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度方可识人
2016-05-12叶春雷
叶春雷
《世说新语》记载了郗超的一则逸事:东晋大臣郗超和谢玄不和。此时,前秦的苻坚准备攻打东晋,已经像恶狼一样侵吞了梁州、岐州,又像猛虎一般盯住了淮河以南地区。当时朝廷商议对策,打算让谢玄北上讨伐苻坚,世人对此颇有争议。只有郗超说:“谢玄这个人率师北伐一定能成功。我过去曾经和他一起在桓宣武府中共事,发现他用人都能各尽其才,即使是小事,也能得到妥善的处理。由此推断,他一定能建立功勋。”谢玄立大功后,当时的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敬重他不因个人喜恶而漠视别人的长处。大度方可识人!
稍知历史的人都知道,晋军在淝水之战中将前秦军队打得落花流水,留下了诸如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成语典故。但试想一想,如果没有郗超力排众议,推举谢玄为统帅,淝水之战也许是另一种结果吧。而最难能可贵的是,郗超能抛弃个人恩怨,从国家民族的大局出发,来选拔人才,这就显示出他超大的度量。
当然,一个小肚鸡肠的人,是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公报私仇的。这样的小人,在历史上不胜枚举。楚国的屈原不就是遭受小人的暗算吗?屈原为楚怀王起草楚国的宪法,出尽了风头,遭到靳尚的嫉恨。靳尚在楚怀王面前不断进谗言,诽谤屈原,导致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最后惨遭流放的厄运。“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英才遭妒,实在是小人量小。
一个胸怀坦荡的人,一定像郗超,而不是像靳尚。推动历史往前发展的人,也一定是大度的郗超,而不是小肚鸡肠的靳尚。一个能抛开个人恩怨、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人,一定是胸怀广阔的人,也一定会在历史上赢得不朽的声名。
鲍叔牙就是一个大度的人。他把自己的好朋友、鲁国的阶下囚管仲推荐给齐桓公为相,而全然不顾自己才是帮桓公复国的功臣。在相位的问题上,按道理,管仲是没有资格的。鲍叔牙主动让贤,显示出宽广的胸襟。管仲也动情地说:“当初自己与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自己拿大头,鲍叔牙拿小头,但鲍叔牙并不认为自己贪,而是说自己家里太穷;当初自己上战场,看到敌人就逃跑,鲍叔牙也不认为自己怯懦,而是说自己家里老母还健在,怕死在战场无人奉养老母。”想想现在的一些人,一点蝇头小利都争个你死我活,几辈子的老脸都撕破,更何况是那么大的官位,多么大的诱惑啊!但鲍叔牙大度识人,主动让贤,结果齐桓公仰仗管仲,成就了千秋霸业。
鲍叔牙和郗超一样,不仅有知人之明,更可贵的是,有识人之怀。事实上,“识人之怀”有时甚至可能比“知人之明”更重要,也更难能可贵。
在一个团体之中,总有人与你关系不够好,或者根本敌对。如果,因为这样的原因,就排斥那些人,甚至否定那些人,那么,在你需要那些人帮助的时候,可能就得不到任何帮助。你人为地将自己生活的圈子变窄了,因为容不下他人,自然就看不见他人的才华,更不用说去提拔他人了。所以,当你孤立一些人的时候,其实也被更多的人孤立了。因为,在生活中,力的作用不仅是相互的,而且还可能会有放大效应。
放弃个人恩怨,主动褒扬那些有才华的人,像唐人杨敬之诗句中说的“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那是一种多么高尚的行为。而事实上,当你这样做了,别人也会把你的才华到处宣扬,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而在这良性循环中,每个人可能都会人尽其才,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结果吗?
檀道鸾这样评价郗超:“超少有才气,越世负俗,不循常检,时人为一代盛誉者。语曰:‘大才盘盘谢家安,江东独步王文度,盛德日新郗嘉宾。”檀道鸾以“盛德日新”四字评价郗超,实在是非常公允的。一个有识人之明兼识人之度的人,不是“盛德日新”又是什么?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