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他的雪山阵地
2016-05-12胡晓宇
胡晓宇
“一生能守过3个海拔5000米以上的雷达阵地,不是哪个军人都能拥有的待遇呢!”这名43岁的老边防黝黑的脸上闪烁着自豪的光泽。倏地,话锋一转:“我守过的阵地,我妻子都上过。”
【恋曲旋律】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舒婷《致橡树》)
【恋歌主唱】一边是边关寂冷星空,一边是都市笙箫霓虹;一边是雪山雷达兵,一边是都市新女性。她是历史学博士,为了他——一位高原军人,她选择了忠贞浓厚的爱情,与他相爱相守18载、携手书写戍边历史。
“5030米、5134米、5374米……”明媚的夏日,驻藏空军雷达某旅总工程师孔维同,正带领刚完成西北体系对抗演练任务的机动分队返回高原。车贴着泛着金属棕色的山峰行进,他不禁默念起驻扎西藏23年、坚守了16年6个月的座座雪山阵地,宛如默念厮守多年的战友的名字。
“一生能守过3个海拔5000米以上的雷达阵地,不是哪个军人都能拥有的待遇呢!”这名43岁的老边防黝黑的脸上闪烁着自豪的光泽。倏地,话锋一转:“我守过的阵地,我妻子都上过。”说起与自己相爱相守18载的历史学博士妻子马俊林,孔总工的脸上潮水般漫过幸福骄傲的笑纹:“风雪弥漫的戍边生涯一路温暖。”
帅气坦诚,沉稳坚定,这名高原军人爱的率真,让她不顾一切,只为爱情
帅气阳光、身高1.77米的孔维同,和马俊林相识于1996年阳春。那时,他是空军雷达学院学员,她是武汉大学的大学生。只因孔维同的高中同学,恰好是她的大学同学,于是就有了他们奇妙的相遇。
5年兵龄、上军校前在海拔5134米的雪山阵地当过两年雷达操纵员、所在部队拥有海拔5374米的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这些,都是在不多的聚会上,孔维同一脸自豪说起的。一同说起的,还有“回高原好好干事业”的毕业规划。
“勇敢,从来没有顾虑。坦诚,从不隐瞒自己的去向。”从小仰慕军人的马俊林发现,这名高原雷达兵丝毫没有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想法,坚定得如高原阳光,磁铁般吸引着她。而孔维同也对这个秀气内敛的北方女孩一见倾心。
相识一年后,距孔维同回西藏还不足3个月的阳春,他义无反顾地给学校写下了“上甘巴拉建功立业”的血书,也给已考取武汉大学研究生的马俊林寄出了求爱信。信不长,只有两页,但真正打动马俊林的是两句话:“我要保家卫园,我也要甜美爱情。家与国,在我心里同样重要!”
1997年5月1日,这对相互倾心的年轻人,正式开始了爱的历史。两个月后,他如愿以偿登上甘巴拉当排长,成为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的“千里眼”,她在喧嚣都市继续研究生生涯。山高路遥,思亲路远,全靠鸿雁传书。
在缺氧、孤独与崇高责任并存的苦寒极地,孔维同和战友警惕巡视着雪域长空,给恋人每周两封的信也从来“雷打不动”。有段日子,同学们都劝马俊林现实些。犹豫间,她两三个月没回信,但他依然自信地坚持着。只只鸿雁带着军营男子汉爱的坚贞,从风雪边关飞到名牌学府,让马俊林再也没有为爱的选择犹豫过。
硕士毕业时,马俊林毅然放弃留在大都市工作的机会,只身一人来到他的家乡云南,在昆明师范专科学校当着老师,静静地等待心中的“男神”。
那年年底,这对望眼欲穿的年轻人约定成婚。那时,孔维同已任海拔5034米某雷达站指导员。那段时间,西藏连续大雪,飞机停飞。心急如焚的他只得坐汽车辗转往回赶,一路冰雪、塌方、修路,整整颠簸了8天。当他风尘仆仆终于出现在爱人面前时,胡子拉碴、衣衫脏乱,丝毫没了“男神”的模样,但他们紧紧相拥,幸福得泪流满面。
然而,两人还没来得及办婚礼,孔维同便接到紧急归队的电话。这一趟折腾下来,相聚的时间还比不过他在路上辗转的时间长。他默默地背上行装出发,她静静地送他到机场,留下她独自一人度过他们的蜜月……
执着担当,铁骨柔情,这名高原军人爱的责任,让他们彼此珍视,心心相印
2002年春节前夕,马俊林怀孕7个多月了。而孔维同正在海拔5030米的阵地上担负战备值班,一上山就是3个月。恰逢大雪封山,电话不通,信也寄不到,形单影只的她只有和肚子里的宝宝相互陪伴。
