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健身团队发展现状研究
——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

2016-05-12孟可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438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杨浦区团队建设发展现状

孟可(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上海市健身团队发展现状研究
——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

孟可
(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摘 要:近年来,社区健身团队数量和规模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市民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最基本单位,而有关健身团队的理论研究却还并没有在学者中掀起热潮。该文将从杨浦区入手,以2014年杨浦区社区健身团队评估的一手数据,简单分析杨浦区健身团队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一定的未来发展建议,以为后续的健身团队相关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社区健身团队 发展现状 杨浦区 团队建设

1 社区健身团队的团队建设情况

1.1 团队活动规模

上海市杨浦区共有在各街镇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登记注册的健身团队920多支,其中61%规模在50人以下,21~35人和50人以上的健身团队数量较多,团队的平均规模则在37.1人。但综合来看,团队的人数规模参差不齐,部分健身团队的人员数量依然较少。从调查情况来看,人数规模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健身团队成立时间不长,仍然处于上升发展阶段,规模还没有达到成熟团队的程度;其次是团队项目较为冷门,缺少项目参与的群众基础。

1.2 团队年龄结构

与我国社区体育参与者主要以离退休、闲暇人员为主的状况相一致,活跃在杨浦区基层社区的健身团队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数据显示50岁以下人群比例仅为8.2%,绝大部分人群为50~70岁,其中70岁以上占总人群的4.2%。

杨浦区各健身团队的平均年龄在60岁左右,青年群体参与依然是健身团队未来发展的制约性问题。究其原因,传统社区中人口密度大、活动空间小,社区规划和功能相对不够完善,这些都导致了街头、广场、公园、空地等成为杨浦区健身团队训练活动的主要场所。导致了社区健身团队大多只能维持在拳、操、舞类项目上。数据显示,拳、操类的社区健身团队占到了总体的17.4%,而从这类项目的适宜人群来看,决定了其年龄比例很难继续降低。

1.3 团队性别比例

在杨浦区的健身团队中,总体男女比例为1∶4.4,女性远远多于男性,其中老年男女的比例差别更大。男女比例不平衡与目前社区开展的拳、操、舞蹈类项目较多有关。这些项目更适合女性追求韵律性、娱乐性、非对抗性的身心特点。根据武汉体育大学学报刊发的《上海社区群众性体育健身团队的调查研究》发现,虽然总体上女性参加健身团队的比例高于男性,但在一些球类、棋牌和自行车骑游项目中,男性要多于女性(见表1),说明男性更热衷于竞技性、对抗性的活动项目。

1.4 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及级别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现有社区健身团队中主要的教练员构成,他们都是相关运动项目中具有较高运动水平的代表,参加街道和区县安排的培训后,在社区基层传授基本运动方法的人群。从实际情况来看,杨浦区绝大多数的社区健身团队还是有一定数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部分项目例如健身气功团队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能达到团队总人数的1/3,这说明该项目在杨浦区具有了一定的发展水平。

相较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其级别则不太尽如人意,杨浦区有43.5%的社区健身团队没能拥有一级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但仔细分析后发现,这些健身团队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同样不容乐观,反观指导员数量多的团队,大多数都有一定数量的不同级别的指导员,这再次印证了指导员数量的量变能够激发指导员级别的质变。

2 社区健身团队活动情况

表1 上海市社区参加健身项目的男女比例

2.1 健身团队日常活动情况

近年来,各街镇社区健身团队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健身讲座和日常体育活动,团队成员们积极参与其中。从相关机构调查走访来看,各健身团队都能建立固定的活动周期,一般是每周两次或三次,为团队成员提供足够时长的训练健身活动,其中的部分团队也能固定训练场所,这对于健身团队及其所属项目的推广是很有好处的,同时也有利于团队成员们形成科学合理的体育健身习惯。以四平路街道为例,各团队有安排固定的训练和活动,健身操队和健身舞队都是每周一、三、五进行日常的操练和培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四平路街道这两个项目运动技能水平的提升。从各街道反馈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健身团队能够因地制宜,与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协调好场地和时间的使用。但是,也存在着部分健身团队未能安排固定活动时间,这主要受制于该项目对场地和天气的依赖程度较高,如果无法固定场地的使用权限,便很难形成固定周期的训练时间。

2.2 参与培训情况

近年来,在杨浦区体育总局的筹划和倡导下,提供了一系列的健身运动项目培训活动,邀请了省市级和全国多名知名专家教授现场教学,力图提升杨浦区居民健身运动技能,并培养一批运动水平出色,教学能力突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以扩大健身培训的覆盖面。而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各个健身团队能够积极投入,踊跃报名参加市区各级培训,并在培训过程中积极与其他街道的健身团队进行沟通交流,共同提升团队运动技能和管理水平。

根据调查发现,市、区、街道各级的培训在街道健身团队中得到广泛地喜爱。各健身团队师资有限,想学习新动作、新队形,可以在各级培训中得到灵感和指导。健身团队的骨干接受市、区、街道各级的培训,积极参与杨浦区市民健身大学堂、杨浦区社会体育管理中心举办的多项培训,不仅提升了自身运动水平,更能在其所在的健身团队的日常活动中发挥规范教学的作用。

