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差异视角下农户公共产品需求分析
2016-05-12毕颖华
毕颖华
摘要:农户是农村公共产品的直接受益者和使用者,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产品是否符合广大农户的需要,是衡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有效性的重要标志。通过分析入户调查数据发现,目前各级政府和村庄基层组织提供的公共产品还不能满足农户的基本需求。通过的实证研究发现,家庭收入水平显著影响农户对公共产品需求度,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户对生产性公共产品需求大体呈现递减趋势,而对非生产性公共产品需求呈现递增趋势。
关键词:农户收入;农村公共产品;生产性公共产品;非生产性公共产品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6)02-0074-05
一、问题的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阶段,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事业。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所需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而能对政府官员产生政绩的公共产品供给过剩。农户是农村公共产品最直接的受益者和使用者,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产品是否符合广大农户的需要,是衡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重要标志[1]。在决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种类和数量时,农户应最具话语权。吴友群和廖信林[2]指出由于供给决策基本由中央政府决定,农民和其他组织对公共产品供给没有话语权,所以要满足农民的实际利益需求很难。蔡起华和朱玉春[3]研究发现社会信任水平较高的农户倾向于以投劳的方式参与供给,而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户倾向于以投资的方式参与供给。王蕾和朱玉春[4]认为农村最需要的公共产品依次为道路、农田水利设施、农业科技推广、医疗、饮水设施、教育;农户对生产性公共产品、生活性公共产品及保障性公共产品满意度较高;三类公共产品供给效果优劣依次为生活性公共产品、保障性公共产品和生产性公共产品,投资重点应为生产性公共产品。
2013年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中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随着国家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只有掌握农户的需求情况,才能为政府的供给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研究基于农户收入的角度,通过区分生产性公共产品和非生产性公共产品来研究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
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考虑到农村公共产品的功能性,结合学者们的观点,本文将公共产品分为生产性公共产品和非生产性公共产品。生产性农村公共产品即农业公共产品,主要是指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农田水利,电力基础设施等。非生产性农村公共产品又可分为公共服务型、社会保障型和生态保护型[5],如公共安全、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环境建设、村庄绿化等。
(一)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次调查数据分别来自陕西省经济发展水平较好、中等和欠发达的西安市、榆林市、延安市和商洛市。具体调研地点为西安市的灞桥区和蓝田县、榆林市的绥德县、延安市的宜川县和商洛市山阳县。调查对象涵盖平原和山区的农户,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700份,其中预调研发放200份问卷,正式调研发放500份问卷,回收问卷470份,有效问卷45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0.6%。
根据调查收回的问卷,对调查样本农户的人均年收入进行统计,结果见图1。本次调查的受访农户家庭成员集中为3~5人,受访农户的人均年收入在8 000元以下(X1)的有156户,在8 000~15 000元(X2)的有109户, 在15 000~20 000元(X3)的有116户,在20 000元以上(X4)的有72户。
(二)农村公共品供给现状
1.生产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 村内道路类型的调查结果显示,西安市的农村道路基本是水泥路面,榆林市和商洛市的农村道路基本都是砂石路面,延安市的农村道路基本是柏油路面和砂石路面。
目前,调查村庄的通电率已经达到100%,实现了村村通。没有进行电网改造的一些地区,电力设备老旧、破损,电压不稳, 停电时有发生,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大部分村庄由村委会及村电工自行管理,农村电网维护费用偏高。
由于农村具有区别于城市的低密度居住人群,加上农户经济水平较低,大多数人选择移动通讯电话,使用固定电话的人较少。由于固定电话的用户少,所以使用网络通讯的人数有限,并且这部分人群不稳定,导致通讯设备的安装使用成本高,电信、移动通讯公司为农村提供服务的积极性较低。
农户灌溉主要以集体灌溉方式为主,占63.35%,自己灌溉的占22.31%,合作灌溉的方式占14.34%。农产品主要采取自行销售的方式,占到81.02%,其次是村组集体联系。 农户的市场信息主要靠农户间的相互交流、广播电视等媒体渠道获得。县乡政府和村组提供的信息很少。
2.非生产性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调查对象中68.44%的农户的饮用水来源于井水,没有对其进行净化处理,31.56%农户的饮用水是自来水。调查中,93.59%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因为参合农户自筹的金额少,所以覆盖率较高。虽然新型合作医疗基本覆盖,但是村民对新型合作医疗的评价一般。大多数农户不愿意选择村里的诊所和乡镇卫生院进行医治,倾向于愿意选择县级以上的医院。而定点医院收费高,并且报销的病种少、比例小,不能有效地满足农户的医疗需求,加重了农户的负担。
由于养老保险是自愿参加,所以参加的人数不多。有意愿参加的占43.04%,不愿参加的占53.43%,还有3.53%的农户觉得参加不参加养老保险无所谓,统计结果见图2。根据调查情况,村民每人缴费100元,国家每人每月补助55元,集体没有补助。大多数村民认为个人缴费金额高、缴费时间长,所以除了年龄快到领取年限的村民外,选择参加养老保险的人较少。
在被调查的农户中,愿意供养子女上大学比例占到总调查户数的84.32%;然而在远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无法在子女教育上有较多投入,高中、初中和小学是他们的选择。
农户对子女就业的期望中,43.70%的农户希望子女进城务工,30.24%的农户选择了学技术,17.21%的农户选择了经商,8.81%的农户选择了其他方式,希望子女在家种地仅仅占0.04%。
在调查中,发现不少村庄的村民都有赌博的恶习,小偷小摸和打架斗殴的现象时有发生。大多数村民对村庄治安环境及生活环境不满意,反映村中没有固定的垃圾存放点,垃圾乱堆乱放,加之临近城市的垃圾乱倒,没有环保的垃圾处理方法,村庄卫生环境很差。本次调查的许多村庄文化基础设施较少,平时很少有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农户空闲时间多是看电视消遣,这个比例占到了41.28%,其次是喝茶、聊天、打牌,看书的人很少。村庄中的集体娱乐活动很少,除了一些传统性的节日活动之外,其他的文化活动比较少见。
三、农户收入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构建
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产品是否符合农村广大农户的需要,是衡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有效性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问卷式调查可以直接从农户那里获得需要的信息。调查问卷中赋予5个备选项 100、80、60、40 和 20 的得分,要求受访农户根据自身需求,从 14项公共产品中选出 5 项自己最需要的公共产品,并按照需求程度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在进行数据处理时,需求程度排名1至5位的公共产品分别赋予0.5、0.4、0.3、0.2和 0.1的分值,各项公共产品项目得分的平均数即为该项目的需求度分数。
本文利用调查的数据来研究不同收入的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度,得到公共产品需求度的汇总表1。
(二)实证分析