“她好吗?”“孩子正常吗?”身处雪山孤岛,孔维同深深惦念着妻儿。当时,阵地上只有下山的岔路口有微弱的手机信号,可那儿是风口,风大时能把人卷飞,官兵们便在那儿挖了一条沟,有情话家事,便蹲到沟里,用大衣蒙住头呼唤远方。
腊月二十八的中午,孔维同蹲在沟里一遍遍地试,终于拨通了妻子的电话,可信号时断时续,他只听到妻子一声“你好”,之后便是委屈的抽泣……没有一句完整的对话,但妻子听出了他的关心、他的思念、他心中无法分割的家国情爱。
这个阵地,马俊林上过4次。孔维同在这个雷达站当了4年指导员,带领连队连续3年夺得“基层建设先进单位”。他被成空评为“优秀基层党支部书记”,并于2004年10月升任甘巴拉雷达站副教导员。这4年,收获的还有美好姻缘,和与他一个模子刻出来般的帅气儿子……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小家不安宁,谈何保国家?”孔维同始终这么认为,就如他给儿子取的名字,“孔垂昱——顶着太阳垂直屹立,就如军人保家卫国。”
时光穿梭到2006年4月,孔维同上阵地担负总值班时,广东兵张海光得了重感冒。一天吃早饭时,他说不舒服想躺会儿,可到了下午已神志不清。
“如果小张在山上有个三长两短,作为干部、兄长,怎么向他父母交代啊!”焦急万分的孔维同一边给团里打电话,一边指挥官兵抬来制氧机给小张吸氧,能想的办法都想了依然无济于事。感觉张海光的身体渐渐变凉,孔维同心急如焚,隔一会儿就出去看看车来了没有,寒风抽打着脸丝毫感觉不到冷,担心的泪水顺着脸庞流淌,直到团长的车载着军医连夜把张海光接下山……
“责任。他是总值班啊!”这件事,马俊林是3个月后来队探亲时听说的。丈夫的眼泪让她读懂了责任和担当,更努力地让自己为他分担。
2013年9月,已升任驻藏空军某指挥所装备部副部长的孔维同赴浙江征兵。任务结束回部队前,顺便回家看看。到家才知道,就在3天前,妻子左脚扭伤骨折,不想让他分心,便隐瞒了伤情,独自用右脚跳着去医院拍片、敷药……
冷山热血,刚毅坚韧,这名高原军人爱的分量,让他们心魂交融,比翼齐飞
5374米的甘巴拉阵地,马俊林上过4次。荣誉室的每张照片、每张奖状她都细细看过,深知这个有着辉煌历史的英雄连队不是一般的单位,因此反复叮嘱孔维同:“你在这个位置上,一定要干好!家里的事我有办法。”
2004年金秋,儿子刚1岁多,当孔维同升任甘巴拉雷达站副教导员时,一直想充电学习的妻子马俊林决定报考武汉大学博士生。那段日子,她每天把孩子哄睡后,便开始挑灯夜战、复习备考。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为了不让孔维同操心,她把母亲和儿子接到武汉,租房开始了求学生活。一次,孩子感冒发高烧住院,半个月里她独自安抚照顾。
就在妻子读博期间,孔维同也与他的雪山荣辱与共。2006年3月,他一上阵地就感冒了,可他一声不吭、咬牙坚持。后来,因高烧不退被连夜送到医院,经检查患了高原肺水肿。他住院治疗了10天,又在休整点调整了20天,见雷达站工作实在拉不开栓,又撑着上了山……“我相信你能坚持!”妻子电话里的鼓励,仿佛氧气,让他充满前行的力量。
马俊林博士毕业后,到云南师范大学任教,是本科班班主任,又是硕士生导师,还开有全校选课,但她心里有更厚重的课程。
2010年底,年逾八旬的老公公从云南宣威老家来昆明看病,被初步诊断为胃癌。当时,部队正处老兵复退期,已任甘巴拉第二十二任站长的孔维同忙得无法顾及。两个月里,马俊林寝食难安,一边忙工作,一边带老人四处求医,回家还要为老人调剂饮食。当老公公最终确诊不是胃癌时,她躲到没人的地方大哭了一场。
“自己做了甘巴拉人,全家人都烙上了甘巴拉的印。”就在妻子带着他父亲寻医的2010年,孔维同荣获了空军“优秀基层主官标兵”。在甘巴拉当站长3年,他带领连队连续3年夺得先进,个人荣立了二等功。而妻子支持着他守边,还攻读了博士学位,荣获了云南师范大学优秀班主任,展现了新时代军嫂的崭新形象。
2014年10月,孔维同升任驻藏空军雷达旅总工程师。他走遍所有一线雷达阵地,摸清全旅兵器和专业维修技术人员底数,提出了实行量化管理考核的思路,“山高标准更高,缺氧不缺斗志”,又一次成为工作标高。
如今,他和妻子还在携手编织他们共同的家国梦,就如舒婷《致橡树》中的描绘——“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