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电子坟场到水清木华广东省贵屿镇电子垃圾场滨水空间概念规划

2016-05-12参赛者朱黎青蔡秋阳王瑶瑶杨紫薇梁馥梓艺

风景园林 2016年12期
关键词:坟场内涝滨水

参赛者:朱黎青、蔡秋阳、王瑶瑶、杨紫薇、梁馥梓艺

学校院系: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风景园林系

指导教师:高翅

从电子坟场到水清木华广东省贵屿镇电子垃圾场滨水空间概念规划

From Electronic Cemetery to Lifeful Rivershore Conceptual Waterfront Planning of e-waste dumping place in Guiyu Town, Guangdong Province

参赛者:朱黎青、蔡秋阳、王瑶瑶、杨紫薇、梁馥梓艺

学校院系: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风景园林系

指导教师:高翅

1 选址

电子垃圾引起的城市废弃地正在滋生,毒化着我们脚下的大地。

2014-2018 年,全球电子垃圾产量将从4 180万t预计增长到5 000万t[1],其中许多将会被倾倒于我国。我国工厂每组装1部手机,净利润不到10%[2],却承担大部分环境污染。一些地方电子垃圾堆积如山,成为信息时代潜在的经济、环境、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地,广东贵屿镇后港河就是一个典型的“风暴眼”。

贵屿镇位于广东省汕头市西部,面积52km2,常住人口约20万,电子拆解业是该镇的主要产业与经济收入之一。该镇的电子垃圾拆解业滥觞于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为全球性电子垃圾集散地。尽管电子拆解短期利润丰厚,但严重污染环境,超出环境消纳能力,频繁的海洋灾害也一定程度加剧了污染的扩散;并致环境卫生、经济问题与社会矛盾日益突出。

2 电子坟场之患

环境污染严重。贵屿镇居民家庭作坊式处理电子垃圾,废气废液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致河水被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超标。由于分担泄洪压力的北港河已经部分被电子垃圾堵塞,加之潮汕地区热带风暴频繁及风暴潮的肆虐,以内涝的水为媒介,加剧了水体与土壤污染的扩散。酸水入河、毒气肆虐、废物堆积、毒已成殇!

公共卫生堪忧。由于环境污染,工人深受呼吸道、皮肤疾病侵扰,严重的年份,孕妇死胎率、婴儿早产率、儿童血铅中毒率是通常情况数倍。

持续发展路远。面对无法持续的环境超载,政府与企业已经着手转型,对电子拆解产业进行了初步整合和治理,将家庭作坊转变为电子园区,但要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

文化生活受阻。潮汕地区民风民俗独特,节庆活动丰富。但由于环境的恶化,缺少健康、舒适的户外活动场所,居民的户外活动日益减少,节庆、年味逐年变淡。

3 走向水清木华的滨水空间规划策略

贵屿后港滨水空间规划着眼于污染治理与建设韧性城市,综合利用山、水、田、林、河为生态本底,形成人工与自然结合的生态空间格局,解决由电子垃圾引起的黑臭河水体治理,减缓贵屿在台风、暴雨、狂风与上游来水形成的内涝,构建基于地脉与文脉的活力水岸;并促进经济由高能耗向循环经济转型,弘扬传统民风民俗与社会公平,达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可持续发展。

3.1 存量污染消除与增量污染阻断

存量污染冶理前期运用介入式模块单体搜集被金属离子污染的土壤,通过不同类型的植物对不同污染阶段的土壤进行生态净化;治理后期利用修复的土壤以及再生材料重构滨水公共空间。在阻断“增量污染”上,规划电子垃圾拆解经济园与规范化的垃圾填埋场,促进拆解业废弃材料的循环使用。

3.2 建设韧性城市应对风暴潮内涝

针对频繁的海洋灾害,绿地与生态复合堤坝相结合,留出洪水缓冲区,增强抗风暴与内涝消纳能力。

3.3 建设活力水岸丰富市民生活

建设镇域层面的滨河绿道、户外污染防治教育场地以及文化活动空间,增强滨水空间活力,形成地域特色风貌。

规划的愿景是将贵屿后港河从电子垃圾污染与海洋灾害交织区段改造成循环经济与韧性城市滨水区,从而创造出现代工业与自然河流相得益彰,具有独特地域人文活力的城镇滨水开放空间,带动贵屿镇实现从电子坟场走向水清木华的凤凰涅槃。

风景园林持续创造人类美好生活[3]!

(致谢:赵家旭、牛丞禹、赵云飞、陈秋羽等同学对本设计亦有贡献)

[1] 华凌. 2014年全球电子垃圾产量创新高[N]. 科技日报, 2015-4-21(2).

[2] 马燕. 91%的利润流进了苹果口袋最赚钱的国产手机每台仅赚100元[N]. 证券日报, 2016-2-19(C3).

[3] 高翅. 风景园林创造持续美好生活[J]. 风景园林. 2010,(2): 206-207.

猜你喜欢

坟场内涝滨水
海绵城市内涝防治系统的功能探析
大咖妙语论道 “最宜居”的滨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状态
黄韬 滨水新城齐集三大“兴奋点”,绝版人居成就溢价黄金期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单车“坟场”
最大坟场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滨水景观的研究——以浙江舟山群岛为例
磷火
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