农户对于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既有外界影响,如政府的惠民政策,也受收入水平以及个人偏好等农户自身因素的影响。由于外界因素和个人偏好难以测量和量化,收入水平相对容易得到数据,以及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要是靠农户的自筹资金,收入水平是决定农户需求的主要因素,故本文选取农户收入水平作为影响农户需求的解释变量,不同公共产品的需求度作为被解释变量,对农村不同收入群体的公共产品需求偏好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运用最小二乘法(OLS)对计量模型(1)式进行回归分析,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环境卫生、医疗保险、文化娱乐、子女教育、社会治安和饮用水设施需求度与收入呈正相关的关系。公共产品的需求度与收入的线性关系明显,各方程拟合优度较高。各个回归方程的系数值均为正值,说明当前环境卫生、医疗保险、文化娱乐、子女教育、社会治安和饮用水设施的需求度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大。这些公共产品是用于满足农户消费并提高生活质量的公共产品,所以属于非生产性公共产品。其中,环境卫生的需求度最大,且与收入呈现正相关,说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户对生活质量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改善环境卫生。
从表3可以看出,最低生活保障、道路、农田水利设施、农村通讯设施和农业市场信息、养老保险、饮用水设施、农业生产指导、电力8项公共产品需求度与收入呈负相关的关系。反映出当前这些公共产品的需求度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少。其中除了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是满足农户消费需要的公共产品,属于非生产性公共产品,其他全部都是生产性公共产品。
以上研究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户对生产性公共产品需求大体呈现递减趋势,对非生产性公共产品需求呈现递增趋势。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农户收入水平较低的时候,他们最先解决的是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最原始、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生产性公共产品可以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收益,为解决生理需求提供有效路径。随着农户收入的提高,基本解决了衣食住行的问题时,生产性公共产品对他们的吸引力下降。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对于安全需要就更为强烈,他们要求劳动安全、生活稳定,希望未来有保障,此时的非生产性公共产品的提供可以保障这种需要,因此在收入提高后,农户对于非生产性公共产品的需求增加。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农户收入差异角度,通过区分生产性公共产品和非生产性公共产品分析了农户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在分析入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发现各级政府和村庄基层组织提供的公共产品未能满足农户的基本需求,并且家庭收入水平显著影响农户在对公共产品需求度。进一步通过农户收入水平与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实证分析发现,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户对生产性公共产品需求大体呈现递减趋势,而对非生产性公共产品需求呈现递增趋势。
通过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分析,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果:
1.注重不同收入阶层的农户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差异。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农户对公共产品需求的千差万别,所以政府对公共产品供给应考虑不同地区农户收入和农户偏好。当经济处于低水平发展时,维持基本的生产、生活的公共设施为人们所需,例如大型农用设备、农村水利灌溉及农户生活用水等建设。当经济处于较高水平发展时,人们对能促进自身发展的公共设施更为需求,这时应当政府提供更好的教育设施、更高水平的医疗设施等。
2.建立农户需求的表达机制。农户是公共产品的直接使用者,应当建立让农户表达自己需求的机制,鼓励他们直接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决策。在提供公共产品前,农村自治组织可以通过评估自己的筹资能力,向村民委员会表达自己的需求,投票决定所需的公共产品。
3.健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对于涉及到县、乡、村范围内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需要农户充分表达自己的主观偏好和真实意见,应采用“自下而上”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即由村委会负责收集农民的需求信息并上报乡镇级政府,再由乡镇级政府负责供给。这样既能准确得知农民的需求,又能使乡级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进行统一规划。
4.理性调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结构。对于贫困地区,增加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发挥其增产增收效应,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户的收入,从而提高他们对于生产性公共产品的满意度;对于富裕地区,增加非生产性公共产品的供给,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改善和优化农村消费环境,提高当地农户的生活质量水平,促进农户的消费,从而提高他们对于非生产性公共产品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许莉.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满意度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农户层面的实地调研[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2(6):102108.
[2]吴友群,廖信林.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5):2325.
[3]蔡起华,朱玉春.农户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意愿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551.
[4]王蕾,朱玉春.基于农户视角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果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4):2429.
[5]陈池波,胡振虎,傅爱民.新农村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4):3438.
Abstract:Farmers are the most direct beneficiaries of rural public goods and users, whether the public products supplied by government satisfy the needs of the broad masses of farmers in rural areas is an important sign to mea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rural public product supply. By analyzing survey data, we find that the public products provided by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 and village organizations failed to meet the basic needs of farmers, and farmers family income level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public demand. Through the empirical findings about the farmers income and rural public goods demand, it is proved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income the demand of productive public goods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in general, while the unproductive public products showed an opposite trend.
Key words:farmers income; rural public goods; productive public goods;nonproductive public goods