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两经推拿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
2016-05-13邸鸿雁韩淑凯
邸鸿雁,韩淑凯
1.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河北保定 071000);2.河北省望都县中医医院
表里两经推拿法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
邸鸿雁1,韩淑凯2
1.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河北保定 071000);2.河北省望都县中医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表里两经推拿法对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病人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治疗组给予表里两经推拿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疗法,两组均连续治疗3周后评定临床疗效,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上肢痉挛程度及中医证候评分。结果两组病人上肢痉挛程度及中医证候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表里两经推拿法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病人痉挛状态。
关键词:中风后偏瘫;痉挛;上肢;表里两经推拿;中医证候评分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对脑卒中诊断、抢救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死亡率明显下降,但致残率却大幅度上升,严重影响病人生存质量。临床采用表里两经推拿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病人,探讨其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3月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和望都县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及门诊病人,共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及脑卒中种类等资料经统计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并经临床CT或MRI确诊。上肢痉挛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痉挛诊断要点制定[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3],符合中风病诊断标准。
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由脑肿瘤、脑外伤等疾病引起者,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病人。
1.3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表里两经推拿法。依经络表里关系,将上肢经脉分为3组,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先推拿手三阴经,按经脉流注方向,由肩关节向远端腕部推拿,力量稍重,速度较快,以滚法、拿法为主。然后推拿手三阳经,按经脉流注方向由远端腕部向肩关节推拿,力量要轻,速度要慢,以揉法、擦法为主。推拿手法力量要适中,逐渐增加刺激量,以病人感到酸、麻、胀、微痛感为度,并在经脉的五腧穴、络穴等特定穴部位进行重点推拿,手法要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每次治疗15 min,每日治疗2次,共3周。
对照组给予抗痉挛康复运动训练,如上肢良肢位的摆放,肢体按摩,兴奋性促进手法如静态牵拉肌肉、被动运动与按摩等,关节的被动活动等。每日1次,共3周。
1.4观察指标上肢痉挛程度评定采用临床常用的改良Asworth量表(MAS)[4]评定。 中医证候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5]中列出的症状,结合临床中所见主要症状观察并记录上肢疼痛、麻木、沉重、肿胀、拘挛、乏力、颤振、抽搐、汗出异常等症状,按严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治疗前后逐项询问观察,计算并记录总积分。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方差分析,分类资料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上肢痉挛程度评定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痉挛等级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肌张力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病人治疗前后肌张力Ashworth分级比较 例
2.2两组中医证候评分两组病人治疗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减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详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症状积分(±s) 分
3讨论
目前,对于脑卒中后上肢痉挛尚无规范化的治疗方案,西药多采取巴氯酚、硝苯呋海因及肉毒杆菌毒素及其他一些镇定药物等,虽可以缓解痉挛,但对服用者的精神或胃肠系统存在一定的副反应,病人往往难以坚持。一些局部肌肉阻滞注射药物如A型肉毒毒素和B型肉毒毒素由于费用较高及技术要求较高,限制了临床的广泛应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征和精髓,其强调对机体整体状况的认识和对全身阴阳平衡的调节,其安全有效,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
中医学认为,气血失调,阴阳失衡,是脑卒中的基本病机,而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状态继发于中风之后,故卒中后引起的阴阳失调是上肢痉挛发生的重要病机所在,其基本特点为“阳缓而阴急”。阴阳失调、五脏功能紊乱是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主要病机及病理基础,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就成为推拿治疗该病的主要治则。表里两经推拿法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主里,阳经属腑主表,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正如《素问·释义》所载“一脏一腑,表里气通”,故采取表里两经推拿法舒筋缓急、平衡阴阳、祛邪扶正。
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病人偏瘫上肢屈肌处于痉挛状态,而伸肌肌群处于弛缓性瘫痪状态,导致阴阳不平衡,故推拿立法为补虚泻实。推拿手三阴经,采用泻法,可以泻其因邪实壅滞而处于拘急状态的经筋,调节脏腑经络功能,加强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和控制功能,使兴奋与抑制过程处于平衡。同时,推拿手三阳经,采用补法,一方面可以广泛刺激上肢神经,改善神经营养,促进神经组织代谢,提高其兴奋性,从而有利于病损神经的恢复;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使低张力的伸肌肌肉产生收缩,提高其张力。由此可见,循经推拿法可通过刺激患肢优势肌群抑制神经兴奋性以降低痉挛程度;通过刺激患肢非优势肌群增强神经肌肉兴奋性,提高肌张力。从而引起肌肉本体感受器的兴奋以维持和协调正常的肌张力及运动功能,对促进分离运动有重要意义[6-8]。
本研究结果表明,表里两经推拿法能明显缓解上肢痉挛程度,改善上肢主动肌与拮抗肌之间的平衡,及时纠正异常的运动模式。其机制可能通过推拿对大脑皮层有双向的调节作用有关,改善皮层功能,调整皮层的兴奋-抑制状态平衡达到治疗目的,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1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4]燕铁斌,窦祖林.实用瘫痪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2.
[5]任占利,王顺道,王永炎,等.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
[6]毛根永,许敬人.循经穴位推拿肩周炎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2):49-50.
[7]解光尧,汪慧敏.针刺运动结合循经推拿治疗不同分期的偏瘫[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4):408-409.
[8]汤俊玲,韩淑凯.循经推拿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2011,25(7):1839-1840.
(本文编辑王雅洁)
电子文献著录格式
凡属电子图书、电子图书中的析出文献以及电子报刊的析出文献的著录项目与著录格式分别按“文后参考文献表”中条、2条、1条和3条中的有关规则处理。除此而外的电子文献根据下述规则处理。
著录格式如下。
[标引项顺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示例:a.网上电子期刊(J/OL)。
[1]江向东.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处理与图书管理系统解决方案[J/OL].情报学报,1999,18(2):4[2000-01-18].http://www.chinainfo.gov.cn/perlodical/qbxb/qbxb99/qbxb990203.
[2]Morse SS.Factors in the emerge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J/OL].Emerg Infect Dis[serialonline]1995 Jan-Mar[cited 1996-06-05];1(1):[24 screens].URL http://www.edc.gov/ncidod/EID/eid.htm
(收稿日期:2015-06-20)
中图分类号:R746R2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7.007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07-0690-03
通讯作者:韩淑凯,E-mail:dihongyan888@163.com
基金项目: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资助课题(No.201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