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2016-05-13王贵楼

红旗文稿 2016年8期
关键词:创新型动力驱动

王贵楼

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发展历史表明,经济强国的出现,背后都有一个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创新。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

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自从1912年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概念以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对于人类发展的重大意义。“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一核心命题已成为社会共识,并在理论和事实两方面得到了证实。

以哈罗德-多马模型为理论起点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从最初的资本积累论,到新古典增长理论,再到新增长理论,在这个由外生增长理论到内生增长理论的演进过程中,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越来越被看重。诸如新增长理论强调技术创新和知识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新制度学派强调制度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特别是围绕经济增长制度的发展经济学,在复兴“新熊彼特主义”的同时,越来越聚焦于创新的系统化工程和运作,即资本、技术与制度的协调创新。尽管它们彼此间对创新的侧重有所偏差,但对创新动力的价值认定却是一致的。

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780—1840年间,是蒸汽机和冶炼技术为代表的创新;1841—1897年间,是钢铁和铁路技术为代表的创新;1898—1946年间,是电力、化工和汽车技术为代表的创新;1947—2006年间,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创新。重大技术发展历史表明,技术创新大约以60年的长周期演进,凸显了产业创新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而从更大的以工业革命为坐标的产业进步与转型角度透视,也印证了这点:人类社会经济的每一次大飞跃都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都离不开创新。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末开始于英国,工厂由此诞生;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初开始于美国,流水线和大工厂由此诞生;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末开始于美国,数字化工厂由此诞生。

世界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核心战略。所谓创新型国家是指那些以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借助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从通用的指标体系分析,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这些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世界主要国家争相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发展先机。美国政府发布《美国创新新战略》,力挺先进制造、精密医疗、大脑计划等9大战略领域的创新;英国重点发展超低碳汽车、生命科学和医药以及尖端制造业;法国政府建立“战略投资基金”,主要用于对能源、汽车、航空和防务等战略企业的投资与入股。

二、我国正在通过创新驱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经历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我国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日益凸显。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这也是经济增速相对放缓,投资、消费和出口的“三驾马车”的拉动力开始下降的阶段。各类要素市场的供应却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传统人口红利在逐步消失。可见,中国经济增长的原有动力在衰减,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发展动力。这是因为,一方面任何经济体都不太可能长期保持两位数的超高速增长率;另一方面,中国的深度发展必须更注重增长的质量,即由粗放的数量型向高效的质量型转换。为此,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型的增长,特别是在新常态形势下,在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更加看重增长的内涵与质量,这就必然要求创新驱动。唯有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增长,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加快技术创新进步,才能真正实现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发展和创新的认识不断深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了对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其一,五大发展理念,把握了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顺应了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要求,点明了破解发展难题的新路径。其二,在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上,我们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解决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问题。其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推动创新能力落脚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强调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聚焦目标、突出重点,从跟进型发展到引领型发展,从而能够真正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升级转换。

三、坚持创新驱动须推进创新工程

国家的创新战略无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关系中去透视这一工程,需要着重在观念创新、体系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1.树立创新意识,培育创新文化。长期以来,我国的创新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而发展不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创新观念的薄弱。因此,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优先要解决的就是创新观念不足的问题。必须在“敢创新”“能创新”“善创新”上形成突破,树立全主体全方位创新的观念。通过强化创新观念的重要性,在观念与认识上形成自觉创新的主导精神和思维模式,为创新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和源泉。

2.强化创新体系整合,推进创新主体多元化。创新不是发表论文、申请到专利就大功告成了,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现代创新体系的规划与建设,特别强调布局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高效性,即在创新主干环节上优先确保不能有大的缺项和遗漏。在执行上重点围绕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两大层面展开。首先是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其次是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在创新主体的链条上,确保国家创新、企业创新和科研院校创新的同步协调,建立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3.健全创新激励机制,加强创新政策引导。能不能形成一个高效的制度,在管理与运作上推动创新,事关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成败得失。在世界上创新体制运作成熟的国家,都无一例外地建立起了在政策监管和法律上的创新保障和激励制度。这为我国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特别是科技强国美国,不仅建立了鼓励科技创新的一整套法律和政策保护,而且在政治决策和思想库建设上也明显倾向于激励科技创新。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最终也必须体现在我国创新制度的建设上来,形成一种机制,使得创新成为自我运行、自我发展、自我调节的主导力量。借助这种模式既可以保证创新源源不断地形成,又可以对创新应用进行有效的调控,从而确保创新的利益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和最大化。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思政教研部)

责任编辑:狄英娜 李民圣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型动力驱动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