虽然健身团队成员参加各级培训的数量情况非常乐观,培训后各个健身团队的参赛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培训的质量上还是存在有待改善的方面。据相关机构对杨浦区健身团队成员就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满意度程度调查显示,团队成员对健身团队的训练质量很满意的只占9.7%,比较满意的占40.6%,一般满意的占28.9%,不是很满意或者无所谓的占20.8%。这说明参与培训的团队成员虽然提高了自身的运动技能,却并没能提升其教授技能的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团队训练质量的提升。

2.3 参与各级别体育比赛情况

上海市近年来各类体育竞技赛、展示赛、交流赛日益增多,各街道都纷纷主办或承办各类赛事,为健身团队的成员们提供一个良好地沟通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出于强身健体、保持机体良好状态的目的,而且旨在通过群体内部的人际交流、互动及社会参与,在群体归属感中减轻由于社会角色失落而引起精神上的失落与紧张,提高心理健康程度。这种在群体锻炼中得到的身心健康的感受,是促使人们参与体育锻炼、参与体育比赛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相关机构的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健身团队表示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文体活动,理由是自己能够获得快乐并且和更多的人交往。可见社区居民对与人交往、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好事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较多。也正是因为如此,健身团队除了日常的训练交流,同样需要参与一系列的展示和比赛,深化健身运动对身体精神锻炼的促进。可是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有一部分的社区健身团队能够积极参与各级别的比赛,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但是更多的健身团队还是处于自娱自乐的模式中。一方面由于街道和区县体育局的扶持力度和资源有限,仅能对一部分的团队予以支持,提供参赛的经费及车辆;另一方面在于很多团队获得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以2015年上海市第一届广场舞大赛为例,这种深受大众健身爱好者喜爱的项目,绝大多数街道支持的经常性参与各种赛事的团队在第一时间便完成了报名,而部分团队甚至在比赛结束之后才了解到报名渠道,这其中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方式起到了很大地作用。

2.4 健身团队参与比赛的得奖情况

在群众体育“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前提下,各健身团队更是提出了“健康第一、快乐第一”的呼声。以培养健身兴趣、锻炼身体为目的,淡化比赛竞争观念,这是各街道健身团队参赛的共识。因此,奖项的获得只是评估健身团队工作的一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奖项的激励往往也是社区健身团队参与健身活动的一大动力。从杨浦区健身团队的获奖情况来看,和参与比赛的指标中有着相似的情况出现,即部分团队奖项丰厚,收获累累,而部分团队的奖项则屈指可数。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团队之间的运动水平和表现能力不同,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参与比赛机会不均衡等方面的原因。另外,部分健身团队因自身特色和环境限制,并不能像健身气功等项目一样经常参加比赛,这也是制约奖项获得的因素之一。

3 发展展望

(1)加强健身团队负责人管理能力培训,提升健身团队资源调动能力,充分利用社区体育人、财、物资源,建设健全科学的团队管理机制。并利用社区周边学校、单位、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场地设施,建立一到两处固定的适应各类天气的健身锻炼点,为健身团队成员提供便利的、多元的体育设施服务。

(2)增加健身团队主打项目宣传活动,让更多的社区居民了解该项目的健身作用和娱乐功能,以扩大该项目的练习人群,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加入健身团队。并通过对所练项目的简单调整,增加适应社区不同人群的需求元素,解决健身团队中男性人数比例少的问题,多开展一些适宜他们的健身项目和活动。加强在职成年人和青少年人群参与健身团队的力度。

(3)加强健身团队氛围健设,通过其它的文娱活动如聚餐、出游等,增强团队凝聚力,促进团队和谐发展。并让健身团队在健身之外更多的承载如社交、休闲等职能。

(4)利用团队成员的专业熟识程度,多参与协助街道承办相关体育项目赛事和展示交流活动,更多地从本身的专业练习角度出发,为街道赛事的竞赛规则出谋划策,并以志愿者的形式,参与到赛事流程运作中。

参考文献

[1]谢正阳,胡乔,李燕领,等.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公民参与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路径[J].体育学刊,2011(5):16-20.

[2]郇昌店,肖林鹏.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发展述评[J].体育学刊, 2009,16(6):20-24.

[3]陈雁杨.健身团队在社区体育服务体系中的作用研究[J]. 体育科技,2013(4):114-117.

[4]裴立信.我国社区体育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目标、指导方针和运行机制构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1):16-21.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3.106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1(c)-0106-02

猜你喜欢

杨浦区团队建设发展现状
幸福“摇篮”助力 雏鹰成长飞翔——上海市杨浦区打虎山路第一小学少先队工作的实践探索
杨浦区提前实现十三五水面积指标
适应“三三制”培养模式的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企业新闻采编人员素质和团队建设
博物馆临时展览的困境与出路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学校教师管理工作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