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意识关照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
2016-05-13丁松
丁松
摘要:为了较好地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学水平,让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得到切实提高,更好地增加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它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研究怎样进行高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学。一、反复朗读领悟其中深刻的内涵;二、介绍相关背景增加阅读兴趣;三、相互对照比较拓展思路;四、体会作家感情弄明深意。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121-01
绝大部分高中学生不太喜欢文言文的学习,因为他们觉得文言文比较枯燥无味,义深难懂。他们只要一碰到文言文知识立马就会眉头紧锁,肚子里充满了苦水。与此同时,高中的部分语文教师对文言文知识的教学也往往投入的经历较少,不仅乏味而且乏力,缺乏了教授现代白话文的那种洒脱与自信。少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也许可能会说:"我照着自己的教学大纲安排精心备课,对文言文的教学比较严谨、认真,但是学生对文言文没有太多兴趣,我们做老师的也难以寻找到好的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选择硬着头皮去完成文言文的教学任务罢了。"这样导致的结果只能是,高中语文教师讲得精疲力竭,学生呢,却学得索然无味,左耳进、右耳出,在接受文言文知识时候相当地被动,仅仅依靠机械的记忆去完成文言文的学习,自学文言文的能力未得到较好的培养。针对这个问题,为了进一步提升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帮助高中学生提升学习文言文知识的技能与能力,笔者在实践中作了如下尝试。
1.反复朗读领悟其中深刻的内涵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一篇新的文言文课文常常会给高中学生一种新奇的感受。所以,教师要具备捕捉这种新奇感受的能力,并学会好好利用它,把高中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转移到对新的文言文课文的整体感悟与理解上来。古时的文人墨客们对如何读书的见解颇多,也比较精辟。比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几百遍书虽然有点费力、辛苦,可是对文言文的感悟与理解全凭自己的朗读,并不是靠老师等其他人来讲解,仅仅凭借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借鉴一番。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文章的妙处,就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上。文章中的妙处就在"沉郁顿挫"之中常常自然显露出来。"沉郁顿挫"的朗读方式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过程里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较好培养高中学生文言文的语感。笔者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中发现,学生在"沉郁顿挫"的状态中诵读文言文的时候,通常来说,他们的思维与平时相比绷得更紧,在琢磨与思考文章向读者要表达的真实内涵。因此,笔者提倡的是文言文的教学要同理解文章意思很好地融合起来,这样一是可以帮助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疏通全文,二来是可以帮助高中学生理顺文章的脉络。比如,笔者在教授《祭十二郎文》这篇课文时,就让学生诵读多遍,学生们通过朗读能够体会到作者接到十二郎去世的噩耗时的那种震惊和意外。
2.介绍相关背景增加阅读兴趣
在细读文言文的时候,想要更好地欣赏并深入理解其中的内容与其蕴涵的趣旨,只靠仅有的字句知识的注释理解文言文的书面意思是非常不够的,我们还有必要了解文言文作者的个人生活和身世背景与其所处的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还有当时的氛围和宗教风俗习气。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准确、深刻地从平仄相对、句读之间领悟古文反映的社会现状和古人想要抒发的思想情感。比如,在教授《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教学内容时,笔者就首先介绍了诗人李白的一些故事。李白本是一个拥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一心想要帮助当时的朝廷干一番大事,可他被征入朝廷之后,却仅能为皇帝歌功颂德,同时还要对那些达官贵族阿谀奉承才能得以立足。志气远大的李白不堪忍受这种屈辱,因而他愤然辞官,漫游各地名山大川,去追寻他自己向往的既美好而又自由的生活。《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成的。
李白在自身所处的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这种追求,便转为对理想境界的渴望与追求。紧接着,笔者又进一步引导学生们了解了文中的天姥山。如此一来,那些来自天姥山脚下的新昌的学生情不自禁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豪感。部分学生说:"如果是在外面,如果别人问我来自哪里,我会兴高采烈地告诉他,我来自诗人李白向往的地方-天姥山。"班上的其他人都对这个学生刚才的说法表示赞同,于是这节课的课堂学习气氛便一下子比以前还活跃了,学生在学习这篇文言文的时候兴趣自然大增。在文言文的教课当中,老师可以适宜地增加部分与课文主题有关的知识背景,以此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在学生真实感受文章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后,他们就会有更大的兴趣去阅读、学习文章,同时更有效率地理解和掌握文章。
3.相互对照比较拓展思路
相互对照比较拓展思路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安排中能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运用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帮助高中学生不断拓展其思维空间,促使学生不断地积极思考在学习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此获得透彻准确的理解。词与字可用来比较与对照,句子也可用来进行比较与对照,在比较与对照中同中求异,亦或异中求同。比如有的词本身是一词多义,在对这种一词多义的词语进行比较时,我们便会发现有的是同音,有的是同形,然而意义不同;有的同形却是既不同音又不是同义。比如《渔父》文中的"渔父见而问之"中的"见"字,是"看见"的意义;但"是以见放"此句中的"见"字则为"被"的意义;而在文言文《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的"见"是"我"的意义。《鸿门宴》这篇文章中的"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中有三个"为"字,但是前二个应该读wei,是动词词性,解释成"是";同时后一个"为"读wei,一般是放在句子末尾去充当语气词,常常被用于疑问句当中。又如课文内容的对照和比较,在学习文言文《项羽之死》时,笔者首先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回顾一下过去所学过的《鸿门宴》的那篇文章,紧接着把这两篇课文前后联系起来进行对照比较阅读,这样一来,学生们对项羽这个人物的性格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通过前后对比自然也就加深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4.体会作家感情弄明深意
有较多的高中语文老师往往将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定位在解释文言文课文中的字与词的意思上,结果使文言文的教学变了味,也可以说成了"识字课"或者高中古汉语的知识课,我国经过几千年所沉淀下来的古代文言文作品里面所体现的人文价值、社会以及美学价值却并未被高中学生真正掌握与理解。多年以来,笔者在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有这样一个授课体会,高中语文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文章的实际内容积极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采用一种相对积极的心态去熟悉、学习文章内容,深入地去挖掘文章中作者隐含的内在情感,并且还要不能局限于教学参考资料与老师的思维,而要大胆创新,不断地去拓展属于学生自己的空间。当学生们拥有了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便才能与课文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深入理解课文所隐含的深义。
结语:笔者认为目前教育界必须认识到高中文言文教学在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方面的作用,在当今的教育教学里文言文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同时教育工作者必须警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再走三条错误的道路:一、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仍然走老路,把文言文当作古代汉语来教授,理论与实践脱轨;二、抛开文言文的句篇字词,仅讲授文章文化内涵,不管文言文的特点,不管学生的基础;三、在新课改的条件下,要么就是一味以传统的逐句串讲法为主,使课堂乏味、沉闷,要么就是不管新方法的原则和使用规律,胡乱运用,使新的方法形式化。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尽量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这五本教材中,文言文占比较大,因此文言文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妙建烨.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果[J}.学周}}l·B,2012,(12).
[2]张美华.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体会[J}.考试周刊,2012,(65).
[3]丁素艳.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