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月生辉耀寰宇
——《日》《月》文意美解读

2016-05-12陈燕飞

初中生天地 2016年11期
关键词:光和热飞蛾巴金

□陈燕飞



日月生辉耀寰宇
——《日》《月》文意美解读

□陈燕飞

《日》和《月》是巴金的两篇优美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作家王光明这样来解读《日》和《月》的美:“你读《日》,从对飞蛾的描写和赞美中,你感动最深的是与其寒冷、寂寞的生,不如轰轰烈烈地死的悲壮激越的情怀。而读《月》,你会从抒情主人公矛盾重重的心思中,看到与《日》同样的热情和追求。化作烟灰也罢,步入冷宫也罢,只要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抒情主人公都会毫不迟疑地奔跑过去。”我们怎样去领悟这两篇文章的美呢?关键是要抓住三个“一”来进行解读。

一个鲜明主题。《日》和《月》这两篇作品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至1941年间,当时的中国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亿万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神州大地被黑暗笼罩。此时,亿万民众也拿起武器走上战场,宁愿死在为自由为独立的战场,也不愿当亡国奴。巴金作为一个进步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和对光明、正义的追求,这就是散文诗《日》《月》的共同主题。在《日》一文中,巴金是这样写的:“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而在《月》中,他又说:“月的光是死的光。”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仔细阅读课文,我们发现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他这样说,是为了表达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相同,都表达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家对光明与正义的不懈追求。其实,这样的追求在巴金诸多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踪迹,他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文学创作:“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正因为如此,鲁迅对巴金评价是:“一个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一种精神载体。象征,是这两篇散文诗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也是作家寄托精神与灵魂的载体。作家说“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因此,他宁愿渴死,愿学夸父追求光和热;更愿做人间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化作一阵烟,一撮灰。文章中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着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在这里“日”是辉煌灿烂的太阳,光芒万丈,光热无穷,象征光明和希望。而“月”呢,是“死”了的星球,冰冷的地方,这不正是日寇侵占下苦难中国的写照吗?所以“月”是怀人的凭借,更是对现实的反抗。那“月”上的嫦娥,便成了诗人理想和精神的化身,象征了那些为改变苦难、冷寂而奋斗不止的斗士。

一组冷热对比。从抒情方式来看,两篇文章冷热色调分明:《日》这篇散文诗直抒胸臆,把内心对信念、光明与正义的热情追求呼喊出来,震撼了读者;而《月》这篇散文诗则冷静陈述,作者先极力渲染月球的寒冷,而嫦娥仍然矢志不渝地要奔月,这是一种要改造月球的坚定信念,不过用典含蓄,曲径通幽。这两篇散文诗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一冷一热的对比,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在这种对比中作家展现了自身人格魅力的两面:《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冷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嫦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量,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量,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

姚春树在《文学评论》中说:“(巴金)对光和热的赞美,对生命力的赞美,对探索者和殉道者的赞美,对漫漫长夜的憎恶,这就是巴金散文中反复出现的四组意象系列,这构成巴金散文忧郁热情的青春气息。”《日》《月》两文,作家别有深意地运用象征手法把冷与热进行对比,展现自己人性的两面,可以看出作家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内心对光明与正义的企盼、渴望与追求。

猜你喜欢

光和热飞蛾巴金
忍冬
可爱的你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Trolls World Tour魔发精灵2
一生
飞蛾说
为小人物喝彩
小巴金“认错”
勇敢的小飞蛾
向巴金学习讲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