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习作心理模型破译语言表达密码

2016-05-12张礼霞

江苏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语言表达习作

【摘要】学生写作的过程,从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直到最后的推敲修改,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缜密的心理过程。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表达的同时,可以在具体的表达方式、结构技巧和过程写作策略上,通过习作模型建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方式获取感性认知,以习作心理模型建构的方式来完善写作的过程,让文章看起来层次分明、文脉贯通。

【关键词】习作;语言表达;心理模型建构;多重同构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1-0023-03

【作者简介】张礼霞,江苏省连云港市苍梧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06),一级教师,连云港市名教师。

习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呈现,是考查学生字词句篇运用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学生多种心理活动的综合训练,还是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具体表现。所有这些能力的体现都是建立在写作的心理活动之上。

一、当前小学生写作心理模型的断层

(一)“生活”与“写作”的断层

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学生的作文总是缺乏灵动,缺少生命的活力。学生生活在社会、家庭之中,却不能很好地把生活中的点滴元素渗透到习作中来。现实生活中,学生有各种体验的机会,他们的视野是何其广阔:无所不容的互联网,精彩纷呈的电视节目,名目繁多的报刊,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如何指导学生把这些活动自然生成到作文中去,实现生活实践与表达断层的跨越,是习作教学的突破难点。

(二)“听读”与“说写”的断层

学生通过听和读积累素材,通过说和写进行输出,但在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发现,学生积累的知识并不能很好地释放出来,或者不能被合理及时地输出。同一个班的学生,同样背诵了120首课外古诗,在习作时,少部分学生能够自然地运用诗句提升表达,但大部分学生不能合理运用,甚至想不起来用,这种情况包括文学阅读。

(三)“情感”与“表达”的断层

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心境;苏轼“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伤感;还有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的忧郁,无不透着作者的情感。因为情感的流动,寻常的东西变得诗情画意。应该说写作是情感的抒发,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激动、惊叹、伤心……经历这些情感的时候,很多学生不能把这些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二、建构写作心理模型,实现断层链接

从现代信息论看,作文是一种“信息摄取—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输出”的心理活动。学生在获取大量的写作素材后,会把这些信息分门别类地存储起来,为写作所用。但在面临写作实践时,大脑里存储的材料并不是都能运用于写作,还必须根据文章的中心需求,经过“加工”之后才能入文,这需要学生有较高的辨别、筛选能力,这种辨别、筛选能力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写作心理模型的建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内心活动,帮助学生在心中自然形成表达的图式。

(一)审题的心理模型建构

能否正确审题往往是文章是否成功的关键,能否通过审题揭示事物的核心本质,抽取出明确的思想要义是审题的核心。学生通过反复思考,认真分析,获得深刻的认知,产生自己的看法,这时候的审题才会准确,立意才会深远。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教会学生审题呢?

1.辨析→表象→心理定向。

这种审题的心理过程一般出现在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中,学生首先读题,对题目进行一字一句的仔细分析:这是要求写什么的?写人还是记事的,写景还是议论的,状物还是抒情的,范畴要先明确;其次,针对前期的感知,调取以前的记忆,把脑海中存储的素材进行筛选,哪些内容符合题目的要求,形成初步的构思,决定选材。例如:苏教版五下习作《我身边的小能人》。通过初步读题确定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什么样的人呢?一个“小”字看出应该是写与自己年龄相仿的伙伴,“能人”告诉我们应该写这个伙伴的特长,“身边的”应该是写自己熟悉的伙伴。通过这样一辨析,应该明确了选材的方向,接下来就要作者尽可能丰富自己的表象,在众多事例中确定要写的人和事。

2.阅读→比较→信息提取。

有些作文题目粗看差不多,似乎这样写也行,那样写也行;有的事例可以用到这个题目,也可以用到那个题目。如果仔细推敲其实各有差异,这就需要引导学生比较一番,找找异同。例如:苏教版五下习作《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学校期末测试作文题《我最喜欢的一个人》,我也曾出过作文题《我最难忘的一个人》,这三个作文题都是写人的,而且都是写一个人。在测试中,就有不少学生投机取巧,把《我最敬佩的一个人》的事例用在了《我最喜欢的一个人》中。这种做法不是不行,但是分析后你会发现,不是让你喜欢的就一定是最值得敬佩的,你敬佩的不一定就是让你最喜欢的。敬佩的人往往是有一种品质,深深感染着、影响着你,让你对他肃然起敬;而喜欢的一个人可能不是因为什么高尚的情操,喜欢他,可能是他的乐于助人,可能是他的性格开朗,可能是他的多才多艺……而《我最难忘的一个人》难忘的原因可能是他的某种品质,可能是他乐观向上……三个话题有相同的地方,却又有差别,学生在审题中要发散思维,通过比较,提取有效信息,才能更好地为后面成文作准备。

