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总医院迎来2.0时代
2016-05-12彭雪征莫鹏
彭雪征 莫鹏
战略导弹部队曾遗憾没有一所属于自己建制的总医院。1999年9月28日,隶属北京军区262医院正式挂牌成立第二炮兵总医院,现更名为火箭军总医院。当时,在北京小西天一片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之中,这个团级单位的门诊和病房只有两层旧楼房。
17年后,这里的变化堪称一部“传奇”。
从2名硕博“宝贝疙瘩”到287名硕博人才方阵——
一流人才成为跨越发展的“引擎”
1999年9月28日,第二炮兵总医院正式挂牌,实现了火箭兵企盼已久的“总医院梦”。牌子挂上去,盘盘“家底子”却囊中羞涩:全院知名的专家人才屈指可数,高学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面对北京多家知名大医院包围,夹缝中如何生存的考题让临危受命的院党委“一班人”陷入沉思。
角鸣号响,医院人才建设起步驶上“快车道”。院领导兵分多路,分赴10多所军内外知名医院和院校,足迹遍布华东、华北、西南等地,数十场“引进高层次人才恳谈会”,数百次与博士硕士“顾庐”长谈,抛出岗位任职、提供住房等“橄榄枝”。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短短几年间,火箭军总医院从军内外引进博士和博士后108人、硕士179人,学科带头人特招入伍32人。
医院既“招贤纳士”,也让现有人才能力素质“版本升级”。制定政策,筹集资金,先后选送40多名技术骨干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每年拿出100万专项经费选送人才出国深造,30多名学科带头人赴美国、日本等地考察培训,100余人次在国际学术讲坛学习交流。
用好一个人才,带活一个科室。呼吸内科主任王英由一名地方大学生特招入伍后,院党委为她搭建创业平台,配人、建科、买设备、送学深造,王英实现从中医硕士到西医博士的华丽转身,她身患癌症后,医院在生活上给予精心关怀和照顾,王英深受感动。患病后,她的工作热情始终不减。科室病区规模从最早几张床拓展为3个病区,创收多达千余万元,科室党支部多次被上级评为“先进党支部”,王英本人也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殊荣。王英说:“组织对我这么信任,我绝不能辜负,必须加倍努力工作,为军队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正当医疗人才队伍初具规模时,院党委又把目光盯在名医名家身上。经多方努力,成功引进北京天坛医院介入科原主任姜卫剑,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原主任周宁新等学科领军人才,成为为兵强院的“名片”。
汪忠镐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血管外科专家,有着登峰造极的地位。为聘请他出任名誉院长,搞活医院,院首长三顾茅庐来到院士家里拉家常,谈事业,常常在院士家楼下等待至深夜直到忙碌一天的院士回家。
“我堂堂一个科学家到这家年轻的医院,岂不是降低身份?”经过再三请求开始并没得到院士同意,但常委们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院士最终被院首长的诚心所打动。
来到医院后,院党委为院士搭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设立了办公室、配车、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花巨资从国外引进一批先进的诊疗设备,配备一支医护团队,由院士领衔组建了中国首家“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心”,还组建了“血管外科”,这两个学科为万余名患者带来了福音,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技术品牌。如今,已年过七旬的汪院士,为了感情,为了事业,每天活跃在医疗一线。
从1项小有名气的成果到20多项在军内外领先的高新技术——
品牌优势成为跨越发展的“基座”
脑卒中已成为我国致死和致残的“罪魁祸首”,构建完整的救治体系成为总医院求得发展的迫切需求。
著名脑血管病专家姜卫剑根据医学发展趋势和多年研究,提出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多个学科,成立脑血管病治疗中心。当时,这一举动在业内出现了一些不同声音。原因是医疗界没有先例,各方利益难以协调。
对此,党委意见高度一致:创新有风险,但风险与发展共存。为此,从火箭军到后勤保障部党委首长“一路绿灯”,支持总医院从北京天坛医院一次性引进了姜卫剑团队,并任命姜卫剑为副院长,引进了一批国际尖端设备,配备了一流病房和医护队伍,脑血管病治疗中心在总医院挂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012年6月,经军委后勤保障部评审和批准,“全军脑卒中医疗救治研究中心”在火箭军总医院挂牌成立,其整体规模和技术力量达到国内乃至世界一流水准,这在全国全军都极为罕见。
某部战士小戴患有颅内动脉瘤,体积巨大,形状怪异,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传统外科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可能造成夹闭不全或分支闭塞;而单纯介入治疗,无法实现动脉瘤栓塞和载瘤动脉重建,容易导致偏瘫、失语等严重后果。面对这一棘手难题,姜卫剑对小戴的病情进行认真分析,反复研究手术方案,认为要想有效解决小戴的动脉瘤,唯一的办法就是实施外科开颅和神经介入相结合的手术方式。但这种复合手术在国际上还处于空白,其难度和风险都不可预知。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姜卫剑率团队历经5小时奋战,手术取得圆满成功,小戴重获新生。此例颅内动脉复合手术,在国际上尚属首例。出院时,小戴激动地连声说:“感谢总医院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从单一为官兵就医看病到拥有一支科研攻关能打胜仗的卫勤力量——
职能拓展成为跨越发展的“战场”
塞外6月,骄阳似火,某大山脚下硝烟弥漫,一场战时救护训练鏖战正酣。一群佩戴“红十字”袖标的官兵从前接、分诊、处置到后送,个个反应迅速,救治得当,让现场观摩的上级首长赞不绝口。一位首长评价:“平时真打、真训、真准备,在关键时刻才能不掉链子。”
火箭军总医院组建初期,卫勤力量薄弱,只能给官兵诊治一些常见病,遇到疑难重病束手无策,难以满足官兵的健康需求。
战场救治是军队医院的天职。火箭军总医院聚焦能打仗、打胜仗目标,整合资源组建了特勤医学科、造血干细胞库、核医学救治中心、军事医学办公室,围绕火箭军任务和官兵健康开展科研攻关和保障。
瞄准未来战场卫勤保障,组建了国家级核医学应急救援队、全军野战医疗所、火箭军应急机动医疗救援队。人员配置完善后,修订和完善了10多种应急救治预案,规范了从人员收拢、物资装载、展开装备、实施救治到后勤保障一整套工作程序和标准规范。
火箭军总医院根据战场应急救治需要,从实战出发开展经常性战创伤、应急核化损伤技术培训和院前急救实战化演练,通过批量抢救伤员,着力提高组织指挥能力和应急救治能力。抽组百人参加火箭军后勤应急保障大队的“全员、全装、全流程”野外驻训,完成了现代战争条件下多项应急救护课目训练,步入了人装满编、方案完善、训练有序的科学轨道。
筹资1000余万元研发全军首台特勤医疗巡诊车,是火箭军总医院紧贴实战提升卫勤保障能力的又一创举。该车具有涵盖特勤人员体检、医疗巡诊、核医学应急救援3大功能。核医学应急救援是特勤医疗巡诊车的最大亮点,车内配备了表面污染检测仪、单兵视频头盔等核应急设备,可以快速展开救援。经过数十次演练,目前已实现了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具备了平战兼备、特常一体、军民通用、防治结合4大功能特点。在全军三级甲等医院评审中,首长和军地专家现场观摩了特勤医疗巡诊车核医学应急救援演练,纷纷给予高度评价和认可。
玉树地震发生后,火箭军总医院医疗队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出色完成了伤员救治、灾区巡诊、伴随保障任务,受到了首长和驻地政府的广泛赞誉。抗震救灾医疗队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