因又是什么?如果再把钠投入酸中、盐溶液(硫酸铜溶液)中那么现象如何呢?

实验一:在酒精灯灯芯藏一小块钠,实验时在灯芯上滴一滴水。酒精灯燃烧了起来。得出结论:说明金属钠遇水放热。

实验二:取出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煤油,用刀切开,观察新切面的颜色及变化,将断面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继续观察。得出结论:金属钠非常活泼,遇见空气就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氧化钠。

实验三:将一块绿豆大小的金属钠放入水中,会观察到“浮”“游”“熔”“响”“红”。得出结论:金属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四处游动,说明有气体产生;熔化成小球说明反应放热也说明钠的熔点低;发出嘶嘶的响声,说明反应很剧烈;酚酞溶液变红,说明有碱生成。

(二)原电池。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原电池这一节的教学中,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一个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往往一时难以理解和领悟,我们可以把这节课化整为零,化难到易,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降低问题的难度。可以设计如下问题配合相应的实验完成。

提出问题一:组成原电池是否需要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实验: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将锌片和锌片;铜片和铜片;锌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同时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在电路中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观察电流计的指针是否偏转?

通过实验,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再通过交流合作就很容易归纳总结出原电池组成的第一个条件。

提出问题二:组成原电池是否需要电解质溶液。

实验: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插入乙醇、蔗糖、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溶液。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组成原电池需要电解质溶液。

提出问题三:组成原电池是否需形成闭合回路。

实验:将铜片和锌片分开放在两个不同的烧杯中,然后用导线相连;放在同一烧杯里用导线相连;将两个金属片紧靠在一起;形成合金。通过实验可得,要组成原电池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通过“探究”,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教会他们如何获得知识。因为探究式实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和发现能力。探究式教学也有缺点,就是大量的学生实验、课堂讨论、实验探究、理论探究,要花费很多时间,所以不可能对每一章节都进行全套流程,而只能选一些重点章节进行探究,即使对某一节的探究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当然,我们无法做到对每一个模块进行研究,只能选一些典型的模块及这些典型模块里面的典型课例作为研究课题。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1重点课题《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实效性实验研究》(课题编号:[2012]GSZ1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金属钠锌片铜片
水工建筑物止水紫铜片施工渗漏防治
PBL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属钠及其化合物为例
金属钠保存试剂探究
“果蔬电池”求真趣
金属钠的性质与考查方式赏析
从水说起学化学之盐
对铜锌原电池实验中锌片表面产生气泡的原因探究
香瓜变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