审题的过程要着力发掘出题目本质的意义,写人的要分析人物的思想,表象出支配人物一切的言行举止;记事的要对事件深入探求,显示事件多方面的意义,描述出最主要的、最动人的一刻;状物的要对事物的外形作有重点的阐述,着力表现事物的特点;议论的要对观点作深刻的论述,有理有据。

(二)选材构思的心理模型建构

一篇完整的作文呈现除了开始的审题外,需要历经素材选取、写作构思、文字表达和修改润色几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选材构思是作文的“风向标”,选材不好,很难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1.内循环——以材料辨析完成“知识表达型作文”的心理模型建构。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波里特等人把作文的过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者记忆存储的信息这一事实称为“知识表达型作文”。这类作文一般是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或者判断信息是否符合要求这两个环节来进行,作者把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删减,有条理地表达出来。例如:学完苏教版五下《音乐之都维也纳》后,我让学生搜集资料,仿照《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构文方式写一写有别称的城市。这是属于典型的知识表达型作文,对于这类作文采用的构思过程是:

学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但是在这些材料中很多材料是无用的,跟主题不符。比如:很多学生写“浪漫之都巴黎”,他们查阅的材料中有关于标志性建筑的,有关于人们饮食起居的,有关于风土人情的,有关于地理位置的……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选择材料的指导工作,引导学生学会选择恰当的写作材料后再进行写作。

2.多重同构——以多种体验促进“表象操作型作文”的心理模型建构。

大多数时候学生写文章,都是把过去已经感知的事物形象通过语言简单重现出来,更进一步,就是在已有表象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再加工,产生新形象,这需要观察、想象等方式的加入。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赵为华博士的“表象操作加工过程模型”的基础上,我把这类作文的形成遵循的模式简化为以下图式:

这种作文的心理模型建构方式比较多见,也很常用。学生初步了解作文题目,根据表象提取的信息首先进行一次同构,形成作文的基本结构,但这只是初步的构思,这时候作者还要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对表象进行二次同构,在这次同构过程中作者要对内容进行细化和添加,让表象更细致。

例如:2015年6月我们进行的观察作文《野豌豆》(五年级)的写作。教师先出示野豌豆的实物,让学生初步接触野豌豆,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初步表象,接着提出问题:野豌豆生在什么地方?茎叶是什么样子?开着什么样的花?然后带学生到农场观察野豌豆,带着学生制作野豌豆哨子,最后回到教室写观察作文。学生初步描述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形状、颜色、味道、触感等几个方面仔细回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二次同构,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述野豌豆。学生欢天喜地地寻找野豌豆、观察野豌豆,满怀兴致地用野豌豆角做哨子,这种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在二次同构中形成书面语言。当然,如果有需要甚至可以三次同构、四次同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环节,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进一步加工材料,形成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更有利于下一次习作完成,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三)布局谋篇的心理模型建构

布局谋篇是对整篇文章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它是鉴别文章优劣的标准之一,能够客观反映事物内在联系及其发展的顺序。学生在写作前应该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要有一条清晰的思路,这个思路是否有条理,是否合理,能够考查作者写作时的思维是否严谨,是否连贯。

1.组块分析,让篇章层次分明。

在作文谋篇时,可以把作文的材料先分成几个大的部分,然后对各部分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抽象、概括,最后有顺序地把这几个部分排列成有层次的结构。让学生明晰开头怎样写、中间怎么展开、怎么过渡、怎么照应、结尾又如何,让整篇文章看起来层次分明、文脉贯通。

在心理模型的建构下,学生能够把一篇文章用各种方式很完整地呈现出来。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调取自己的知识经验,依据模型建构,列出作文提纲,一篇作文就已经完成一半了。

2.细节分层,让表达呈现画面。

主题鲜明、选材合理、条理清楚,是一篇优秀作文的基本条件,但要想让语言表达更上一层楼,就需要在细节描写上下工夫。细节描写其实也有几个固定不变的要素,而这些要素间含有许多空位,它们可以被具体的信息填补,让表达在具体化的情境中千变万化。

细节描写的关键是要有表达的画面感,主要包括:环境细节、服饰细节、动作细节、语言细节、心理细节等。环境描写又包括天气、建筑、景色等描写;服饰描写又包括衣、帽、鞋、袜、身上配饰等。学生在写作时,教师指导学生在脑海中建立细节描写的图式,在呈现画面的时候按照细节描写的建构模式,有意识地把“语言的形象”转化为“形象的语言”,反复多次练习后,生动具体的描述就会水到渠成。

写作心理模型的建构,就好比攀登的梯子,把“难于上青天”的写作活动推向前所未有的和谐。写作可以为了考试,但最终是为了抒发情感、表达观点,我们应该让写作成为儿童信手拈来的事情。

注:本文获2015年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有删改。

猜你喜欢

语言表达习作
如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招教你锻炼出好口才
数学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研究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勇敢表达,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小主持人
习作展示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